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961504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发生着剧烈变化。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心理行为问题。近几十年来,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学家预言,21世纪心理疾患将成为人类一大祸患,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

2、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就提出心理教育的问题,希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完人”,拉开了世界范围内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序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一大批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纷纷投入到相关研究之中,研究热潮如火如荼,不断出版教材、专著,论文的发表与日俱增。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开展,至今近20年的时间。与该领域先进的欧美等国相比,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但发展速度很快,教育工作成效显著,未来趋势良好。我国的香港、台湾、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四川等省、市、自治区的若干学校都

3、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与研究,创立了“愉快教育”、“和谐教育”、“情感教育”、“创造教育”和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环境熏陶等多种富有成效的心理教育模式。而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研究,针对中学生的较多,而针对小学生的较少;针对发达地区与城市的学校居多,而针对农村小学的却很少。再来关注“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孩子”又称“摇摆少年”,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几乎空白,其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由此开始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这一转移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人数由19

4、78年的2827万人上升为2000年的17078万人。二是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改革开放以来这类人口累计在6000万到一亿之间。这就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有关部门调查:有53.4%的留守儿童和爸爸生活在一起;有4.9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有27.3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4.1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生活一起;有0.9留守儿童寄养在别人家里。生活上“单亲家庭”合计为56.7,隔代抚养为32.2,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较为严重。因此在所有的少年儿童心理疾患与案例中,他们占据多数,这一庞大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据宿迁日报2006年4月26日的教科周刊载:今年我市“两会”期间,针对全

5、市教育工作提出的22项提案中,“关注农村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力度”占据较大份额,成为九大提案中的两项。如何开展“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是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这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新领域。其实早在2004年初,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就曾在湖北省的三个县作过关于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的调查,他们分别从家庭、学校、社会(地方财政为主)等视角进行过深刻的剖析。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对心理疾患和道德滑坡原因进行剖析,为我们提供了原因分析的指导方向。但是该调查所引发的思考和对策不够深刻,且带有地域的局限性。基于以上认识,针对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农村(主要是我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6、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的实际,我校提出了“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的课题,打算在同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苏北农村地区的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从切实提高本地本校“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出发,着力于“留守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以及对策和预防措施的研究整理。希望能帮助儿童、青少年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迎接将来社会的严峻挑战。我们力求解决如何在寄宿制学校中开展“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问题,探索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培训师资;力求为农村小学“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切实可

7、行的方法、途径及可操作的一般模式,从而为本地同类教育教学提供借鉴。二、课题的界定:1.对“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等方面完整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趋于正常化;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

8、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付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促进心理素质提高,预防问题发生才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生的需要,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2. 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学生”即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双进入城市打工,把孩子寄在亲朋好友家里或交给年迈的长辈照看,缺乏有效家庭教育

9、的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称“摆动少年”。“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即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针对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农村(主要是我镇所处的沭阳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的实际,调查我镇及周边乡镇的“留守孩子”教育现状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寄宿制学校开展“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途径、方法、策略,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操作办法,培养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的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学生。三、研究依据与假说:1. 研究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

10、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意见还提出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途径,其中第一条就是: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

11、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2. 研究假设:我们课题组进行的是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研究。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初步树立的时期,只要遵循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教学来矫正农村“留守孩子”心理问题,探讨其方法、途径与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完全可行的。这样不仅有利于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促进农村小学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水平和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推动学校心理

12、健康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只要加强农村“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必然会对“留守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就一定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四、研究目标:1.通过此项研究,调查本地“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现状与成因,摸清农村寄宿制小学在“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2.通过此项研究,探讨、构建农村小学的“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开展的方法、途径与基本操作模式,从而为新时期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寻求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3.通过此项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探究

13、利用“校本培训”培养心理健康教师的途径与方法,为目前量大面广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开辟一条新路子。4. 通过有效开展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矫正与预防“留守孩子”心理及行为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提高其的心理素养,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其智力发展。5. 通过此项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五、研究内容:1.调查研究我校“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留守孩子”的心理状况,分析形成原因。2.研究现阶段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即:根据“留守孩子”年龄、个性、特

14、点和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标准,制定合理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3.探索寄宿制小学开展“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策略,即如何来提高“留守孩子”心理素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开展“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原则、方法和具体操作模式。4.研究“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人文环境以及相关学科的关联程度。5.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活动进行调查与分析,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规律和特点,提出农村小学“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构建模式。根据以上研究目标与内容,本课题设计如下子课题:1.农村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现况调查与成因分析研究;2.寄宿制小学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5、、策略及操作模式研究;3.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校本教育活动与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4.寄宿制小学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评价方式的研究;5.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六、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悦来中小寄宿部四年级1班、2班中的留守学生。2.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从现实问题入手,以子课题的研究作为本课题研究的有力支撑。精选子课题,加强对子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与指导。课题组各研究成员要配合课题组开展活动与研究,通过调查“留守孩子”的心理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普及心理知识,启迪“留守孩子”自我教育;通过组织心理训练,磨练“留守孩子”心理品质;通过开展心理辅导,维护“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通过增强学生自主意识,调整“留守孩子”的心理状态;通过学科教学渗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通过教师的实践探索与学习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通过活动、实践及研究,为课题组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和经验及成果,同时,将各自的教育教学岗位作为课题研究成果推广、验证的基地。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此项研究的主体。研究过程中,依据正确的理论指导组织学校教育教学和校外的活动实验,边实践边探索,研究“留守孩子”在设定的教育教学活动影响下,某些心理过程或个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