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明山人:“前三三与后三三”讲记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9637859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净明山人:“前三三与后三三”讲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净明山人:“前三三与后三三”讲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净明山人:“前三三与后三三”讲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净明山人:“前三三与后三三”讲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净明山人:“前三三与后三三”讲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净明山人:“前三三与后三三”讲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净明山人:“前三三与后三三”讲记(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净明山人:“前三三与后三三”讲记“前三三与后三三”讲记净明山人讲述本净记录【纲要】以证法身本位为前后之界。前三三:后三三:见三:(一)依文字理解而立见三通:(一)慧通(二)初见空寂灵知之显见(二)法通(三)觉照了妄中的体验之见(三)性通转之用机之用行三:(一)依信行(二)依法行(三)依性行三用:(一)破(二)化(三)妙显之用身德若德位三:(一)识心分别位(二)住心无念位(三)虚明朗照位三德:(一)法(二)般(三)解脱德【讲述】前三三与后三三的问题,这是一个典故。就是文喜到五台山参拜的时候, 遇到一个老和尚, 老和尚就和他对上话了。那么他就想,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教化区,但是不等于都是圣贤,一定有

2、凡夫。他如果以为这里都是高僧大德,就会感到很失望。所以文喜就问:“请教大师, 五台山有多少僧人?”这个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个老和尚其实就是文殊的化身,答覆了一首偈子:“千峰顶上色如蓝, ”千峰顶上就是高高山顶上,色如蓝就是平等一片当中。“谁问文殊谁对谈。 ”谁在问文殊、谁在对谈呢?这就是暗中的机在里面,意思说你所对谈的就是文殊。“欲知清凉多少众, ”五台山的清凉寺有多少众?“前三三与后三三。 ”这就是说前三三后三三这个典是从问“众”来的,从问“多少人”来的。如果以体用来体现的话, 比如说无量, 体性是无量无边,用处也无量无边, 就很难说明问题。 因为毕竟是文殊的 “众”,就是教化的“众” ,

3、那么教化的众它就有区别:一个是外,一个是内。外就是金刚窟以外的那些大众,还有金刚窟以内的圣位的,这个叫内众,内圣位。这就体现了前三三和后三三的无量差别。前三三有很多很多,那么很多很多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呢?古来一直没有人来解释这个问题。后三三到底是指哪些呢,也没有解释的,只是无量。我们现在就根据禅宗的一些修证过程来解释这个问题。这里讲的“以证法身本位为前后之界” ,什么叫前,什么叫后?从修道来讲,你没有证法身本位,就是修道之位,也叫证道之前;那么证法身本位之后呢,就起用,它是本位之后,所以叫后三三。前三三的第一是“见三” 。因为修行的入门就是从“见”开始的,就是认识论。没有一个认识的,就没有开始,

4、首先从认识开始。那么认识论当中有三方面。第一是“依文字理解而立见” 。他学了很多经教、理论,然后建立了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是建立在文字道理之上的,由思维意识来把握的,在我们佛教里面叫立见阶段。我们遇到那些教授、 学者,如果他推出的一种说法, 是建立见地的、知见的,就知道他这是第一个阶段,他没有开悟的。为什么呢?他的内容都是建立知见的,他这个知见你一破掉它的时候,他会抵触你的。这叫立见阶段。第二是“初见空寂灵知的显见”阶段,就是说他把分别心歇下来,把文字道理歇下来,不再建立分别知见,心中不存东西,这个时候有师父的引导和自己的参究,他忽然之间进入了空寂灵知的状态,就是觉性的最初步的状态,这个时候他什

5、么都没有,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但是会自然而然地显现这个见地。就是说,他非常的清楚明了,明明白白这就是觉性, 这不是别的。 刚开始什么都不知道, 后来一旦明白,一旦会取它,这就叫见性了,就是初见佛性的阶段。这是第二种见,叫“显见” ,不是立的,它不用建立,它就明明白白,就是这样, 用就可以了, 时时觉照, 但是它还不能活泼,还不能照见一切, 还不能通达一切的, 正只是显现这个见地。第三就是“觉照了妄中的体验之见” 。由这个空寂灵知的显见,时时刻刻不离无分别的见地,那么它又时时觉照了然,觉照在当下之中, 就有一个了妄的过程。 当妄想起来了,当烦恼升起来了,当执著来了,当境界来了,它就要觉照了妄。在

6、了妄的过程当中,它又体验。因为了了一层,它有新的一层体会,是不断的殊胜、不断的体会的。而且很多的知见很多的说法很多的境界, 在这里不断地了脱、 不断地化解,就有一个了见的过程。而它的见其实在这个时候会升华为智慧,是越来越透彻、越来越明朗,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智慧是哪里来的,就是一个了见、显现的一个过程。这就是“见三” ,这个“见三”包括很多很多人。这三个层次上,有很多人会出现。这第二是“行三” 。就是以修行角度来讲。前面是见,见是佛教的认识论或者智慧论、 见地论的一个过程, 一种体现。 行,就是说行持、用功。它又是一个范围, 但它又是相融相摄的, 不是分离的。第一种行叫“依信行” 。什么叫“依信行

7、”?就是对佛、对祖师、对自己的师父非常的相信,师父讲什么听什么,或者师父的著作里面怎么讲的他就怎么做的,这种人叫“依信行”。他是依自己对师父这种信心崇拜来修行的,但是师父要改变了, 他可能要转不过来, 他会停留在那里。 他不灵活,他没有自己的智慧。第二是“依法行” 。依法行就有自己的见地,有自己的修行方法,有自己修行过程当中的体验,有自己所呈现的境界,这叫“依法行” 。依法行是不依赖师父的,师父怎么讲不要紧的,他已经把握了,把握了师父的精髓,超越了师父的形象的执著和文字的执著。他要超越出来,依法而行。他是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去体现自己的修行历程的,这是依法行。第三是“依性行” 。就是说他明心见性

8、了,安住在本位上,时时刻刻地依性而显现,那么这个行就不是一种修为的过程了,它是体现的过程,这种行是最殊胜的行。但是虽然在这种行当中,不一定是圆满了,它还有染污性的。但它的立足点既不是“信”也不是“法” ,它的本性以外没有信,本性以外没有法,它完全依本性而修行、而体现。这是第三“依性行”。那么通过上面的“见” ,又有具体的“行” ,那么他就有“位”。人类社会,无论你是什么人,总有你的位置,修行人也同样有你的位置。位置也有三种。第一种是“识心分别位” 。按照你的意识心去分别你的见地,分别你的生活, 分别你的修行, 分别你的师父和境界。你一直住在这种识心的分别阶段,那么这个位置是完全凡夫状态、完全执

9、着状态、完全对立状态的一种识心分别位。第二种叫“住心无念位” 。他已经明心见性了,安住在觉性当中,他没有分别念,空灵觉照着,但是他没有起用,力量不大,他还需要涵养。这个位置就是圣人和凡夫之间,中间位。他快要进入圣人,但是还没有到;他已经有圣人的一点的成分,但是凡夫的成分可能更多,会影响着他,他要时时刻刻安住,不安住就会跑掉,就会受影响。这叫安住无念位。他一定要安住在这个无分别念当中,不然就会失照。第三就是“虚明朗照位” 。在这个觉性无分别的本位上(这个本位还不是证法身的本位) ,就是觉性上,要虚明朗照。照什么呢?照破妄想、烦恼、境界、根身、习气等等,以这个虚明的朗照来照破一切,而且照得从粗到细

10、,从细到微细到极细,去照一切。这个照的过程当中,觉性的功用就会体现,凡夫的世界慢慢会消融,慢慢就证入圣位,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和前面那个对起来讲,就是“觉照了妄中的体验之见”和“虚明朗照”是一致的,与“依性行”也是一致的,这三方面的结合是证入圣位的关键一步。这一步没有做好,他始终是无法证道的。虽然你的见很殊胜,见得很彻底,也是无法证圣位的。这是前三三。接下来就是后三三。后三三就是说,当你虚明朗照到一定的时候,一刹那之间就证入圣位,法身本位,就是“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的境界,那么他就具有三种“通” 。第一是“三通” 。第一个通就是“慧通” 。慧通就是像镜子照物一样,朗照,时时刻刻是透明的,透明当

11、中能够显照,这叫慧通。自己的心念显现、 境界显现, 都能够明朗地照。 这是一种慧通。慧通就相等于慧眼。第二叫“法通” 。法通呢,就是照透一切文字的、境界的、缘起的、根机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差别相。慧通是总相,就是说朗照的智慧很透明、很彻底,每一时每一刻都在这个朗照当中显现着,他不用再修。法通呢,就是对具体的事物、具体的缘起,对三藏十二部经也好,各宗各派,各种的哲学人生的道理,各种的根机各种的因缘、因果,都是照得很透,但是要个过程,这叫法通,法通位。第三个叫“性通” 。性通是什么呢?在我们的觉性光明当中,过去、现在、未来,宇宙的万法在这里面、在因缘当中显现。它自然通达显现,能够照了无碍。这个是很

12、微妙的境界了,就像观音菩萨证到十方圆明之后, 整个境界都显现,诸佛的境界、众生的境界在性通中显现。这个是很高的境界了,叫性通。这三个通实在是超过六通的。六通的最后一个通才接近于慧通,就是漏尽通。漏尽通是指他没有烦恼,获得清静,但是它没有提到朗照。漏尽通之后才能显慧通的朗照,慧通的自性的朗照境界乃至通差别与圆通无碍,这个是叫三通。第二是“三用” 。就是说你有这么三通,或者三通也不是说都圆满以后才达到三用的,它是交叉的、圆融的,就在这个法身本位上要起这三用。第一,“破转之用” 。以他的光明的加持力破众生的执著,就是说,一个执著的人到他面前,他自然会知道,马上就显示出来,他用一个方便来破你,或者来转你。“破”是用智慧,把你的执著破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