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外高高三地理第三次测试题.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9619461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郑外高高三地理第三次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郑外高高三地理第三次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郑外高高三地理第三次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郑外高高三地理第三次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郑外高高三地理第三次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郑外高高三地理第三次测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郑外高高三地理第三次测试题.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郑外高高三地理第三次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回答13题。1.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C.2030盛行西北风 D.3040盛行西南风解析:据甲图可知,此时的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为北半球的冬季,故010、1020的地方都盛行东北信风,2030的地方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3040的地方盛行西南风,即D项正确。答案:D2.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解

2、析:根据甲图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可知,甲代表北半球冬季;乙图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北,代表北半球的夏季,可表示7月份,故B项正确。答案:B3.下列各图与上图中P点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解析: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P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如C图所示。答案:C下图为我国某地夏季某日天气系统示意图,甲、乙、丙、丁四地为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四个城市。甲地气压为990百帕,乙地气压为1 010百帕。读图回答45题。4.下图中天气系统的气压分布状况(单位:百帕)与上图天气系统相符的是 ()解析:据图可知,该天气系统是暖锋,A选项中的等压线由数值

3、小的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为低压槽,在其槽线附近最可能发育锋面。答案:A5.有关甲、乙、丙、丁四城市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城市肯定是晴朗天气B.甲城市空气质量比乙城市好C.丙城市吹偏北风D.丙城市比丁城市气温日较差小解析:读图可知,甲城市位于气旋的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乙城市位于高压一侧,气流没有甲城市上升强度大,所以甲城市空气质量比乙城市好。丁城市位于锋前,受到暖锋云系的控制,多降水天气,白天气温低,夜晚气温较高,所以丁城市比丙城市气温日较差小;丙城市位于锋后,吹偏南风。答案:B (2010南昌一调)下图是济南市某时段气温和昼长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6.下图正确反映济

4、南市该时段气压变化的是 ()解析:读图可知,这一时段内济南市的气温先上升,然后下降,后来又上升,其气压是先下降,然后上升,后来又下降,如B图所示。答案:B7.济南市空气质量预报“12日污染指数:4级,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B.冷空气过境近地面大气出现逆温现象C.风力大D.城市多高大建筑,空气流动不通畅解析:读图可知,这一时段内可能是一冷锋过境,冷锋过境时,暖气团爬升到锋面的上部,出现逆温现象,阻碍了污染物扩散。答案:B8.此时我国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齐鲁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B.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C.江淮平原:草长莺飞

5、二月天D.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解析:读图可知,该时段内昼长逐渐增大,但仍然小于12小时,说明该时段在冬至日到春分日之间,且非常接近春分日,此时我国江淮平原为“草长莺飞二月天”。答案:C图1为北半球某区冬季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hPa),气压数值。图2为该地区局部气温分布图。读图完成910题。9.图2中的甲处,最有可能位于图1中的 ()A.地 B.地 C.地 D.地解析:由题意可知,图1为北半球低压中心,由内向处延伸的槽部形成冷锋,由内向处延伸的槽部形成暖锋;甲处气温较低,最可能在处附近。答案:C10.与甲地天气状况最相近的描述是 ()A.温暖干燥 B.低温阴雨 C.风和日丽 D.细雨连绵

6、解析:甲地在冷锋后,形成阴雨天气,且被冷气团控制,气温低。答案:B新华网拉萨2009年9月26日电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成为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研究数据显示,1961年至2007年,西藏平均气温大约以0.32/10年的速率升高,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的增温速度,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近年来正以年均1015米的速度退缩。据此回答1112题。11.下列各项人类活动中,会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的是 ()A.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库B.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增加可再生的新能源使用量C.大量砍伐森林,使全球森林覆盖率不断降低D.将温带农耕区的农田全部变为牧场解析:大量砍伐森林会使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减

7、少,从而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答案:C12.全球变暖虽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但也会带来好处,下列有关全球变暖利弊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会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增加,从而使各地变得更为湿润B.全球变暖可能会使光合作用增强,从而使部分农作物的产量提高C.全球变暖会给一些海拔较低的岛国带来灭顶之灾D.全球变暖会使高纬度地区更加适合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析: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并不是全球各地降水增加。答案:A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314题。13.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的气候变化,该地经历了 ()A.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B

8、.寒冷寒冷温暖交替变化C.暖干暖干暖湿交替变化D.干冷湿冷湿冷交替变化解析:温暖期,树木生长速度快,年轮稀疏;寒冷期,树木生长速度慢,年轮稠密。图中年轮呈现出稀疏稠密稀疏的特征,则对应的气候为温暖寒冷温暖。答案:A14.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中纬度地区变得更加干旱B.现代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C.高纬度地区会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D.海平面下降解析:M时期为寒冷期,会造成海平面下降。而A、B、C三项所述内容均为温暖期的自然现象变化。答案:D15(2008广东地理)相同状态下,最有利于地表水下渗的条件是 ()A降水强度大,植被稀少 B降水强度大,植被丰富C降水强度小,植

9、被稀少 D降水强度小,植被丰富解析地表水的下渗与植被状况成正比,与降水强度成反比。降水强度小,植被好,利于地表水的下渗。答案D (2008北京文综)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下图,回答1618题。16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 则 ()AE处气温比H处高BF处气压比G处低C气流自西向东运动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解析E与H相比,E处海拔高,因而气温低,故选项A错误;F与G相比,F海拔高,因而气压低,故选项B正确;根据图中信息,选项C、D均无法作出判断。答案B17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参与地表淡

10、水资源的补给B环节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C环节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D环节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解析根据水循环模式图分析可知,G为陆地,H为海洋。因此图中为陆地降水,参与了陆地淡水资源的补给;为径流;为海水蒸发,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升高;为水汽输送,运动的距离会受到山地等地形的影响。答案A18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洋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B洋流为西风漂流C洋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D洋流为赤道逆流解析根据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分析可知,该图为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因此,洋流为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洋流为西风漂流;洋流为寒流,对沿岸气

11、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洋流为南赤道暖流。答案B(2010济南质检)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为承压水。承压水能够自由上升的海拔高度称为承压水位。承压水位相同的各点的连线称为等水压线。承压水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底面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称为含水层顶板底面等高线。下图为“某区域承压水勘察站等值线(单位:米)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19勘察站点处的承压水埋藏深度是 ()A2米 B8米C10米 D12米20勘察站点四处可能出现自流泉的是 ()A B C D解析第11题,根据对材料中相关名词概念的理解,处承压水的埋藏深度为图中处地形等高线数值减去处含水层顶板底面等高线数值。故处的承压水埋藏深

12、度为948212(米)。第12题,根据相关概念的理解,自流泉可能出现在承压水位高于当地地面海拔高度的点,即图中等水压线数值高于地形等高线数值的点。图中处地形等高线数值小于90,而等水压线数值为90,可能有自流泉;处地形等高线数值为94,而等水压线数值为92,不可能有自流泉;处地形等高线数值为98,而等水压线数值为94,不可能有自流泉;处地形等高线数值为98,而等水压线数值在9496之间,不可能有自流泉。答案19.D20.A(2010南通调研)下图为“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模拟图”。读图完成2122题。21有关中低纬海域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部为寒流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部为暖流C呈反气旋型流动,大陆西岸为寒流D呈气旋型流动,大陆东岸为暖流22日本暖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