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红楼梦的创作魅力修改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9617720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透视红楼梦的创作魅力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透视红楼梦的创作魅力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透视红楼梦的创作魅力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透视红楼梦的创作魅力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透视红楼梦的创作魅力修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透视红楼梦的创作魅力【摘要】文学是表达情感的工具,是情感的艺术表达方式。我国的古典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为基本内容,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个性的表现离不开人物的语言。在这个方面,红楼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而确立了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对红楼梦的创作魅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关键词】创作;红楼梦;人物红楼梦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经典著作,素有中国封建社会大百科全书之称,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作者在书中以贾府的生活为背景,深刻分析了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的各种内部矛盾,并运用一些特殊的艺术手法将这些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因如此,红楼梦有着非常高的文学价值,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

2、巅峰。曹雪芹这文学的天才,用毕生的经历创作了这部中国文学艺术的百科全书,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新境界,也为世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文学精品。从近代以来,世界各国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并成立专门以研究红楼梦为内容的红学研究会。对红楼梦的文学特色进行不懈地研究。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经典,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写作风格明快流畅、清新自然但是又不乏情趣及深厚的蕴含。整部小说以白话文的形式写就,经过曹雪芹的润色,在纯净规范的基础上又保持了生动活泼的形象性;曹雪芹吸收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并巧妙地运用在作品的创作中,使得这部作品在诗意和美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令人读来爱不释手,回味长久。总体来

3、说,红楼梦具有生动形象、质朴自然、凝练纯净、蕴含深刻、思想丰富的特点,表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另外,红楼梦还具有音乐美和绘画美,正如王岩在红学研究著作中对红楼梦的质朴自然的文风所作的剖析,作者在作品中描绘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虽然整部作品描写了四百四十八个人物形象,但是作者却能将这么多人物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一个故事中,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红楼梦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比现实的生活更美,但是又没有脱离生活的本质,曹雪芹将毕生的心血甚至是生命都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造就了这部流传千古的文学精品。这部描写中国没落封建社会历史的作品中蕴含着隽永的哲理,作者没有用额外的语言去陈述这些哲理,而是将其完美

4、地融合在作品的艺术描写中。这种哲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二、 景物描写 大多数文学作品都不会单纯地进行环境描写,它必然是为了描写一些人物或者是事去服务的,必然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其特定的文学目的。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细腻而独到的手法为后人展现出一幅封建社会晚期的生活百态图,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百多年前封建统治阶级奢华的外表下隐藏着多少丑陋与腐朽。贾府作为一个没落的官僚贵族家族,内部充满了各种矛盾,人与人之间为了权力和欲望勾心斗角,争夺得你死我活,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竟然还存在着一片净土,那就是大观园,这个众女儿们的居所。当我们随着那曲径通幽的小

5、路走进这处世外桃源的时候,一种超越时空的和谐之美感染了每一个人。大观园不仅有着美丽的风景,更是着让众女儿心灵栖息的天堂。这样的环境是由两个要素构成的,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一个就是和谐而美丽的人文气息。我们对红楼梦的创作特色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两个环境描写来具体分析。让笔者带领大家去解读曹雪芹描写景物的两大特点:1、 动静结合,移步换景 几乎所有的文学家在描写景物时,都希望能使描写的景物产生一种流畅的动感,为了使画面不显得单调呆板,通常会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对景物进行刻画,这种描写手法不仅可以时人们领略优美的景色,还可以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中去追寻故事的结尾。曹雪芹对于移步换景的使用可谓是得

6、心应手,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他经常将景物描写与人物的视觉改变与行动结合起来。例如曹雪芹在第三十回中描写夏日午后的恬静生活,他就将景物与贾宝玉的视觉结合起来,炎热的酷暑,园子里的人们因为疲倦困乏而打盹休息。无论宝玉走到哪里,都是一片静悄悄地景象。随着宝玉的移动,我们所看到的景色也在不停地转换,凤姐的院子:“只见院门掩着”,自从凤姐主持家务以后,这个院门可谓是门庭若市,但是现在却一点声息也没有,静静地掩着。宝玉来到了王夫人的居所,我们的目光也随之切换:丫头们拿着针线,却打着盹,萎靡不振。凉床上王夫人在午睡,金钏在旁边捶腿,同样是精神恍惚。盛夏酷暑特有的景象在人们的困倦中完美地展现了出来。虽然此刻的画

7、面仍然静止,但是情节却依然在发展。这时,作者突然笔锋一转,描写了一段金钏投井的事情,昏昏欲睡的人们突然之间就警醒了过来,作者在这里动静结合,使得文章张弛有度。作者用人物的困倦展现了一副夏日午后的生活图景,这种景物描写可谓是匠心独具。2、 以景衬情,鲜明对比 我国著名学者老舍曾经解释文学中的景物描写:审美并不一定是写景的目的,其实美不美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写出“景”。所以,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不仅要写美的景物,还要写丑的景物,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才能让丑的更丑,美的更美。这种对比映衬的景物描写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用的方式,通过对不同景物的渲染烘托,两个相互对应景物的特色在互相映衬下更加突出,让作

8、者方便借以抒发情感,使得文章情景交融,浑然天成。例如红楼梦中对潇湘馆的景物描写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征。黛玉在世时,潇湘馆苔痕浓淡、竹影参差,虽然必将幽静,但是各种花儿还竞相开放,多嘴的鹦鹉仍然在欢快地鸣叫,整个潇湘馆仍然是生机勃勃。黛玉去世以后,潇湘馆彻底变得安静,死一般的安静,没有了往日的宁静与恬淡,而是满目的凄凉。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只有泪痕斑斑的潇湘竹依然挺立,一种惆怅和伤感瞬间涌上人们的心头。同时人物的命运也让我们几乎落泪,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以景衬情地表现出对人物命运的感叹,让人们无限感慨,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达到了精妙绝伦的艺术效果。3、 人物意象 在小说中,某些人物虽然没有占据主

9、要功能或者是没有发挥重大作用,但是却在表现作品内涵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是人物意象,这些人物是为了表达某些事情而必须出现的。这些人物不是小说描写的重点,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意象出现的。另外,小说中的某些人物写实性很强,而且所象征的社会意义也非常深刻,与一些以写实为重点的人物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于这些人物,就不能当做人物意象来看待了。还有一些人物,例如甄宝玉、秦可卿、秦钟等人,是作为意蕴传导体而存在的。秦钟是从秦可卿的口中带出的,在一定时间内,宝玉与秦钟同窗共读,但是在经历了一起有趣的事件以后,秦钟便消失了,再也没有在文中出现。在这里,秦钟为了衬托宝玉而出现的,是为了展现宝玉博爱的个性而出现的。众

10、所周知,宝玉是情种的代表。但是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个与贾宝玉性格和胸襟都完全不同的甄宝玉,甄宝玉在文中也是为了衬托贾宝玉而存在,是一个反面的材料。小说的秦可卿的描述非常简单,是照顾宝玉起居的一个丫头,在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之后,秦可卿就莫名其妙地离开了人世,而且是死在凤姐的梦中。秦可卿在这里代表了一种忽隐忽现的神秘,作者在小说开始的时候为秦可卿设计了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情境。秦可卿在房中散发着香味,摆着武则天宝镜,挂着秦观的对联,在古典小说中,这些物象代表了情欲。秦可卿与这些人物相融合就构成了一种情欲的象征。对人物的形象描述在小说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是有着严格美学原则是行为。作者在红楼梦中不仅对

11、小说人物在传统美学原则的框架内进行了生动描写,而且还力图创新,将一定的虚幻色彩和意象赋予小说人物身上。所以在研究红楼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那些有着意象的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三、 雅俗共赏 一般来说,典雅是艺术的较高要求,有着耐人品位的深刻含义,而深入浅出,利于人们理解的艺术则称之为俗,那么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要有雅,让作品的意蕴耐人寻味,而且还要有俗,让人们通俗易懂,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这个特征也是红楼梦能长久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哪个阶层的读者,只要捧起红楼梦,就一定会爱不释手,深陷其中。先分析“雅”,在红楼梦中,诗词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曹雪芹在作品中的诗词达数百首,而且首首感人至深。

12、在这一点上来讲,曹雪芹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例如黛玉的葬花辞,就以独到新颖而有情真意切的深思让人难以忘怀。在辞中,作者开始描写了一副花瓣飘落的华丽场面。就在这花团锦簇的情境中,出现了黛玉那窈窕的身姿,满怀哀愁的少女在铺满花瓣的地上徘徊,不时潸然泪下。诗中,曹雪芹构建了一个人与花相互映衬的画面,在情景交融下展现了主人公的情怀。再分析“俗”,第六回中,刘姥姥说“拔一根汗毛比咱腰还粗”,这就是典型的通俗易懂。红楼梦第五回中,曹雪芹借用佛教与道教中的某些词语,为太虚幻境写下了一副巧妙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幅对联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及事物的美丑、兴衰、生灭、善恶、贫富、福祸之间的关

13、系演变用富含哲理的话表达了出来。这段好了歌虽然看上去比较虚空,但是要将它置于全书中去看,就会发现,整个社会的兴衰以及家庭的荣辱等辩证关系都蕴含其中。在红楼梦中,这类例子比比皆是。作者用这些凝结着智慧与经验,富含哲理意味的语言给人以感悟。中国古典小说的所有艺术成就在红楼梦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堪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大百科全书。作品为我们带来的艺术享受和启迪,远胜于任何一部作品,从这一点上讲,曹雪芹不愧是一代文学大师。结论: 红楼梦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大师曹雪芹的经典著作,他终其一生精力与心血,创作出了这部集质朴、自然、哲理与其他各种优秀文学素材于一身的辉煌作品,就像是一壶陈酿,越久越香甜。文中处处可见雅俗共赏的词句,处处妙笔生花,虽然处处令人赞叹,但是又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像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参考文献:1 侯素馨. 嬿婉回风态若飞例谈红楼梦人物语言的儿化词. 集宁师专学报.02(01) 宏谭. 浅谈红楼梦语言含蓄艺术(上)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3(2) 李桂芳. 简析红楼梦人物的语言风格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01) 4 辛晓玲,赵建新.红楼梦意境论社科纵横 20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