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的形象变迁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9658948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的形象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的形象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的形象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的形象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的形象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的形象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的形象变迁(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霸主之一,建立蜀国并称帝,与吴国、魏国呈三足鼎力之势。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对其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有明显差异,本文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部作品的详细品读,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观察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刘备人物形象的变迁,分析两部著作中的刘备人物形象和两部作品产生时代的社会背景、作者生平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解读刘备的个人形象,结合对其它几位霸主的不同塑造,在对比反衬中认识刘备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特殊价值。最后,对两部作品共同塑造的刘备人物形象进行艺术价值评估,领悟其道德启示和智慧启示:即在现今的社会复杂情态下如何为人处世?

2、汲取向德、从善、取义的认知价值观。一、 简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创作与作者生平(一) 文献调查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三国志的创作三国志作为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创作于西晋初年(公元80年),由陈寿所著,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取材于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由于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故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三国志中的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编次。其作文叙事简略,三书很少有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故而时人评价“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

3、,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1】 (晋)陈寿 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2X】唐朝,房玄龄等人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评价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如今,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创作于元末明初(公元1365年),有罗贯中所著,每卷中又分十则,共是240则。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取材于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等其他历史文献,

4、同时也借鉴和参考了关于三国中人物的民间故事,无论是人们的口口相传还是舞台上的戏剧表演,都被罗贯中引用到文章中。并将兵法三十六计融入作品中。明代的高儒在百川书志评价三国演义为:“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括万事。”【2】 (明)高儒 撰.百川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X】其清代文人魏裔介在三国问答序一书中评价:“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如今,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及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作为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并列入中国四大名著。(二)对比分析两作者的生平经历陈寿(23329),字承祚,

5、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他幼时好学,从同郡学者谯周,于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是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仕途中因秉笔直书得罪当世许多权贵,晚年屡次被贬,仕途中始终郁郁不得志。公元297年,65的陈寿病死于都城洛阳。罗贯中(约13-约140),汉族,山东东原人(今山东东平县)。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6年),罗贯中辞别赵宝丰,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幕府作宾。于第二年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进攻。同年,张士诚的弟弟

6、兵败被元朝俘虏,张士诚只好投降。降元后,张士诚贪图享乐。到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看到元朝没落,又再次称王。包括罗贯中在内的许多幕僚都建议暂缓称王,但是不被采纳。罗贯中从而对仕途没有了憧憬,返回老家太原。路上他遇到同乡贾仲明,得知母亲已经逝世,便与父亲一起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在河阳山(今日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他遇到了正在撰写水浒传的施耐庵。罗贯中非常赞同他写书劝世的主张,于是拜施耐庵为师,开始撰写三国演义。其二者都曾效力于一方诸侯,亦于仕途中难以才智有舒展的境地。不同的是陈寿一生都在官途中奋斗,罗贯中则幕僚失意后转而从商;二者俱文采奕奕,广博览阅,不同的是陈寿受限于史书的题材,而文学发展至元末

7、明初已史书体、诗歌体、戏曲小说等等多种题材,罗贯中则有更多可选择和吸收;二者俱有抨击社会的意识。不同的是陈寿迫于从职尊魏,罗贯中则愤懑于元朝的少数名族统治,抑魏扬蜀,寻求相对意义上的正统。二、研究分析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一)文献研究法分析三国志里的刘备人物形象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中开篇便如此写到: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子树下戏,言:“吾必当乘羽葆盖车。”陈寿于此赞刘备胸有大志。战乱年代,亦孤儿寡母,编卖草鞋,即日子贫苦。若听得甘露寺其中一说:“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老臣与主从

8、头说,刘备本是中山靖王的后,汉帝玄孙一脉留”可见刘备血统若为真,则为汉室正统,在战乱年代血统亦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和政治资本。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却不爱读书,其传记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刘备以其特有的理解“享受”着生活,亦可称“俗享”。美服饰,追乐音,斗鸡走狗,不亦乐乎!此间,有对刘备的外貌形象刻画: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即翻译成白话: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双手过膝,转头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七尺五寸,按现在标准计量差不多1.3米,大耳寓意大富贵,古来的象征,亦有曹操戏谑大耳贼,可算是一个人物特征。“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3

9、】(南朝宋)裴松之 注.三国志注.】言语寡,却非心思呆滞。话少为贵,如若易经系辞:吉人之辞寡,燥人之辞多。从刘备此方面可显现其性格。于汉灵帝末,黄巾起义,刘备因讨伐有功,分为县尉。志中记载:督邮因公差来到安喜县,先主上门求见,受阻门外,先主径直闯入,将督邮捆起,痛杖二百,并将印绶解下来套住他的脖子绑在拴马桩上,然后弃官而逃。此亦可看出刘备非无脾气,而是忍到极致才会发泄。刘备有极强的知人识人能力,三国志: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为其作注的裴松之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曹公遣刺客见刘备,方得交接,开论伐魏形势,甚合备计。稍欲亲近,刺者尚未得便会,既而亮入,

10、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须臾,客入厕,备谓亮曰;“向得奇士,足以助君补益。”亮问所在,备曰:“起者其人也。”亮徐叹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忤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墙而走。三国志魏志陈登传: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沦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色

11、,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原是刘备说许汜为国士,处于纷乱之世,却无效主之志,只知道买田置屋,为个人利益打算,即没有远大志向,形容出一位专营私利且胸无大志之士。在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最后,其写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刘备之所以称帝,多感谢对手的磨砺,其看起来似乎是“被迫”称帝,根本上是自己内

12、心的想法,有些许嘲讽其虚伪的态度。(二) 文献研究法分析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人物形象早在“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在当时封建统治下,此为大逆不道之言,足以满门抄斩祸延九族,却于刘备孩童时的嬉戏之言中流露。另一面,“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于此正史夹杂传说,显现了刘备天生奇人,将有不平凡的未来。及到少年,“不甚好读书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身逢乱世,恶读书,喜舞刀弄剑,交四海文人骚客。笼络豪杰,深得人心,在之后的转战千里之中,与百姓官员交好,入蜀后,收买地方豪强世族,大力发展农业,从而受到民众的爱戴。于性格远远胜于三国演义中

13、刻画的曹操。刘备投奔刘表时,刘表待他甚厚,刘表将死时愿托孤于他,刘表言:“我子无才,恐不能承父业。我死之后,贤弟可自领荆州。”刘备于是泣拜说到:“备当竭力以辅贤侄,安敢有他意乎”刘表死后,伊籍劝他以吊表为名就便擒下刘琮,以夺取荆州,诸葛亮也极力怂恿。刘备垂泪说:“吾兄临终托孤于我,今吾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其演义中刻画出刘备不乘人之危,忠厚待人的秉性。所以,刘琮投降后,荆州军民不少归附刘备,当刘备率军和拥着数万名众向樊城撤退时,在曹兵快到的危机情况下,他也不愿抛弃民众逃走,可观其刻画出的宽仁、忠厚、慈善的秉性。刘备礼贤下士,识人善用,构建了君臣融洽的态势。“武”一

14、方面,乡党之中桃园结义,得到后来生死兄弟的关羽、张飞,其武力值勇冠三国。刘备掷子俘获赵云之心,尊请黄忠神箭手,放心任命马超,擅用曾是军人的魏延,战略要道汉中被成功镇守等。“文”一方面,在徐庶介绍下三顾茅庐,收获卧龙,“隆中对”于庐中定计天下,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促成了自己的立国纲要。于鲁肃的介绍书信言语中得知庞统大才,司马徽曾言“南州士之冠冕”,凤雏之名,果不虚传。曾有异人留下八句:左龙右凤,飞入西川。雏凤坠地,卧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当然。见机而作,勿丧九泉。亦重用法正,名为蜀郡太守,为主要谋士。等等一切人物的收纳,表现刘备的善于用人,知人之特点。 刘备亦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15、 。于曹兵杀至,刘备败退之际,糜芳与张飞俱说赵子龙投曹操去了。而刘备斥到: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有说:他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刘备仍然说:子龙于我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能摇也。后来,事情的发展如其所愿,白袍赵子龙单骑救刘禅。夷陵之战中,刘备连连溃败,其部将黄权在身临险境的情况下不得不无奈的带领军队投降于曹魏,此时此景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理解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还说:“黄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乱世中人性叵测,刘备却始终坚持推心置腹交友,这或许是其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刘备性格中还有锲而不舍的优点。刘备在 成名之前,带领老弱病残军东奔西走,备受艰辛,他走南闯北犹似落水狗,在依靠袁绍时,受到控制与猜忌;依附曹操时,曹操的谋臣想诛杀他,但曹操两次都免杀,并以礼待之,其中“青梅煮酒论英雄”对刘备隐忍的刻画尤为传神。曹操甚至语:“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4】 张作耀.刘备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2X】刘备的筷子散落,借口适时的天雷。当曹操欲稀才吕布是,刘备一句“三姓家奴”惹的吕布身死。而后他趁机逃脱,联吴抗曹。他也曾依赖刘表,却被刘表暗地提防,忍辱存身。直到最终的入蜀称帝,可见他有多么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精神。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