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教学设计 (2).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9628333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践课教学设计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实践课教学设计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实践课教学设计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实践课教学设计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实践课教学设计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践课教学设计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践课教学设计 (2).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第十二册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圆柱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难点:理解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不规测物体的体积。 关键: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

2、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分成8各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织本组的实验。 2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或圆柱体透明容器,水、尺子、记号、笔、天平、土豆、铁块、铜块、铝块等。 3实验记录单。 教学预设: 一、情境导入 谈话: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 导入:是啊,八石子放入瓶中,水面就升高了,聪明的乌鸦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喝到了水。瓶中放入石子,水面就升高了,说明什么呢?(石子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看来,每个物体都有它的体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测量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活动一:测量计算土豆的体积。 (1)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了求长方

3、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但生活中还有大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它们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呢? (2)提出问题:像这个土豆,你准备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学生自由发言说方案) (3)总结引领:是呀,我们可以先在圆柱形状的容器里放适量的水,测量出水面的高度;然后将土豆完全没入水中,测量出水面上升后的高度,最后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就可以得到土豆的体。 (4)小组活动: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些材料(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容器若干),现在就用你们想到的这种办法来测量土豆的体积,并填写表格。(表格略)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交流 说一说土豆的体积是怎样算的,并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多媒体课件进

4、行动态演示) 提问: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一定要把土豆完全没人水中) 2活动二:测量计算铁快的体积。 (1)谈话:我们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知道了土豆的体积,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分别测量两块铁块的体积,并用天平称一称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表格略)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最好先称出质量,再测量体积) (3)反馈交流。 比一比: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 比较发现:桶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4)算一算:运用以上知识,称出第三快铁快的质量并计算出它的体积。 小组合作,称出铁快的质量。 独立算出它的体积。 交流反馈:铁快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约是7.8 Cm3,怎

5、样理解这个比值?说一说你列式的理由。 三、拓展延伸 1谈话:金属在人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你们知道吗?不同的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出示下表略) 2.组织活动 (1)借助这些比值,我们能不能计算出这些物体的体积呢? (2)在老师给你准备的材料中选择一个物体,称出它的质量,计算它的体积。 3交流反馈。 四、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五、课外作业 补充习题有关作业。 课后反思:面积的变化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5253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

6、实际问题。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设计理念:本节课首先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接着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探索面积变化规律。当学生对变化的规律形成初步的感知后,引导学生把实验的对象扩展到正方形、三角形、圆,通过测量

7、、计算、探索,验证此前初步感知的规律,由此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最后组织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步骤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师板书:长:31 宽:31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各自测量,写

8、出比,然后交流。学生估计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学生想办法验证学生交流验证的方法学生回答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 引导学生猜测。(2) 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

9、规律是: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用尺在书上的相关的图形中测量一下,然后确认:正方形:31 三角形:21 圆:41量量、算算,将相关数据填入书上53页表格中。交流测量和计算得到的数据。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三、运用规律应用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1)测量有关图形的图上距离。(2)计算相关图形的实际面积。四、活动小结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 教学反思: 实际测量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0-61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

10、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教学难点: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设计理念: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是对知识的实际运用。通过尺测、步测、目测几种测量方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学中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动手尝试,使学生不仅有表现的机会,也能从同学的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方法和技能。教学步骤一、认识测量工具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

11、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一边说一边出示)学生直接口答由小组长拿出每组的测量工具,让组员看一看,摸一摸。二、测量方法研究学习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师: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 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实际测量”)(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

12、定分段测量的段数)(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请同学来演示组织学生讨论,汇报根据演示的过程,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到教室前简单的操作一遍,其余同学对他们的操作过程进行评价。2步测和目测1)步测师:你知道1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教师根据实际给以纠正。教师演示1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师:你能按照测量方法对教室的宽进行测量。教师强调:步子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2)

13、目测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师: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学生演示测量方法学生互相演示1步学生用步测进行测量学生尝试估计三、实践活动1测定直线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2步测师:请大家先测出自己的步长50米的距离反复走3次求出平均步数,再算出平均步长。师:请各小组公布工具测量的结果与自己步测的结果,并进行比较步测学校大门口到教学楼的距离3目测教师先测定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上标杆,估计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长,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全班分成四组,分别进行实践活动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学生步测学生目测组长汇报比较的结果四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知道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总结: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