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9638212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阿酣朱熹像 朱熹题写于蓝田书院的联句,现在也只留有拓本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又号遁翁、沧州病叟,自称云谷老人。婺源(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福建)之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主泉州同安簿。庆元六年卒,年七十一 。嘉定初,谥“文”。宋史有传。有朱文公文集一百卷,词有晦庵词一卷 。王奕清等历代词话引读书续录云:“晦庵先生词,几于家弦户诵矣。其隐括杜牧之九日齐山登高诗水调歌头一阕,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韵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套。”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云 :“词综所录朱晦翁水调歌头、真西山

2、蝶恋花,虽非高作,却不沉闷,固知不是腐儒。”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其人千年庭院(节选) 余秋雨这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之死。他晚年所受的灾难完全来自于他的学术和教育事业,对此,他的学生们最清楚。当他的遗体下葬时,散落在四方的学生都不怕朝廷禁令纷纷赶来,官府怕这些

3、学生议论生事,还特令加强戒备。不能来的也在各地聚会纪念:“讣告所至,从游之士与夫闻风慕义者,莫不相与为位为聚哭焉。禁锢虽严,有所不避也。”(行状)辛弃疾在挽文中写出了大家的共同感受: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廪犹生。果然不久之后朱熹和他的学说又备受推崇,那是后话,朱熹自己不知道了。让我振奋的不是朱熹死后终于被朝廷所承认,而是他和他的学生面对磨难竟然能把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看似普通的称呼背後所蕴藏的职责和使命,表现得如此透彻,如此漂亮。在我看来,蔡元定之死和朱熹之死是能写出一部相当动人的悲剧作品来的。他们都不是死在岳麓书院,但他们以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走向死亡的步伐是从岳麓书院迈出的。朱熹去世三百

4、年后,另一位旷世大学问家踏进了岳麓书院的大门,他便是我的同乡王阳明先生。阳明先生刚被贬谪,贬谪地在贵州,路过岳麓山,顺便到书院讲点学。他的心情当然不会愉快,一天又一天在书院里郁郁地漫步,朱熹和张木式的学术观点他是不同意的,但置身于岳麓书院,他不能不重新对这两位前哲的名字凝神打量,然后吐出悠悠的诗句:“缅思两夫子,此地得徘徊”是的,在这里,时隔那么久,具体的学术观点是次要的了,让人反复缅思的是一些执着的人和一项不无神圣的事业。这项事业的全部辛劳、苦涩和委屈,都曾由岳麓书院的庭院见证和承载,包括二十七年前我潜身而入时所看到的那份空旷和寥落。空旷和寥落中还残留着一点淡淡的神圣,我轻轻一嗅,就改变了原

5、定的旅程。当然我在这个庭院里每次都也嗅到一股透骨的凉气。本来岳麓书院可以以它千年的流泽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世代性的积累,改变民族素质是一种历时久远的磨砺,但这种积累和磨砺是不是都是往前走的呢?如果不是,那么,漫长的岁月不就组接成了一种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哀?你看我初次踏进这个庭院的当时,死了那么多年的朱熹又在遭难了,连正式出版的书上都说他“把历代的革命造反行为诬蔑为人欲,疯狂地维护反动封建统治”,如果朱熹还活着,没准还会再一次要求把他“枭首朝市”;至于全国性的毁学狂潮,则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盛。谁能说,历代教育家一辈子又一辈子浇下的心血和汗水,一定能滋养出文明的花朵,则这些花朵又永不凋谢?诚然,

6、过一段时期总有人站出来为教育和教师张目,琅琅书声又会响彻九州,但岳麓书院可以作证,这一切也恰似潮涨潮落。不知怎么回事,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有一种近乎天然的消解文明的机制,三下两下,琅琅书声沉寂了,代之以官场寒喧、市井嘈杂、小人哄闹。我一直疑惑,在人的整体素质特别在文化人格上,我们究竟比朱熹、张栻们所在的那个时候长进了多少?这一点,作为教育家的朱熹、张栻预料过吗?而我们,是否也能由此猜想今后?其文水调歌头 隐括杜牧之齐山诗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

7、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注: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杜牧原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笔,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其事朱熹与五夫莲子的的故事南宋(公元11271279年)著名大思想、大教育家朱熹14岁时因父亲去世,便投身于五夫里的刘子羽,此后就在武夷山前后生活了四十多年,并在武夷山最后完成了他的理学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正统思想。因此有前有孔子后朱熹之说。 少年时期的朱熹牢记严父遗训发愤苦读,从不懈怠,一有空暇时间

8、就帮助母亲施肥种菜,减轻母亲的负担。而深明大义,品性慈祥的朱母祝夫人却从不让儿子分担家务,以免耽误了儿子的学习。 五夫里依山傍水,碧水丹山,这里同时还以盛产建莲闻名。方圆十几里的莲田,每逢炎夏,便散发阵阵的清香。亭亭玉立的荷花争相怒放,红白相间,十分动人。少年朱熹喜欢挟着书本来到林荫道旁,面对莲田高声诵读先师兼理学奠基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他从书本和大自然的熏陶中从小就养成了“花之君子” 莲花一样的美德。他矢志做学问,淡漠功名,终于成为我国一代文化巨人。 朱熹在40岁以后,在回忆这段少年生活的经历时曾留下了他对母亲的回忆。有一年的夏天酷热难当,朱熹

9、像往常一样在林荫道旁念书,祝夫人在百忙之中煮了碗莲子汤,远远地叫着他的小名找了过来。朱熹慌忙放下手中的书。接过莲子汤,又将它端到母亲面前,愧疚地说:“母亲,你每天操劳到晚,还是您先喝吧!”望着这聪明懂事的孩子,母亲感慨万分,夫君去世,母子两相依为命。孩子在五夫里的刘、胡二位先生的教诲下,学业大进。想到这些,祝夫人对朱熹说道:“孩儿莲乃花中之君子,它的浑身都是宝,建莲是朝廷贡品,一直供皇上享用,百姓也可自种自享。这样看来,君王庶民均为一体,孔孟之道存于其中。莲藕是人们比较喜爱的佳肴,还可制成藕粉。荷叶味苦,但清热解暑,荷叶还可供观赏。此中的用处,你都应知道,做人也该如此,要做有用的人,像莲花一样

10、做一位正人君子。”朱熹接过了母亲手上这碗蕴含着做人道理的莲子汤,细细品味着,思索着。 祝夫人慈祥地看着儿子,心中百感交集,不禁说:“莲子,心是苦的,抽掉莲子心,它却甘美无比,甘味隽永无穷啊!”朱熹品尝着莲子汤,也细细地品味慈母的这番意味深长的话语沉思良久,终于悟出此中之意:“ 我应当发愤读书,用以报答母亲的这份养育之苦心。”从那以后,朱熹更加废寝忘食地求学上进,常常苦读至深夜。朱熹19岁时就荣登进士。其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知一点朱熹读书语录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

11、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

12、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写一点1、“我轻轻一嗅,就改变了原定的旅程。”作者嗅到了什么而改变了原定的旅程。2、“嗅到一股透骨的凉气”这“凉气”又指什么?3、朱熹品尝着莲子汤悟出母亲的话意,你能将横线处的内容填写出来吗?4、鉴赏题:结合具体诗句谈谈朱熹水调歌头 隐括杜牧之齐山诗与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5、探究题:余秋雨在千年庭院中说道“教育是一种世代性的积累,改变民族素质是一种历时久

13、远的磨砺”,请就文中提及的史实,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参考答案:1、“嗅”到的是执着于神圣教育事业的精神和这项事业的全部辛劳、苦涩、委屈。2、改变民族素质的磨砺并不都是往前走的,漫长的岁月往往会组接成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哀。3、莲子,即怜子也,慈母怜子的心是苦的,待日后学有所成之时,那慈母的心就像抽掉苦心的莲子一样,变得甘美无比了。4、“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人生有限,更应惜取,何苦对斜阳而怨迟暮呢。此二句虽用原诗,却非故作旷达,实为充分肯定当下人生的价值。“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此三句,移植原诗“古往今来只如此”,但全反其意,更发出新意。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但觉无限宇宙之中,永远充满生机,哪有什么危机呢!杜诗以人生无常然而聊以自慰,语似旷达而实伤感抑郁。朱词却运用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5、提示:可从朱熹的主张和经历谈开去。言之成理,要有中心观点并且要有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