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识记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9669938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识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识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识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识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识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识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识记(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学习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 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总论(第一章)(二)学生与学习心理(第二章到第十一章)(三)教学与教师心理(第十二章到第十五章)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2、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能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桑代克(美) 教育心理学之父1903 年 教育心理学 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 年 又将此书扩展为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分为三个部分: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 差异及其原因。奠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 年代末)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 年代末) 教育心

3、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体系越来越完善。1994 年布鲁纳提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1924 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含义1、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1、中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3、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 岁)婴儿期(1-3 岁) 幼儿期(3-6、7 岁) 童年期(6、7 岁-11、12 岁

4、) 少年期(11、12 岁-14、15 岁) 青年期(14、15 岁-25 岁) 成年期(25 岁-65 岁) 老年期(65 岁以后)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1、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初中阶段2、总体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特性,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二)青年初期1、个体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向成人接近的时期,高中阶段2、认知方面: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到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情感方面: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发展 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一)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

5、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包括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六个方面。二) 关于关键期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研究鸟类自然习性发现“印象”现象,提出关键期理论2 岁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 岁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 岁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着 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感

6、觉和动作的分化(二)前运算阶段(2-7 岁) 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三)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标志是儿童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思维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1、命题之间的关系2、假设-演绎推理3、抽象逻辑思维4、可逆与补偿5、思维的灵活性、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三)关于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

7、有两种发展水平:儿童的现有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定义: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 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教育意义: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的正在发展的过程, 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 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第三节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性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个体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一) 人格的发展阶段(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和心

8、理学家埃里克森)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 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 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岁)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 岁)7、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 岁)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50 岁直至死亡)二)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一) 自我意识的含义 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二) 自我意识的发展1、生理自我(3 岁)2、社会自我(少年期基本成熟)3、心理自我(青

9、春期开始发展形成,理想自我、现实自我)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具体的心 理活动。一) 认知方式差异1、场独立与场依存2、沉思型与冲动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二) 智力差异1、智力与智力测量2、智力的差异(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一) 性格的概念: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

10、化的行为方式二) 性格的差异1、性格的特征差异2、性格的类型差异三)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4、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因此教育要适应个体的性格差异。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最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二)人类的学习(三)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实在较短的 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11、。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2、组织计划性3、有效性4、年龄差异性5、面向未来性三、学习的一般分类(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美国加涅学习的条件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1、信号学习: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2、刺激反应学习: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来自对反映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

12、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 验。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 用的交往经验。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桑代克,美国,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小猫迷箱”(二)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2、练习律3、准备律教育意义:1、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获得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得到消极后 果2、应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3、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而不能经常“

13、打无准备之仗”。三、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一)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俄国,巴甫洛夫,“狗吃食、铃声”(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习得律与消退律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差异的反应。泛化能 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 而避免盲目行动。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一) 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美国,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创立者(二)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4、惩罚教育意义: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

14、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教师 应慎重使用惩罚,因为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但并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和应该做什么。(三)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一)学习信息加工模式1、信息流2、 控制结构(二) 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一)苛勒的经典实验:德国 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二)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美国)(一) 学习观1、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阶段教育意义:P37(二) 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的需要)(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教育意义: P38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美国)(一)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1、意义学习的实质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学习者自身(主观) 客观: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 之内的。主观:首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