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期末复习学能测试试卷.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964280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期末复习学能测试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期末复习学能测试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期末复习学能测试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期末复习学能测试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期末复习学能测试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期末复习学能测试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期末复习学能测试试卷.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 期末复习学能测试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公共危机主要是指对社会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迈进,公共危机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对工业社会建立起来的以控制为导向型的危机管理模式提出严峻挑战。作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直面我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现实,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要的模式变革。 公共危机管理也被称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按照传统观念,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安全相对应,而与国家安全鲜有关

2、联。这是因为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分别主要指称国家的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二者没有交集。如今,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下,国家安全理念将内外部安全整合在一起。今天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双重使命:一是有效预防、应对公共危机,最大限度地限制、控制其影响,确保公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二是防止公共危机传导、放大、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 不确定性是我们今天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难以根据既往的经验或对未来精准的预测来全面把握公共危机的缘起、演进,它们往往会超越人的常规思维。公共危机越发不受地理边界或职能边界的限制,具有较强的传播与扩散能力。在全球化时代,关键基础设施在世界范围高度互联,其崩溃将造成全球供应链中断

3、,引发公共危机的全球跨境传播。2011年泰国发生洪突,淹没了众多生产金业,由于泰国生产全球28%的硬盘驱动器,洪灾发生后,世界各地的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生产受到影响。进入21世纪后,以控制为导向的工业社会危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受到空前的挑战与质疑。工业社会对一切事物进行严格、精确的控制,以产生所追求的秩序,公共危机管理者可以按照控制的逻辑,构建应急组织并采取按部就班的响应行动。但是,以控制为导向的危机管理模式适合应对复杂程度低、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而不适合应对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而且,控制需要拥有清晰职责边界的响应组织。后工业社会公共危机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强大的跨界性使清晰的职责边界,

4、变得形同虚设、破绽百出。 在后工业社会这样一个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的影响沿着社会网络中的关系链条扩散、菱延,形成一个异常纠结的局面。从某种意又上讲,公共危机也形成一个复杂的影响网络,应对网络化危机需要采取网络化模式。公共危机的应对不仅是每个社会单无的职责,还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职责。各个相关主体之间要形成密切协同关系,特别是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广泛、深入的合作,对公共危机开展有效的共同治理:最后共同享有公共危机治理的收益与成果。(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共危机管理应针对社会转型的新变化、公共危机的新特点,探索新模式。B.相比于传统观念,现今对公共安全

5、定位的认识应调换到国家外部安全层面。C.当今转型社会的公共危机表现出复杂性高、不确定性强、跨界性大等特征。D.构建多元共治共享的网络化危机管理模式是时代的要求和国家安全的需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公共危机新特点到公共危机管理新模式,文章既分析问题又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B.文章以泰国洪灾导致国外企业受影响的事实,论证现今公共危机具有跨界性的观点。C.文章着重比较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不同特征,以强调公共危机管理应因时而变。D.文章通过对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特点的揭示,阐明应该采用网络化模式应对的理由。(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基于总

6、体国家安全观,防止公共危机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比预防公共危机产生更重要。B.只有打破常规思维以及加强精确控制,才能应对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C.响应组织的职责边界不再清晰,使得以控制为导向的危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受到质疑。D.网络时代公共危机的演进、影响更难测、复杂,其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的可能性也更大。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我们从一个中国美学界非常熟悉的概念说起,这就是“距离”。这里的距离,主要指“心理距离”。时间与空间都可有距离,但只有当时空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时,才能成为审美的条件。“心理距离”的一个经典例子是“海上大雾”。海上航行如遇到大雾,会使人呼吸不畅,耽误行期,

7、甚至可能出事故,让人忧心忡忡。但如果人们在心理上与这些切身的考虑拉开距离,就会看到,远近的景色都被大雾罩上了朦胧而神秘的面纱,仿佛你被带入梦幻境界,一时难分天上人间。 “心理距离”说的优点在于,它对传统的来自于康德和叔本华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的观点作了很大的修正。审美与艺术欣赏,并不在于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无概念和无功利,更不是新生儿那样的“天真的眼睛”,相反,它所做的,是通过拉开“心理距离”使概念和功利得到暂时的消除,在审美欣赏的那一瞬间不想到概念和功利。“无功利”是说审美欣赏中不夹杂任何功利的考虑,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概念、道德和功利,这些因素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知觉。“心理距离”

8、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可能,这就是将这些思考和体验放在定距离中来看。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我们对幸福的回味可以成为歌;不是痛本身,而是痛定思痛可以成为诗。拉开一定的距离来观看最切身的感受,可使它们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当然,“心理距离”观点也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心理距离”说实际上仍是一种“审美态度”说。依据这种学说,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从对象中获得审美的感受。实际上,人不可能像打开电灯开关,或者扳动汽车离合器一样,依赖于一个简单的、有意识的操作就可以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面对大雾,不想行程耽误和危险可能降临,只是幻想进入了仙境,一般人没有这番修炼功夫,

9、也不应把审美寄托在这种修炼功夫上。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对审美对象的状况和环境状况等因素的考虑,否则就会将美学研究指向一个纯主观的对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的要求,这样的美学是有缺陷的。 因此,与其谈论“审美距离”,不如说“审美视角”。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常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时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

10、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摘编自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审美观认为审美是“无功利”的,而“心理距离”说的主张则与之相反。B.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心理距离”,在审美欣赏时可以暂时消除概念和功利等的影响。C.“心理距离”说认为,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获得审美感受。D.拉开一定的距离,对幸福的回味、最切身的痛苦都可以成为如歌如诗的审美欣赏对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心理距离的概念入手,逐层分析其优缺点,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B.文章分

11、析了“心理距离”说存在的主要缺陷,同时指出了其可能带来的危害。C.文章最后提出“审美视角”说,是对“心理距离”说及“无功利”观的缺陷的修正。D.文章多次提到“海上大雾”这个经典例子,但表述方式不同,论证目的各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可能轻易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对象和环境状况等因素。B.要避免美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指向性错误,最好是以“审美视角”代替“审美距离”。C.艺术教会我们发现美,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缺乏艺术素养,无法感受生活中的美。D.摆出一种审美态度固然可以发现美,但对生活美的发现本质上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态度。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12、成小题。 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迭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

13、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

14、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

15、语言的经典。 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选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人民日报2019年4月3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美好的春色,人们的表达是不尽相同的,这与人们驾驭语言的能力有较大关系。B.语言折射的是人们的情感,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感情越丰富的人,语言越丰富。C.时代在进步,互联网也发展迅猛,许多人在语言表达上更偏爱表达简洁的网络用语。D.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如果某个事物消失了,与之相应的词语也会随之消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笑”为例意在表达,汉语博大精深,表达上有简洁、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