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成角度的两个平面镜成像.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9628715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成角度的两个平面镜成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互成角度的两个平面镜成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互成角度的两个平面镜成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互成角度的两个平面镜成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互成角度的两个平面镜成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互成角度的两个平面镜成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成角度的两个平面镜成像.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个互成角度的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研究广东省珠海市第五中学 林遂弟内容提要:本文运用中学数学的极坐标知识及中学物理光的反射定律,研究得出任意位置的物体通过互成任意角度的两个平面镜所成的像的位置及个数的规律,并介绍此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关键词:两个平面镜成像规律一、 从教学中引出的问题及思考 高二课外培优小组的学生在学习了第七章光的反射和折射后,就两道两平面镜组合成像的问题请教老师。 题1:如图1,两平面镜M、M平行且两镜 面相对,两镜间一物点S到M距离3cm,到M距离7cm,求离S点最近的5个像的位置。 题2:如图2,两平面镜镜面的夹角为此60, 两镜面间有一物点S,S一共可成几个像?上述两题,均

2、可以通过作图法分析得出答案。 图1但是,作图难免有误差,因此,作出像点的位置就不很准确,甚至会使作图得到的成像个数与实 际不符,其次,两镜面所成夹角的大小有无数种 图情况,不可能对每一角度都作图分析,特别是当两镜面夹角很小时,所成像的个数很多,若采用作图法更加困难,且不准确。 图2 如何通过计算式确定每一像点的位置,每一像点的位置及成像的个数与镜面夹角有何关系呢?对此问题,我查阅课本、教参书及其他有关资料,都找不到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因此,我反复对这一问题进行实验和研究。二、对两平面镜组合成像规律的研究 通过实验发现,当两镜面夹角在0到180间变化时,越大,像的个数越少。对此,我曾试图应用平面

3、几何有关边角关系、利用平面解析几何知识,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两直线垂直关系求垂足坐标等方法来研究本问题,结 果都因为计算太繁杂,无法找出其规律,于是我改用平面解析几何中的极坐标知识来讨论,比较简便地得出其规律,下面介绍其推导过程。 设两平面镜M、M镜面夹角为(单位为度,本文所述角度均以度为单位,0180),两镜面间有一物点S,分别通过两镜面的直线相交于0点,且使这两直线及物点S也处于同一平面上,令OSR,OS与M的镜面夹角为,建立如下极坐标系:以O点为极点,以通过M的射线OM为极轴(如图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则物点S及各像点S1、S2、S3、S4、.的

4、极坐标标示如图(图中用奇数下标表示的像点S1、S3、S5、S7、为通过平面镜M所成的像点,用偶数下标表示的像点2、4、6、8、为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点)。、 各像点的位置由图可以看到,物点和各像点1、2、3、4、都在以为圆心,半径为的圆周上,各像点的位置可以用极坐标的极径和极角确定,各像点的极角如下表(表中3,7,11,15,等奇数)。 且像点n与n-1的极角互为相反数。像点极角像点极角123()45()67()89()10n-1n n+1n+2 、成像的个数 由图可以看到,12,3OS4,56,78,91010,其余类推。因此可以得出:当两平面镜镜面夹角为(0180)时,物点经两平面镜所成的像

5、的个数为 23602 即360对上式,有几点必须说明:(1).当m为偶数时,成像个数为m,但最后两个像重合于同一点,且在SO直线上,该点与O点距离等于OS,所以实际看到的像是(m)个。例如,当60时,成个像,而实际看到的像是个(如图)。 图4 图5()当为奇数时,成像个数与实际看到的像的个数都为。例如当时,所成的像和实际看到的像都是个(如图)。()当为非整数时,成像个数与看到的像的个数一致,但可能是小于的最大整数,也可能是大于的最小整数(不能采用四舍五入的规则),这要根据物点的位置而定。例如,当50时,7.2,即成像可能是个也可能是个,当25时,成个像(如图),当10时,成个像(如图)。()当

6、时,成像为无限多个。()当180时,即成像为个,实际看到的像是个,相当于单块平面镜成像的情况。() 当两镜面的夹角大于180时, 当物点在两镜背面的夹角的对角范围内时则成两个像(否则只是单个平面镜成像),因为此时从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其中一平面镜反射后不能再射到另一平面镜上(如图8)。 图三、两平面镜组合成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出上述规律之后,我为培优小组的学生讲解这个规律及推导过程,他们对这个规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课外练习上的同类问题。例如,学生在末掌握两平面镜组合成像的规律之前采用作图法讨论两镜面成30角时的成像个数,有的成10个像,有的成11个像,有的成12个像(最后两个像不重合),到底应成多少个像呢?学生觉得不可思议,当学生掌握这一成像规律后,就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对此,学生的体会是:把作图法和计算法结合起来,解答这类问题便更加简单、准确。由此,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已经得出的规律,而且要善于归纳和推导教材中没有给出的规律,以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有关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参考资料:高级中学教材平面解析几何。(备注:本文发表于2001年物理教师第10期,并在2001年参加由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社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学物理教研论文选评”中获二等奖。)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