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4燃料与燃烧单元3化石燃料的利用化石燃料》学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9683132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4燃料与燃烧单元3化石燃料的利用化石燃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4燃料与燃烧单元3化石燃料的利用化石燃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4燃料与燃烧单元3化石燃料的利用化石燃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4燃料与燃烧单元3化石燃料的利用化石燃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4燃料与燃烧单元3化石燃料的利用化石燃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4燃料与燃烧单元3化石燃料的利用化石燃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4燃料与燃烧单元3化石燃料的利用化石燃料》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4 燃料与燃烧 单元3 化石燃料的利用 第1课时 化石燃料【学习目标】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2.知道甲烷的存在性质和用途,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知识回顾:1.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1)氢气燃烧:_;(2)一氧化碳燃烧:_;(3)木炭燃烧:_。上述反应的共同点有:_;_;_2.H2和CO两种气体的区别方法为:_。H2和CO的验纯方法为_。(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本P107P110内容,回答相关问题:1.常用到的化石燃料有_、_和_,它们是_能源。2.下列物质不属于混合物的是( ) A.煤 B.石油

2、 C.液氢 D.天然气3.下列关于煤、石油、天然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都含有碳、氢等元素 B.都属于混合物C.都是可再生能源 D.燃烧后都能排放“温室气体”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俗称_,它是一种_的气体,_溶于水_在空气中_燃烧,产生_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_。5.石油_(填“有”或“没有”)固定的沸点,炼油厂将石油分离出汽油、煤油和柴油等的过程属于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二、合作探究【探究过程】1.点燃从导管放出的甲烷(点燃前需验纯),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内壁有水珠;2.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其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3、,观察,石灰水变浑浊。(见右图)【探究结果及分析】由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由此可以推知甲烷含碳元素;由烧杯内壁出现小液滴,证明燃烧生成水,由此可以推知甲烷含氢元素。三、课堂练习1. 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A.燃起篝火烘烤食物 B.太阳能热水器烧水C.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D.煤燃烧发电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类目前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化石燃料 B.任何化学反应一定会放出热量 C.石油加热蒸馏出多种产品是化学变化 D.用天然气作燃料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3.有一瓶气体由H2、CO、CO2、CH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

4、成,用它进行以下实验:将气体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未出现沉淀;在导管口点燃气体,气体安静燃烧,火焰呈蓝色,用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把烧杯倒转过来,注入少量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用化学式回答问题:(1)气体中一定没有_;(2)气体的组成可能有:_4. 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正在各地兴起,沼气工程便是其主要措施之一。在农村,将农作物的秸轩、稻壳及人畜粪便随处堆放,严重污染环境,是保持村容整洁的最大障碍。特别是一些农户就地在田间火烧秸秤,既污染了空气,又浪费了资源。推广使用沼气后,可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使农民用上廉价清洁的沼气能源,产气后的大量沼渣又是优质高效的有机肥。

5、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是一种无色、无昧、不溶于水、比空气轻的气体。请回答:(1)甲烷的物理性质是_;(2)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3)沼气是一种_(填序号)。 A.碳氢化合物 B. 纯净物 C. 混合物 D. 单质(4)请列举出沼气工程的两点优点:_; _。【课后反思】第2课时 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学习目标】1.知道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2.知道如何综合利用化石燃料。【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知识回顾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天然气就是甲烷,所以它是纯净物 B.煤和石油中,主要元素都是碳元素C.煤不可再生,而石油可再生 D.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2

6、.下列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煤燃烧 B.石油蒸馏 C.干冰升华 D.活性炭吸附色素3.下列混合气体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CO2、O2 B.O2、CH4 C.O2、N2 D.CO、CO24.点燃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把烧杯迅速直立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不可能是( ) A.H2和CH4 B.CO C.CH4 D.H2和CO(二)阅读理解阅读课本P110P113内容,回答相关问题:1.煤燃烧时会排放出_、_等污染物,会形成“酸雨”,燃烧生成的大量_会造成温室效应。2.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_、_、_、_及_等排放到空气中造成污染

7、。3.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的过程称为煤的_,此过程属于_变化。此过程会生成_。4.人们常把_称为“工业粮食”,把_称为“工业的血液”,这是由于这两种化石燃料非常重要。二、合作探究【探究过程】1.将细铁丝、镁条、绿色植物叶子、大理石放入盛有少量水的小烧杯中,并在燃烧匙内盛放过量的硫粉,与装有莲蓬喷头的玻璃管一同固定在双孔胶塞上,先按上图连接好装置。2.将装有过量硫粉的燃烧匙在酒精灯上点燃后,立即插入玻璃钟罩内,同时塞紧橡皮塞。3.待燃烧停止后,打开水龙头让自来水从莲蓬喷头喷洒在植物叶子、铁丝、镁条、大理石上,即可观察现象。【探究结果及分析】植物叶子腐烂、变色;金属溶解并有气泡;建筑物大理石表面溶解

8、,有气泡。这种设计可以减少SO2对空气的污染;便于控制,现象明显;将多个实验合为一体,更具趣味性。三、课堂练习(2)太阳能或生物能(1)燃烧1.化学家在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例如,燃料 燃烧产物 燃料,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两个转化过程的变化为( ) A.(1)为物理变化,(2)为化学变化 B.均为物理变化 C.(1)为化学变化,(2)为物理变化 D.均为化学变化2. 能源短缺和温室效应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难题,新能源的开发和地球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的共同目标。由此可见,最理想的能源是( ) A.天然气 B.氢气 C.酒精 D.汽油3. 千里之行,始

9、于足下。汽车是常用的交通工具,但汽车尾气会造成空气污染。下列能源的使用最有利于防止空气污染的是( ) A.太阳能 B.天然气 C.汽油 D.柴油 4.下列各组中的环境问题,与治理措施无关的是( ) ABCD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酸雨蓝藻爆发治理措施减少使用 化石燃料植树造林回收废旧电池污水处理后排放5. 每年的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下列说法中,与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无关的是( ) A.使用压缩天然气做燃料的汽车 B.开发利用太阳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 C.燃料脱硫,以减少酸雨的产生 D.我国政府已向全世界承诺:在全国消灭碘缺乏病【课后反思】第3课时 化石燃料的利用单元的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只

10、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18分)1.人类生存需要清新的空气。下列情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汽车排放大量的尾气 B.大量燃烧化石燃料C.焚烧农作物秸秆作肥料 D.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2.下列物质不属于混合物的是( ) A.焦炭 B.煤气 C.天然气 D.液氧3.石油没有固定的沸点,炼油厂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其分离开来,得到汽油、煤油和柴油等。由此推断石油属于( ) A.化合物 B.混合物 C.纯净物 D.单质4.供家用煤炉燃烧的煤制成蜂窝状,这是为了( ) A.增加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B.使煤燃烧的热量不易散失C.增加煤与O2的接触面积 D.延缓煤的燃烧时间,节约

11、能源5.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有( ) 一氧化碳 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 氮的氧化物 含铅 A. B. C. D.6.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少用煤作燃料;把工厂烟囱开高;在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燃料脱硫;开发新能源。其中有效措施是( ) A. B. C. D.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共18分)7.从H、O、C、S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并用化学式表示:(1)最理想的燃料_;(2)引起煤气中毒的物质_;(3)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_;(4)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_;(5)可再生的液体燃料_。8.煤和石油都属于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人们常把煤称为 “工业的粮食”,石油称为工业的血液。煤和石油中含有硫元素,在燃烧时产生一种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这种气体能污染大气,其化学式为_;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从环保角度考虑,煤气、天然气和氢气中最理想的是_。高梁、玉米和薯类等经发酵、蒸馏得到的绿色能源是_(写化学式)。 9.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并引起广泛关注请回答下列问题:(1)某能源物质燃烧的微观过程如下:若“”表示碳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