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复习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9618032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环境管理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环境管理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环境管理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环境管理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复习(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1.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 不 正确的三观(自然观、人 - 自然关系观、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基 本观念)探索:(1)局部感知;(2)外部性理论:(3)1972 年增长的极限 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2. 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学的区别。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为: 探索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 揭示人类 活动同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 探索环境变化对地球生命支持 系统的影响; 揭示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及其对人类健康与 生物的影响; 探索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探索 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 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总 和科学,

2、它以环境学为核心, 包括环境自然科学、 环境工程科学、 环境社会科学、 环境管理科学等。 环境管理科学着重通过管理 手段调整人类社会经济、 社会、 生活等行为和活动达到预防环境 问题的目标。4.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 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 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 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 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 求。5. 环境管理的主体 是政府、企业和公众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具体工作包括制定适当的环境发展 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 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 制定具体的

3、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 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等。 企业对自身的环境管理的内容包 括企业制定自身的环境目标、规划、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通过和执行 14000 环境管理体系、 实行绿色营销、 发展企业绿色 安全和健康文化等。 公众环境管理师公众参与的环境管理, 实 际上,公众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作用并不是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出 现在环境事务中, 而主要是一散步在社会各行各业、 各种岗位上 的公众个体以及某个具体目标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的行为来表 现的。6. 环境管理的内容 按管理领域划分环境管理行动落实在水、气、土、声、辐射、生态等自然环境要素上, 即为要素环境管理; 环境

4、管理行动落实在人类社会的产业活动中,如工业、农业、服务业,即为产业环境管理;环 境管理落实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如城市、 农村、流域、开发区等, 即为区域环境管理;环境管理行动落实在环境管理的主体上, 可以分为政府环境管 理、企业环境管理、公众环境管理按环境物质流划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水资源环境管理、土 地资源环境管理、海洋环境管理) ;产业环境管理(工业环境管 理、农业环境管理、服务业环境管理) ;废弃物环境管理(大气 环境管理、水体环境管理、噪声环境管理) ;区域环境管理(城 市环境管理、流域环境管理、地区环境管理)7. 环境管理学: 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 以可持续发展的思 想为指导

5、, 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 特点和方法学为基础内 容科学。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就是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即既要使当代人 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 使其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2.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1)一是持续性原则。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 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即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规模 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2)二是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 指世界各国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消除贫困、 消除人类社会存在 的贫富悬殊、 两极分化状况。 代际公平是指当代人不能因为自

6、己 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必须的资源和环境条件。(3)三是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全球 共同联合行动, 这是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人类社会的互相依存性 所决定的。3.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四个主要方向:( 1) 生态学方向:认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 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 经济学方向:认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问题。(3) 社会学方向:认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终极目标。( 4) 系统学方向:认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经 济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只有应用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 才能更好地表达可持续发

7、展理论博大精深的内涵。4. 三种生产理论(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物质生产: 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 生的消费再生物, 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该过程生 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 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 环境。人口生产: 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该过程消费物质生产提 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 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 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 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 产生消费 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环境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 功 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 物)和产生资

8、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相互关系: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 都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 反过来可以说, 人和环境这个大 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和谐程度。5. 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 :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中 心地位)计划: 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 计划职能 包括定义目标、 制定战略和子计划以及必要的协调活动等具体内 容。组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问 题进行安排的一种行动。 计划的执行需要多人的合作, 通过组织 的行动,具有比各个个体行动的总和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效率。 领导:管理者通过指导和

9、激励整合组织中所有群体和个体的行 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的职能。控制:通过监控、评估等活动,并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保证 计划得以实施的行动。创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种管理活动中,面对新问 题新情况时采取的新方式和新方法。6. 现代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 成思危提出“三个基础、 三个层次、 三个领域”。“三个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 “三个层次”是基础 管理、职能管理和战略管理。 “三个领域”是指公共政策与宏观 管理、工商企业和非盈利性机构管理和管理理论与方法三大领 域。10. 行为科学理论 个体行为理论:需求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激励需 求理论、理论、成熟理论和挫折理论。

10、个体行为: 个体对当前情境和其他先行原因作出的反应, 是所有 人类行为的基础行为。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群体行为: 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 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群体冲突理论: 是关于群体内部 (包括同一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 间、个体与群体之间) 和群体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理 论。群体竞争理论:关于群体之间的竞争及其对群体影响的学说。 群体分类理论:关于群体如何构成及其性质的理论。认为:群体 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也可以分为命令型群体、 任务 型群体、利益

11、型群体、友谊型群体。7. (马斯洛) 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 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8. 个体行为理论相关:需求理论最著名的是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由赫兹伯格于 1959 年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 出。公平理论是由亚当斯在 1965 年提出。激励需求理论以麦克莱兰提出的为代表。 理论由麦格雷戈提出。它是专门研究企业中人的特性问题理论。X理论是对“经纪人”假设的概括,而 Y理论是根据“社会人”、自我实现人” 的假设, 并归纳了马斯洛及其他类似观点后提出 的,是行为科学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另一方面,作用于环境的宏观行为多是间接的、 不易明确察觉

12、的。14人与环境和谐的 5 种环境需要: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 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9 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基本内涵 原理:指在环境管理中所要面对的系统实质是 “环境社会系统” , 而这个系统又不断地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内涵:1) “环境社会系统” 2) “发展”:环境社会系统的动态性 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的主要内容1)一般系统的特征;2)强调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构成的复 杂巨系统的整体性;3)强调环境社会系统的动态性。10. 群体: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群体 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他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明确的 组织结构和目标。10. 共赢

13、原理: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 的方案时, 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 而 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共赢原理是环境社会系统发展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根本行为准则。 共赢原理要求在具体环境管理活动中能使政府、 企业和公众达到 共赢。从物质流动的角度, 一般性的共赢原理还可以具体化为 “三生共 赢”原理。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 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共赢原理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 内部机制:共赢的规则(重要) 、技术和资金。外部环境: 自然的、 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 法律的、历史

14、的、 观念的、技术的等,这些外部条件都会对共赢提出挑战。14.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共赢策略(例子) 社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探索生态经济型模式,一 些地区走上了“粮下川、林(草)上山、羊进圈”的良性发展轨 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退耕还林使 2000 多万农户 9700 多万农 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 人均获得生活费补助 40 元、粮食补助 494 斤。生态:生态面貌得到改善,退耕还林地区林草覆盖率平均增加 2 个多百分点, 先期开展退耕还林的地区, 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 轻,输入江河的泥沙量减少。退耕还林共赢策略的内部机制分析1)制定以“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为

15、核 心的退耕还林条例 ;2)制定了合理的共赢规则,使所有的参与主体,国家、农民、 地方政府都得到了合理的经济利益; 同时也都享受到了一定的环 境和社会效益。 这种政策的结果对于生态环境而言, 则是产生了 巨大的生态效益。3)避免以前有人种树、有人砍树,没有人管树的问题。4)积极落实资金、技术和管理,防止出现口惠而实不至的问题。 退耕还林共赢策略的外部环境条件分析1)多年来的绿化造林声势浩大但没有成效,反而森林资源大量 破坏,特别是天然林的破坏,逐渐加重;2)中国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恶化、 98 年长江流域大洪水引 起并强化的全国人民特别是中央领导的生态环境危机感;3)传统以木材砍伐加工为主体的森林工业举步惟艰, 陷入困境, 不彻底改革没有出路;4)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5)中央正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国债项目;6)中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 使中国有史以来可能是第一次从心 理上消除了对粮食短缺问题的担心, 因此才可以下决心大规模退 耕;第三章1、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主要有 :命令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经济型和激励型:经济手段、宣传手段和科技手段自愿型和鼓励型:环境信息公开和环境绩效2、中国的资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单行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 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