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感觉障碍.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962232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躯体感觉障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躯体感觉障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躯体感觉障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躯体感觉障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躯体感觉障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躯体感觉障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躯体感觉障碍.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节躯体感觉障碍 感觉(sense)是各种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在人脑中的反映。可分为两类: 1一般感觉包括: 浅感觉:为皮肤、粘膜感觉,如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深感觉:来自肌肉、肌健、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皮质感觉(复合感觉):包括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和实体觉等。 2特殊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解剖学基础】 1躯体痛温觉、触觉传导径路皮肤、粘膜痛温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沿后根进入脊髓并上升2-3个节段后角细胞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痛温觉纤维组成脊髓丘脑侧束,触觉纤维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后 1/3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 2/

2、3区及顶叶。 2头面部痛温觉、触觉传导径路皮肤粘膜痛、温和触觉周围感觉器(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下颌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纤维终止于此)和感觉主核(触觉纤维)交叉到对侧成三叉丘系上行经脑干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1/3区。3分离性感觉障碍的解剖学基础深浅感觉传导路均由3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相连而成,后根神经节为级神经元,级神经元纤维均交叉,丘脑外侧核为级神经元。痛温觉级神经元为脊髓后角细胞,换神经元后交叉至对侧;深感觉、精细触觉纤维进入脊髓后先在同侧脊髓后索上行至延髓薄束核、根束核,换神经元后交叉至对测。深浅感觉传导路不同是分离性感觉障

3、碍(痛、温觉受损而触觉保留)的解剖学基础(图214)。 图2-14 感觉传导径路示意图 4脊髓内感觉传导束排列顺序后索内侧为薄束,是来自躯体下部(腰肌)纤维,外侧为楔束,是来自躯体上部(颈胸)纤维(图2-15)。脊髓丘脑束与之相反,外侧传导来自下部脊髓节段感觉,内侧传导来自上部脊髓节段感觉,对髓内与髓外病变有定位意义。 图2-15 颈髓白质中感觉、运动纤维排列顺序示意图5感觉的节段性支配皮节是一个脊髓后根(脊髓节段)支配的皮肤区域。有31个皮节,与神经根节段数相同。(图216)示颈、胸、腰、既神经的节段性分布。胸部皮节的节段性最明显,体表标志如乳头水平为T4,剑突水平为T6,肋缘水平为T8。,

4、平脐为T10,腹股沟为T12和L1。每一皮节均由3个相邻的神经根重叠支配(图2-17),因而,脊髓损伤的上界应比感觉障碍平面高1个节段。 图2-16 体表节段性感觉分布图 图2-17 感觉皮节三根支配示意图6神经根纤维在形成神经丛时经重新组合分配,分别进入不同的周围神经,即组成一条周围神经的纤维来自不同的神经根,因此,周围神经的体表分布完全不同于神经根的节段性感觉分布(图218)。显然,一条周围神经损害引起的感觉障碍与脊髓神经根损害引起的完全不同。 1.三叉神经 16.尺神经 1.额神经 16.尺神经 2.耳大神经 17.尺神经掌支 2.枕大神经 17.正中神经 3.颈皮神经 18.髂腹下神经

5、外侧皮支 3.枕小神经 18.髂腹下神经 4.锁骨上神经 19.髂腹下神经前皮支 4.耳大神经 19.臂上神经 5.胸神经前皮支 20.生殖股神经股支 5.颈神经后支 20.臂中神经 6.腋神经 21.髂腹股沟神经 6.锁骨上神经 21.臂下神经 7.臂内侧皮神经 22.股外侧皮神经 7.臂内侧皮神经 22.股外侧皮神经 8.胸神经外侧皮支 23.股神经前皮支 8.胸神经后皮支 23.股后侧皮神经 9.臂外侧皮神经 24.闭孔神经皮支 9.胸神经外侧皮支 24.闭孔神经皮支 10.胸神经前皮支 25.小腿外侧皮神经 10.臂后侧皮神经 25.小腿外侧皮神经 11.前臂内侧皮神经 26.隐神经

6、11.臂内侧皮神经 26.腓肠神经 12.前臂外侧皮神经 27.腓浅神经 12.前臂后侧皮神经 27.隐神经 13.桡神经浅支 28.腓肠神经 13.前臂内侧皮神经 28.足底内侧皮神经 14.正中神经浅支 29.腓深神经 14.前臂外侧皮神经 29.足底外侧皮神经 15.正中神经 30.胫神经跟支 15.桡神经浅支 7.三叉神经周围性及核性支配(图219)周围性支配指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核性支配由于接受痛温觉纤维的脊束核接受传入纤维的部位不同,口周纤维止于核上部,耳周纤维止于核下部,脊束核部分损害可产生面部葱皮样分离性感觉障碍。 图2-19 三叉神经周围性(a)及核性(b)感觉支配分布图【

7、感觉障碍分类】 根据病变性质,感觉障碍可分为两类: 1刺激性症状 感觉径路刺激性病变可引起感觉过敏(量变),也可引起感觉障碍如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及疼痛等(质变)。 (1)感觉过敏(hypersthesia):指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如较强的疼痛感。 (2)感觉倒错(dysesthesia):指非疼痛性刺激引发疼痛。 (3)感觉过度(hypersthia):感觉刺激阈增高,不立即产生疼痛(潜伏期),达到阈值时可产生一种定位不明确的强烈不适感,持续一段时间才消失(后作用);见于丘脑和周围神经损害。 (4)感觉异常(parasthsia):在无外界刺激情况下出现异常自发性感觉,如烧灼感、麻

8、木感、肿胀感、沉重感、痒感、蚁走感、针刺感、电击感、束带感和冷热感等,也具有定位价值。 (5)疼痛:依病变部位及疼痛特点分为: 局部性疼痛(local pain):如神经炎所致的局部神经痛; 放射性疼痛(radiating pain):如神经干、神经根及中枢神经系统刺激性病变时,疼痛由局部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支配区,如肿瘤或椎间盘突出压迫脊神经根,脊髓空洞症引起痛性麻木等; 扩散性疼痛(Spreading Pain):疼痛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另一分支,如手指远端挫伤可扩散至整个上肢疼痛; 牵涉性疼痛(referred pain):由于内脏与皮肤传入纤维都汇聚到脊髓后角神经元,内脏病变疼痛可扩散到

9、相应体表节段,如心绞痛引起左侧胸及上肢内侧痛,胆囊病变引起右肩痛。 2抑制性症状 感觉径路破坏性病变引起感觉减退或缺失。 (l)完全性感觉缺失:同一部位各种感觉均缺失。 (2)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痛温觉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存。【分型及临床特点】 感觉障碍临床表现多样,可因病变部位各异(图220)。a.多发性神经病(手套袜子形感觉障碍)b.后根病变(单侧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c.髓内病变(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d.脊髓半切综合征(右侧痛温觉障碍,左侧深感觉障碍)e.脊髓横贯性损害(病变水平以下完全性感觉障碍)f.左侧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交叉性感觉障碍)g.内囊病变(偏身感觉障碍)h.臆病性

10、感觉障碍 图2-20 各种类型感觉障碍分布图 1末梢型肢体远端对称性完全性感觉缺失,呈手套袜子形分布,伴相应区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多发性神经病。 2周围神经型可表现某一周围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如尺神经损伤累及前臂尺侧及4、5指;如一肢体多数周围神经各种感觉障碍,为神经干或神经丛损伤;如三叉神经第三(下颌)支受损,下颌(下颌角除外)、舌前2/3、口腔底、下部牙齿和牙龈、外耳道及鼓膜等皮肤粘膜感觉障碍,伴咀嚼肌瘫痪,张口下颌偏向患侧(运动支与下颌支伴行)。 3节段型 后根型:单侧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如髓外肿瘤压迫脊神经根,可伴后根放射性疼痛(根性病); 后角型: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见

11、于一侧后角病变如脊髓空洞症; 前连合型: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脊髓中央部病变如髓内肿瘤早期、脊髓空洞症等。 4传导束型 脊髓半切综合征 (BrownSequard Syndrome):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缺失,同侧深感觉缺失,如髓外肿瘤早期、脊髓外伤; 脊髓横贯性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完全性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如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后期。 5交叉型同侧面部、对侧躯体痛温觉减退或缺失,如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病变累及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及交叉的脊髓丘脑侧束。 6偏身型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缺失,见于脑桥、中脑、丘脑及内囊等处病变,一侧脑桥或中脑病变可出现受损平面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丘脑病变深感觉障碍较重,远端较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止痛药无效,抗癫痫病药可能缓解;内囊受损可引起三偏。 7单肢型对侧上肢或下肢感觉缺失,可伴复合感觉障碍,为大脑皮质感觉区病变。皮质感觉区刺激性病灶可引起对侧局灶性感觉性癫痫发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