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文化.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9613858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夷山茶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武夷山茶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武夷山茶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武夷山茶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武夷山茶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武夷山茶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夷山茶文化.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夷茶文化浅析 摘要:茶俗是我国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关键字:武夷山 岩茶 朱子理学 佛学武夷山是武夷岩茶的故乡,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也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武夷岩茶向来以质量而闻名世界。近年来,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列为武夷山市的主导产业,借助武夷山“世界双遗产地”、“旅游胜地”的优势,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在一起。 武夷岩茶历史及其发展 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

2、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晚甘”,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侯”,乃尊称。”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县尚未建置,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从此,”晚甘侯”遂成为武夷岩最早的茶名。 北宋太平兴国初年,朝廷特置龙凤模印

3、,遣使到建州,监造团茶以别一般的庶饮,龙团凤饼从此诞生。当然也包括产于碧水丹山的武夷奇敬。由于当时崇安尚未建县,而建州的州治建安县已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龙凤团茶也称为北苑茶。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崇安县正式建县,武夷山逐步走向兴盛,文人墨客,达官显宦,释家羽士纷至沓来,名声日高,武夷渐脱”北苑”之统称而独步傲立于茶坛,加之诗人的吟咏,武夷岩茶的名气大盛。民国崇安县新志载:”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苏轼在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宋朝南渡以后,来武夷山游览,讲学

4、,隐居者日增,武夷山极为兴盛。儒家羽士,文人墨客,荟萃山中,斗茶品茗,以茶论文,以文论道,极一时之盛,茶事因之兴旺。著名诗人陆游到此赞曰:”建溪官茶天下绝”。(按,建溪起源于武夷山,流经崇安,建阳至建瓯。建溪泛指该三县。)从这诗里,足证武夷茶新军突起,已与北苑茶同负盛名。朱熹在隐屏峰下构筑精舍,著书立说,授经讲学,聚友品茗,可谓是山中大隐者,颇具雅兴,他利用九曲溪上的一块有罅隙的天然石头当茶灶,以倡导茶事,并咏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宋时,由于地主官员的争宠,武夷岩茶名声日高,已悄然进入京都皇室,但真正列为贡御之品而生制作的还在元,明两朝。 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九曲溪

5、之第四曲溪畔的平坂之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 “御茶园” 它前后经历255年。它的兴废,引起了后人的深深喟汉。编纂武夷山志的清人董天工在贡茶有感中写道:”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火分一二候,春别次初嘉;壑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夸。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御茶园精制贡茶,取悦天子,源于进献贡茶的北宋蔡襄(曾任端明殿学士),其造成加重茶农负担,理应受到抨击。但由于御茶园悉心栽培和精工制作贡茶,使武夷岩茶品质益精,影响日大,独秀于茶坛,称雄于建州,为世人青睐,被皇帝天子所确认,进一步确定了武夷岩茶正统的高贵地位,其客观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武夷岩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已有武夷茶的记载。宋代,武夷茶已

6、成为皇室贡品。元代开始,朝廷在武夷山创办御茶园,督制贡茶。十七世纪,武夷岩茶开始远销欧美,受到上层社会的宠爱。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氏在植物种类中,就把“武夷种”(VAR BOHEA)作为中国茶叶的代表,一直沿用至今。一千多年的茶事活动,不仅在武夷山留下御茶园遗址、遇林亭窑址和随处可见的古茶园、古茶厂遗迹,并创立了独特的制茶、饮茶、茶艺表演,成为武夷山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武夷岩茶与朱子理学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首不可分割的联系。朱子理学在武夷山孕育、形成、发展。朱熹从14岁到武夷山,直到71岁去逝,在武夷山从学、著述、授徒、生活50余年。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理学家朱熹不仅爱

7、武夷山,更爱武夷茶,并且精于茶道,他在武夷山水帘洞三贤祠前有朱子楹联一副:“山居偏隅竹为邻,客来莫嫌茶当酒。”表现朱熹隐居武夷时以茶待客的日常生活起居。儒家思想倡导的,崇尚节俭、以俭育德,与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以茶崇俭、以俭育德,不谋而合。“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也成为儒家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正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品茶的特有的氛围能使人沉静,把心放在闲处,从而使人可以冷静地处理日常事务。中国人尊崇孔孟之道,尊儒学,重礼教。茶道强调了茶对于人格的自我完善性的重要性。品茶一旦上升到了与人格节

8、操相对应的高度,也就是对茶的清淡宁静品格的欣赏十分和谐的统一起来了。人品和茶品的高度统一,就无意中达成心灵与自然的自然契合,这正是儒家所要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创闽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他在武夷山生活50年,潜心著述,并于1183年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兴建“紫阳书院”,授徒讲学。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而修身必须淡泊、宁静。朱子讲学常用茶道来比喻要善于学习。宋代煎茶仍具唐代遗风,在茶叶中掺杂姜葱椒盐之类同煎,犹如大杂脍而妨茶味。例如陆游诗中就有“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和“贮药葫芦二寸黄,煎茶橄榄一瓯香”之句(见剑南诗稿)卷十七、卷四十四)

9、朱子对学生讲,治学有如这盏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的味道,便是事物夹杂了。”(语出朱子经类)朱子认为饮茶贵真香,重原味,忌添加物。研究理学也是一样,要钻深研透,皓首穷经,绝不要被当时流行的某些学派所迷乱。他的这一比喻,既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历久常新。诗的寓意很深,表面上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实际上也蕴含有茶道中要用活水泡茶才能泡出好茶及回味无穷之意。朱熹在武夷山兴建武夷精舍,授徒讲学,聚友著作,斗茶品茗,以茶喻人,以茶论道,他曾写咏武夷茶、茶坂等

10、茶诗。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中国茶道中注重道德意识,崇尚和谐精神,节俭作风,求真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借助茶道的丰富内涵,以茶为载体,弘扬和谐文化,以茶育人,重视道德修养。朱熹倡导品茶修身、和谐自然、以茶励志、以茶品味人生。朱熹以理学入茶道,在以茶喻理方面独树一帜,深得茶道之要旨。武夷岩茶与佛教茶之为饮,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气禀。武夷山峰峦起伏,溪河纵横,林木葱郁,雨雾多,湿度大,构成茶树生长的特殊需要的“小气候”。寺僧利用地理条件优越的自然条件,着手栽培茶树,采叶制茶,茶质优佳,在全国同类茶品种

11、中,实属上乘。茶与佛,因缘深长,自古就有“茶佛一味”的说法。寺院僧家,禅多茗饮,有释门必有佛茶。佛茶作为一种物质化的精神,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它不但反映了佛教的禅宗,而且从佛茶的产地、茶名、培养、裁纸、药用等社交方面,无不带着佛教文化的浓厚色彩。佛教从印度输入中国,初于东汉,恰好与中国茶在国内广为栽培的时期相吻合;同时,佛教在唐朝时被推崇为“国教”,正好与饮茶习俗风靡全球,茶被誉为“国饮”的时代同步。有禅风之兴,方有茶风之盛;有禅茶之需,才有佛茶之产。说明了佛教与饮茶几乎是同时在中国兴行,互相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茶在佛门有三大功能:以茶礼佛,仪也;品茶悟道,理也;以茶待客,礼也。佛事活动,俱

12、在其中。天下名山僧占编,从来僧侣多爱茶。很多僧人为什么选择茶作为生活必备的饮料,并将之升为一种品行道德的修炼部分。唐宋之际,建州茶叶处于发展时期,特别是寺庙中僧人,实行戒酒,提倡饮茶。僧人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专注一境,从而开发智慧,体悟大道。僧侣认为“品茶如参禅“,将建州茶道转化为禅道。茶圣陆羽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佛教中普遍认为茶具有三德:一是坐禅彻夜不眠,茶可提神益思:二是满腹时能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即能抑制性欲。所以饮茶是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因此,茶自然受到佛教僧侣的青睐。坐禅是要做到“跏跌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昏沉入梦或临床睡眠,这

13、样长时间坐禅后,势必产生疲劳、困倦,此时需要清心提神。因此,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药理功能以及本身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对于坐禅修行进入“静定”,窗发精神,敏于悟道。同时,茶汤清淡洁净,既不违反佛门戒律,而且符合佛教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茶便成了佛教僧侣必需品,而又符合佛教教义,佛教精神与茶性本质的内在共鸣,是茶与佛结缘的必然,形成了“茶佛一味”或“茶禅一味”的基础。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赋予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以品茶味道的文化内涵,使茶与禅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中国的茶禅文化。好茶多回味甘甜,初尝苦涩,沉浸其中,却又深味其甘,这种特征正暗合了佛教“离苦得乐”的追求。也许“苦中作乐”才

14、是茶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武夷岩茶与儒释道三教关系密切,紧密相连,岩茶当中暗含着丰富的文化,我们何不酌一杯茶,体会真正的感悟,我想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独特的领悟吧。有人说“懂生活的人不一定懂茶,但懂茶的人一定懂生活”,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茶给人的印象是节俭,大凡嗜茶之人也是节俭之人,难道这仅仅是出于耦合,我想把它理解是在喝茶中感悟到了节俭更为合适一点吧。茶是甘苦的,入口时是苦的,喝完后轻轻地呵一口气,会有淡淡的清香。这又何尝不是生活呢?茶是苦的,喝茶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种“苦中作乐”也许就是茶禅的最高境界吧。参考文献:1.朱熹咏武夷茶、茶坂朱子经类 2.陆游剑南诗稿 陆羽茶经 3.张锡友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研究 4.杨瑞荣首届国际禅茶文化节在武夷山举行 5.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