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9630421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1. 全血细胞分析(24项)(1) 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区间:成人4-10109/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白血病等。降低见于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2) 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区间:男4-5.51012/L,女3.5-51012/L,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3) 血红蛋白含量(HGB):参考区间:男120-160g/L,女110-150 g/L。临床意义:增多见于休克、严重呕吐及腹泻、慢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山居住者。降低见于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失血、造血机能障碍。(4) 红细胞比积(HC

2、T):参考区间:男40-50;女37-47。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大量脱水或血浆丢失及真兴红细胞增多症。降低见于各种贫血。(5)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区间:80-98fl。临床意义:根据贫血体积大小判断贫血类型。体积增大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体积减小见于严重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区间:26-32pg。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 g/L。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8) 白细胞分类(DC): 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

3、-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5%-7.9%。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铅及汞中毒。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镭辐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重度感染、再障、粒细胞缺乏等;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手术后、烧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减少见于传染性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增多见于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

4、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9)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偏差(RDW-SD):参考区间40-53fl。临床意义: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增大时有临床意义。(10)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参考区间:0-15%。临床意义: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18%时有临床意义。(11) 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区间:100-300109/L。临床意义:检测出血、凝血功能。减少见于再障、白血病、脾功亢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2.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参考区间:0.83%-1.37%。临床意义: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表示好的发展。减少

5、见于再障3. 红细胞沉降率:参考区间:男0-15/L、女0-20/L。参考区间:增快:生理性:见于60岁以上的老人,妇女有月经期,妊娠期。病理性:见于各种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稀血症、高球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减慢见于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时。4. 血型(ABO血型(正定型)+Rh血型):临床意义:鉴定血型5. 血凝四项+D二聚体:血凝四项(PT、APTT、FIB、TT)、D-D(1) 凝血酶原时间(PT):参考区间:PT10.5-14.5秒,PTR0.8-1.2,临床意义:延长见于:合成减少、消耗增多、循环抗凝物增加、先天性缺陷等,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如DIC

6、早期。(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参考区间:25-36秒,临床意义:延长见于:先天性及凝血因子缺乏症、循环抗凝物增多或肝素抗凝治疗,缩短见于:DIC早期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监测肝素治疗:使用肝素治疗时,APTT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3倍(即75-100秒)(3) 纤维蛋白原测定(FIB):参考区间:2-4 g/L,临床意义:增高:组织坏死和炎症,妊娠和使用雌激素,糖尿病和恶性肿瘤,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减低:肝脏功能受损如肝硬化、DIC;药物如雄激素、鱼油、纤溶酶原激活、同化类固醇、高浓度肝素、纤维蛋白聚合抑制剂。(4) 凝血酶时间(TT):参考区间:14-

7、21秒,临床意义: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活性增高、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5) D二聚体(D-D)测定:参考区间:0-0.55/L,临床意义:阳性:动脉或静脉血栓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动脉血栓栓塞),其他疾病(妊娠、恶性肿瘤、手术)等,阴性:可基本排除血栓形成。6. 血脂及脂蛋白检查(1) 总胆固醇(TCH):参考区间:3.11-5.7mmol/L;干化学方法:6.2 mmol/L。临床意义:血清TCH升高见于:高脂血症、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肝胆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甲性状腺功能减退、痛风、高血压。降低见于:营养不良、甲亢、

8、肝硬化、烧伤及药物干扰。医学决定水平:1.81 mmol/L,提示严重肝功不全;5.18 mmol/L,提示有患冠状动粥样硬化的中度危险;5.7 mmol/L,提示有患冠状动粥样硬化的高度危险。(2) 甘油三酯(TG):参考区间:0.56-1.7 mmol/L;干化学方法:2.25 mmol/L。临床意义:升高见于:高脂血症、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脂肪肝、及其他肝病、SLE、糖原累积病等。妊娠中后期TG也升高。当TG56 mmol/L,患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度增大;560 mmol/L,黄疸、肝大、脾大和脂血性视网膜炎症机会增大。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和肝功能严重低下。医学决定

9、水平:0.45 mmol/L,多与营养不良有关;1.69 mmol/L,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的一个危险因子;4.5 mmol/L,预示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参考区间:1.04-1.55 mmol/L,干化学方法:2.25 mmol/L。临床意义:升高见于:妊娠早期,中后期进入平坦期。降低见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炎、肝硬化等。医学决定水平:M0.91 mmol/L,W1.03 mmol/L,提示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加;M1.42 mmol/L,W1.68 mmol/L,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可能很小。(4)

10、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参考区间:2.07-3.37 mmol/L,干化学方法:1.82-3.38 mmol/L。升高见于:高脂血症、低甲状腺素血症、肾病综合症、慢性肾衰、肝脏疾病、糖尿病综合症、动脉硬化症等。降低见于:营养不良、骨髓瘤急性心肌梗死、创伤、严重肝脏疾病、高甲状腺素血症等。当3.64 mmol/L,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危险因素(冠心病)。7. 心肌疾病检查(1) 血清肌酸激酶(CK):参考区间:男20-200U/L,女20-180U/L;干化学方法:男55-170U/L,女30-135U/L。临床意义:心肌梗塞发生后3-4小时CK开始上升,12-24小时达高峰,3-

11、5天可恢复正常。医学决定水平:10 U/L,可排除与CK升高有关的疾病;240 U/L,急性心肌梗塞1-2天内可高于此水平,应参考其他有关实验;1800 U/L,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高于患单一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包括横纹肌炎、震颤性谵、癫痫等,应参考其他检验确诊。(2) 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参考区间:0-25 U/L,干化学方法:24 U/L,临床意义:心肌梗塞发生后4-6小时开始增高,12-24小时达高峰,是诊断心肌梗塞的灵敏指标之一。增高的其他疾病: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及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3)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参考区间:110-240 U/L,干化学

12、方法:313-618 U/L。临床意义:心肌梗塞发生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30-60达高峰,持续4-10天恢复正常。若LDH增高后恢复迟缓,或在病程中再次升高,提示梗塞范围扩大,预后不良。增高的其他疾病:肝脏疾病、肿瘤、贫血、肌营养不良、肺梗塞、胰腺炎等。医学决定水平:17 U/L,可排除与LDH有关的疾病;300 U/L,对引起LDH升高的各种疾病均应考虑;500 U/L,常见巨幼细胞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转移癌和肝昏迷等。(4) 肌钙蛋白I(TNI):参考区间:0.16ng/mL,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3-6小时内开始升高,14-20小时达高峰,5-7天恢复正

13、常。其灵敏度为6-44%,特异性为93-99%;不稳定型心绞痛:TNI升高,提示有小范围心肌梗死的可能;1.5 ug/L,为诊断临界值。(5) 肌钙蛋白T(TNT):参考区间:0.014ug/L,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梗塞:3-6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高峰,10-15天恢复正常。其灵敏度为50-59%,特异性为74-96%;不稳定型心绞痛:TNT也常升高,提示有小范围心肌梗死的可能;0.2 ug/L,为诊断临界值;0.5 ug/L,可以诊断急性心肌梗塞(AMI)。8. C-反应蛋白 (CRP):参考区间10/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性心梗、创伤、术后、各种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急性风湿病

14、、急性类风湿关节炎。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鉴别。9. 降钙素原(PCT):参考区间:0.1-0.5ng/mL,临床意义:抗生素治疗指征:0.05 ng/mL,无细菌感染;0.1 ng/mL,非细菌感染,需6-24小时内进行复查;0.5 ng/mL,严重细菌感染、脓毒症、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0. B型尿钠肽(BNP):主要诊断心力衰竭:参考区间:0-100 ng/L,临床意义:心衰分级标准(NYHA分级),无心衰者BNP80 ng/L、心功能级者BNP 95221 ng/L、心功能级患者BNP 221459 ng/L、心功能级患者BNP 4591006 ng/L、心功能级患者BNP

15、1006 ng/L。注“如果BNP500 ng/L,心衰可能性极大,其阳性预测值为90%。”11. 补体C3:参考区间:0.9-1.8g/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肝癌、组织损伤等;降低见于:肾小球肾炎、活动性SLE、自身免疫性溶血、类风湿性关节炎、菌血症、慢性肝炎等。12. 补体C4:参考区间:0.1-0.4 g/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风湿热急性期、心梗、关节炎等;降低见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急性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SLE、肾病。13. 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ESR):参考区间: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临床意义: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期、妊娠;

16、60岁以上;病理性增快:各种炎症如肺炎、败血症、阑尾炎等,结缔组织病如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血液病如贫血、白血病梅毒、疟疾、甲亢、肾炎和肾病;减慢见于:RBC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使用抗炎药物等,意义较小。14. 血氨:参考区间:54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肝脏严重病变(肝性脑病)、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尿毒症等。15. 地高辛浓度:参考区间:0.9-2.0ng/ml,临床意义:强心苷累药物的有效药物浓度和潜在中毒浓度间隙很小,已引起中毒。血清地高辛浓度是反映病人疗效或毒性的最佳指标。16. 特种蛋白检测(1) 免疫球蛋白G(IgG):参考区间:7-16g/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IgG型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