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9672661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元旦(春节)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在农历得正月初一日。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得节日.这一天标志着新得一年及春季得开始。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

2、、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1月日称新年。解放初,定公历1月日为元旦。然农历得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得历史传统与丰富得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得重视.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得习俗庆贺节日.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就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

3、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就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于就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一岁节序,此地之首、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袜、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伉城风俗,畴昔侈

4、靡之习,至今不改也。”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时令:“新年春酒竞相邀,轿子何嫌索价高.提盒天天来送礼,汤圆春饼与年糕。” 元旦民俗桃符:亦名“桃板”。古代神话传说谓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二神,名神荼、郁垒、能食百鬼。故农历元旦,民间习以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辟邪。此俗起于汉代,至五代以后,渐代之以用纸书写得春联及刻印门神像.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或听镂五彩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宋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

5、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陈元靓皇朝岁时杂记卷五:“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元方回乙未岁除诗:“诸公富贵新桃版,我就是春前旧土牛。”版,同板。 小挂千:旧时北京等地过春节时,店铺门前所粘刻有吉祥语得小红纸或小黄纸。清富察敦崇燕亦岁时记、挂千:“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其物民户多用之,世家大族鲜用之者。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曰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 闹嚷嚷:明代元旦日,男女老幼所戴之饰物。以纸做成,缠于铜丝之上.为古代“人胜”、宋代“闹蛾”之遗。明沈榜宛署

6、杂记、民风一:“岁时元旦拜年、戴闹嚷嚷。”原注:“以乌金纸为飞蛾、蝴蝶、螞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满头者。”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元日闹嚷嚷引北京岁华记:“元旦人家儿女剪乌金纸作蝴蝶戴之,名曰闹嚷嚷.” 年糕:江南地区,用糯米或粘性较大得米,加水磨成粉,蒸制而成得糕。因就是过农历年得食品,故称。又称“水磨年糕”。各地式样不一,以江浙一带最为重视。冬腊水制成,可存贮数月之久。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年糕:“黍粉与糖为糕,曰年糕.有黄、白之别。大径尺而形方,俗称方头糕。为元宝式者,曰糕元宝。黄白磊砢,俱以备年夜祀神、岁朝供先及馈贻亲朋之需。其赏赍仆婢者,则形

7、狭而长,俗称条头糕。稍阔者,曰条半糕。富家或雇工至家磨粉自蒸,若就简之家,皆买诸市.春前一二十日,糕肆门市如云.”按:吴人所制“糕元宝,黄者代表黄金,白者代表白银,清代诗人吴锡麒曾作诗嘲讽之。五辛盘:亦称“辛盘。即在盘中盛上五种带有辛辣味得蔬菜,作为凉菜食用。魏晋以下,元旦日有食五辛盘得风俗。意在尝新.源于汉代立春日食生菜。唐宋以下,演变为立春日之“春盘”。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原注引晋周处风士记:“元日制五辛盘.”原注:“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就是也。庄子所谓春正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藏也。食医心镜曰:食五辛以辟厉气。”唐

8、韩鄂岁华纪丽、元日:“肴列辛盘,觞称椒酒。” 糯花米:用糯米淘净晒干,在锅中拌炒爆而成,南方作为新年食品,并有用来占卜之俗.起于宋以前。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撚粉团栾意,熬稃膈膊声”注:“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娄。见吴郡、姑苏二志,张司直寅太仓志因之。范志云:亦曰米花。李戒庵漫笔有米花诗:春入吴城千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抛下黄金栗,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天涯。晓来妆饰诸儿女,数片梅花插髡斜。姑苏志云:又曰卜流言,卜流年也。” 拜年:正月初一起,由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

9、糖食等热情款待之.亦有士大夫之族,不亲自登门,仅遣子弟或仆役持帖代拜者,宋时已成风气,相沿至近代,改用贺年片。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就是三元之日也、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宋嘉泰会稽志:“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曰岁假,凡五日而毕。”宋周辉清波杂志:“至正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人令人持名衔,每至一门撼数声,而留刺字(贺年帖)以表到、吕荥阳公言:送门状习以成风,既劳于作伪,且疏拙露见。司马温公在台阁时,不送门状,曰:不诚之事,不可为也!清顾禄清嘉录、正月、拜年:“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门首设簿,书姓氏,号为门簿。鲜衣炫服,

10、飞轿生风,幽巷静坊,动成哄市。薄暮至人家者,谓之拜夜节.初十日外,谓之拜灯节。”江苏风物志、岁时风俗、新春贺年:“接待贺年客人,除茶烟外,还有一茶生、瓜子、糖果、糕点等品。扬州、仪征一带,有一种漆器桌盒,盒为圆形或方形,有盖。盒内分九个格档,中间一格放一枚大福橘周围八格分别装着各色糖饵。主人从桌盒内取出果饵奉客时,每样都说点吉利得话,如花生谓长生不老,瓜子谓瓜瓞绵绵,糖块谓甜甜密密,黑枣谓早早发财(或早娶新娘、早生贵子)橘子谓走大局等等。客人们略为尝食,但很少动那橘子.”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正月初,阳历得二月四日或五日。为冬至后得第四十六日.就是一年节气中得第一个节日,标志春节得肇始。

11、自先秦以来,一直受到特别得重视。历代统治者都在这天出东郊,举行盛大得迎春典礼,以祈求丰年,奖励农耕。先秦至汉,此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至东郊迎春,祭春神青帝句芒,车旗幡帻皆为青色.郡国亦如之,并陈列土牛以示民节令早晚,寓重农之意。晋代以下,更有食春盘、帖“宜春”字,剪彩燕、宫中赐群臣彩胜、鞭春牛、咬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与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立春民俗打春牛:亦称“鞭春”、“打春”。自汉代始,立春之日,最高统治者除举行盛大迎春典礼外,有陈列土牛模型,以示时令得习俗。汉以下各代沿之。宋代时,自京都至各州县

12、,于立春日,俱于衙前陈列土牛、耕犁,设坛以祭先农神.主管官吏,届时皆各持彩杖鞭牛三下,表示奖劝农耕之意,称为“吏春。此俗大约起于南朝。后世大略相同,迄于清末.某些地方,所打春牛也有用黍杆为骨架,而以纸糊成,施以彩绘者.此风习表示了古代社会对农业得重视与对丰收得祈望。后汉书、礼仪志上:“立春之日、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隋书、礼仪志二:“后齐五郊迎气、立春前五日,于州大门外之东,造青土牛两头、耕夫犁具。立春,有司迎春于东郊,竖青幡于青牛之旁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百姓卖小

13、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立春:“通州太守迎春于东邻,老幼聚观,土牛过,则争撒麻麦米豆,以中牛为得岁。永丰县鞭土牛将散,则诸人蜂拥,争拾其碎土。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春:“打春即立春。在正月者居多。立春先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顾禄清嘉录、正月、打春:“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农民部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百姓买芒神春牛亭子置堂中,云宜田事。蔡云吴歈云:“春恰轮当六九头,新花巧样赠春球。芒神脚色牢牢记,共诣黄堂瞧打牛. 春饼: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面饼。与数种生菜同食,则号为春盘.江南所制,不同于北方

14、.清代时,春饼用白面为外皮,圆薄平匀,内包菜丝,卷成圆筒形,以油炸成黄脆,食之。今其俗犹普遍存在,称为“春卷”,有甜、咸等不同馅心.类腋、天部、正月引孙国敉燕都游览志:“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清顾录清嘉录、正月、春饼:“春前一月,门上已插标供买春饼,居人相餽贶。卖者自署其标曰应时春饼.”又引蒋耀宗、范来宗咏春饼联句:“十月琼肌贵,吴侬制不同、匀平霜雪白,熨贴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馋嚼味融融、” 春盘:唐宋以后,立春之日有食春饼与生菜之俗。饼与生菜以盘装之,即称为春盘。源于汉代,与六朝元旦之五辛盘也有一定联系。故春盘或亦称辛盘。明、清之时,于春饼,生菜外,兼食水红罗卜,

15、谓能去春困,因而整个尝新活动称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之意。汉崔寔四民月令:“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唐岑参送杨千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唐杜甫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宋周密武林旧事、立春:“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宋史、礼志:“立春赐春盘。”类腋、天部、正月引四时宝镜:“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相馈贶.”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正月、春盘:“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葱,冲与合菜皮,兼生食水红罗卜,名曰咬春.” 春幡:也称“春幡胜”、“幡胜”。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罗、绢或纸为长条状小幡,戴在头上,以示迎春。此俗起于汉,至唐、宋时,春幡之制作更为精巧。后汉书、礼仪志上:“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亦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前蜀牛峤菩萨蛮词:“玉钗风动春幡急,交枝红杏笼烟泣。”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春幡:“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帻,今世或剪彩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镂金银或缯绢为之,戴于首。”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春已归来,瞧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