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7].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9654676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鱼我所欲也》[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鱼我所欲也》[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鱼我所欲也》[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7].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教学重点: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一)朗读练习1、听示范课,注意节奏。2、学生自由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3、教师领读。4、师生齐读。注意要点:字音: (1)不为苟得也(w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i w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停顿示例: (1)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二)疏通文意(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是亦不可以已平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3)翻译下列句子。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师生共同解疑。(三)小组

3、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课文。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总结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4、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明确:1、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2、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

4、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3、“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4、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

5、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1.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C. 得之则生 所

6、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_(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_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这节课我们体会到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