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缆车说课稿.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962880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的小缆车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们的小缆车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们的小缆车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们的小缆车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们的小缆车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们的小缆车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的小缆车说课稿.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的小缆车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中的一课。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是建立在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一、安装一个小缆车,通过小车的安装与试着运动,使学生感受到螺丝帽对绳子有一个向下的力,从而引出重力的概念,二、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主要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构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的科学概念。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的科学概念、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及探究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为后面深入研究弹力、摩擦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过程与方法利用材料安装小缆车设计实验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

2、是的科学态度二、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运动和力,他们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他们自己的感性经验。他们认为,有的物体是静止,有的物体是运动的,物体因为受到力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因为力的作用而保持运动,因为失去了力的作用而慢慢停下来,在这些认识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因此,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探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从认知心理学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但由于探究能力有限,因此,设计实验探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的关系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根据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科学概念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

3、这就是重力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三、说教法和学法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观察时间,有充分的提问思考时间,有充分的共享交流时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主动猜想、观察、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的关系。教给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达到自主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自我构建科学概念的教学目标。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五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采用质疑问题,探求新知,观察实验,小组合作,集体研讨等方法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兴趣。四、教学模式谈话导入导入-安装小缆车-猜测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运动和力,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五、说教学流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科学教学应力求从儿童身边的事物,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提出有关科学问题。所以,我们对本节课安排了如

5、下四个环节(一)新课引入1、谈话师:在上课之前,老师要做一个小小的调查,想问问大家,你们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学生举手回答2、导入:(1)出示生活中的三辆车,说说它们是靠什么动力运动的?(2)出示缆车图,说说它又是靠什么动力运动的?3、揭题。是啊,借助缆绳的拉力,缆车可以轻松爬上陡坡,是很有特色的运输工具。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我们的小缆车。(板书课题)(二)安装小缆车 1、介绍制作小缆车的材料,并出示问题幻灯片,请同学们思考。 2、请一位同学上来安装并拉动小车,其余同学认真观察,适时指导:绳子系在哪儿合适?为了不让小车冲出桌外,我们可以怎么做?3、请同学回答这两个问题。4、研究用多少个螺帽刚

6、好可以拉动小车,螺帽应该怎么挂?注意“刚好”这两个字,并解释。(1)猜猜:在绳子上挂多少个螺帽刚好可以让小缆车运动起来? (2)想想,说说:是不是把这么多螺帽一次性全挂上去?那应该怎么做?5、小组实验:(1)组装小缆车。(2)实验证明:挂几个螺帽可以刚好拉动小车 6、师:材料员把材料放回原处,各小组交流汇报。 7、引出重力的概念(1)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了什么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为什么能拉动小车?(2)谈谈生活中的重力现象。(3)小结:这说明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导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借助螺帽本身的重力可以拉动小车,也得出了用多少个螺帽刚好

7、可以拉力小车,那我们能否想办法让小缆车运动得更快? 2、猜测:螺帽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3、同桌讨论实验设计方案中什么是要改变的量,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4、齐读实验方法。5、注意事项:(1)对比实验,只能改变螺帽数量,其他条件不变,比如:起点、终点、小车等(2)第一次实验的个数至少不低于刚使小车运动的数量,以后要多个多个增加,最好成倍增加?(3)小组成员互相合作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记录拉力大小(螺帽个数)实验次数小车运动的快慢从起点到终点时间平均时间123123123我们的结论:5、各小组进行实验 6、材料员把材料全放回原处,各小组交流反馈(四)总结 师

8、: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1:知道了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生2:认识了重力,知道了重力能产生拉力 【板书设计】我们的小缆车大 小车运动快 螺丝帽个数 时间 重力-拉力 4小 小车运动慢 8 12 六、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人通过对五上我们的小缆车这一课的几次教学,体会到要上一堂“精彩”的科学课确实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首先,在上课前,我们要精心准备实验器材,认真备课。在这一课教学中,我们需要学生制作一辆小缆车,需要研究小车的运动速度与拉力大小的关系。经过初步的思索,我把本课时安排了三个实验:一是安装小缆车;二是研究用几个螺丝

9、帽刚好可以拉动小车;三是研究小车运动速度与拉力大小关系的实验。可是,这样的设计在试教时就被否定了,因为本课中要考虑的细节实在太多,再加上三次活动,时间根本来不及,于是,在任老师和罗老师指导下,我将三个实验并成了两个实验,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得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本课以“实验探究”为主,让学生亲自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根据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一开始我是通过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车图片引入的,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缆车的运动原理,引出

10、“我们的小缆车”,提高制作小缆车的愿望;接着安排的是设计并安装小缆车的活动,当然,在试开小缆车的活动中同时安排了挑战性的任务:研究挂几个螺丝帽刚好可以拉动小车?另外,在实验后引出了重力的教学,这也是本课时必须达到的一个知识目标。最后的一个实验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即设计并通过实验证明: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以上是我在一次次试教的过程中逐步改进而最终订下的教学设计方案。应该说,它能为我在课堂上成为一名出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供很大帮助。但在一次次的教学之后,我发现,科学课堂教学需要讲求艺术,我不是一名最好的艺术家。1、在几次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在不经意中给学生太多的限制

11、:让学生介绍实验方案及注意点,我总是担心学生不会答而自己把实验要求讲得尽量详细清楚,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时间;让学生汇报,我总是尽揽对结论有效的信息等等。其实,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简洁科学,如果简洁性不强,对问题的重复叙述较多,实际上就是占用了学生的探究时间,因此,只有 “无言”或“少言”才能换得学生自主实验后的“多言”,从而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用自己的思维、想法指导行动。2、在几次课堂教学中,我较关注的是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预设之中,而对学生的问题似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有价值、值得

12、探究和研讨的问题,但由于我的“功底”不厚,变得措手不及。在这课上,有一个小组得出的答案是“用五个螺丝帽就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在分析数据为什么会有那么大差距时,他们小组中有一个学生就提出了“可能是我们小组操作不当造成的”,这个问题其实很有价值,遗憾的是我怕时间不够,没有及时“抓彩”,使学生思维的火花熄灭了。如果我在教学中善于随机应变、及时“抓彩”,适时的点拨“那你说说你们哪儿操作不当?” 那么在下面的环节中,学生就不会犯同样的错,科学实验操作就会更加规犯,科学课堂气氛就会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课堂生成,因为这些预设外的随机生成的问题和目标才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科学知识,才能让科学课堂上出“意外”,上出“精彩”。天文学家卡乐萨根曾经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天生存在的,身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做的还有许多许多。在本堂课中,请同学上台演示实验时,没有及时表扬。在实验结束以后的总结过程中,只请了一位同学来总结规律,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