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商务形势系列述评之一-多双边无偿发展援助.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61139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商务形势系列述评之一-多双边无偿发展援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0商务形势系列述评之一-多双边无偿发展援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0商务形势系列述评之一-多双边无偿发展援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0商务形势系列述评之一-多双边无偿发展援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0商务形势系列述评之一-多双边无偿发展援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商务形势系列述评之一-多双边无偿发展援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商务形势系列述评之一-多双边无偿发展援助.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商务形势系列述评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利用国际多双边无偿发展援助综述文章类别:新闻 发布时间:2010-12-20 08:46:39.0过去五年来,围绕着“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多双边发展援助合作资金,与各国际机构及双边政府援助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至“十五”末期,援助项目引入了大量的技术和设备,填补了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有力地带动了我国有关行业、产业的技术进步的话,那么近五年来,援助项目更多地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引入新理念、新思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政策改革的创新及实施,有力地配合”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为支持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

2、友好性社会和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主要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一、扶贫开发和农村发展 过去五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无偿援助扶贫项目目标已从单纯注重资金数量逐步转向更多关注国家整体扶贫政策制定,以及向世界传播中国减贫以及农村发展的经验。如2008年结束的为期五年的“中德合作扶贫监测评价江西试点项目”,成功建立起可供全国参考和借鉴的从村级到国家级的参与式扶贫监测评价体系,为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我国农村贫困现状和反贫困进程,掌握扶贫重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客观评估经济发展、扶贫成就、制定贫困地区发展规划提供可靠支持。目前该系统在我国新阶

3、段扶贫开发中广泛应用,如国务院扶贫办运用该系统为四川省开展灾后重建的19个试点村进行定性监测、为灾后重建4834个贫困村进行全面的定量监测。 同时,多双边无偿援助项目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国际参与。例如,我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建立的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就是其中的典范。双方通过两期项目合作,使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成为开展南南合作的重要渠道及全球唯一专职从事减贫研究、培训、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平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在联合国大会上指出:“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旨在为世界消除贫困事业做出贡献”。该中心在研究方面建立了专业研究团队,并与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英国发展研究院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起广

4、泛合作关系。在培训方面,为83个国家超过600名中高级官员举办了几十期减贫培训班,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际减贫培训基地,成为国际上专职从事减贫培训的重要基地;在交流方面与主要国际组织和发展机构及诸多发展中国家建立了伙伴关系,每年举办“10.17减贫与发展论坛”和“中国-东盟社会发展减贫论坛”,成为目前国际上最活跃的减贫交流平台;在合作方面与亚、非、南美洲国家开展双边减贫合作,为坦桑尼亚等国家派送减贫专家,开展减贫试点项目以及建立减贫合作中心。 二、教育及人力资源培训 “十一五”期间教育领域的发展援助合作更多的致力于改善中国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体系、早期儿童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职业教育、促进高校

5、合作及公务员培训等项目。例如,十一五期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下简称儿童基金会)与我中央及地方教育部门合作,制定并在中国西部10个省20个贫困县实施的“教育与早期儿童发展”项目,关注缩小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差距,与中国政府推进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高度契合。同时,在儿童基金会大力倡导下,已经定稿的“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在监测学前教育质量和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方面加以广泛的使用。 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与儿童基金会开展的合作项目不仅使上千所的农村小学成为尊重儿童、关注安全、倡导性别平等和落实互动式教学的“爱生学校”,而且,经过4年研究和反复征求意见的“中国爱生学校标准”也于2009年12底由教育

6、部向全国31个省的基础教育部门公布,从而为各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特别是学校一级质量的改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为改善处境不利群体儿童教育状况,合作项目倡导的创新模式也正在被地方政府部门逐步采纳和推广。如在边远贫困地区开展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家长承担学前教育”的模式,弥补了这些地区早期儿童教育不足的情况。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的“远程合作学习”,使边远地区的孩子与发达地区的孩子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十一五期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教育部门的有效合作,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特别是在初等教育中男女生公平的入学机会方面取得了成效。 200

7、6-2010年执行的中英“甘肃西部基础教育项目”引进了以人为本、参与式教学、民主管理、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的理念,以及学校发展计划、教学督导等先进方法,形成了项目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教育理念。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项目区广泛推广,成为基础教育课程培训的主要方法之一。项目开发的教师、校长培训教材被国内外的其他教育项目借鉴使用,项目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各方面的关注。 “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公务员培训等方面利用国际发展合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职教方面,建立在中德长达30年的职业教育合作基础上,2008年,中德双方政府又启动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亚洲区域合作平台试点项目”,将中德职业教育合作

8、的经验和成果向第三国辐射,中德职业教育合作走向一个新阶段。高等教育方面,建立在“中欧工商管理学院” 的成功合作基础上,中欧双方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合作,分别于2008年10月及2009年3月共同建立了中欧法学院和中欧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学院,为提升我国在法律和清洁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高等教育及国际合作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公务员培训方面,旨在加强对中国政府公务人员培养,增进中日、中澳两国人员交流,增进两国相互理解的中日、中澳发展奖学金项目在过去5年里共派出360余名政府公务人员赴日澳留学,攻读公共政策、经济、法律、国际关系等专业硕士学位。项目实施效果良好,得到国内相关机构的高度评价。 三、艾滋病防治 艾

9、滋病防治是我国长期面对的艰巨挑战之一。发展援助在近五年来通过涵盖政策联动、多部门合作及具体防治方式相结合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类项目,为我国卫生和艾滋病防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一五”期间,儿童基金会在改善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受艾滋病影响家庭的经济情况、初步建立青少年艾滋病预防的志愿者队伍、引进国际经验建立自适合当地的预防及关怀模式等几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是改善了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云南、广西、河南、山西、四川、新疆6省区共培训了900多名村医、妇女干部、自愿者,基本在当地建立起了县级相关部门牵头,基层工作可以随时到户的艾滋病随访关怀和家庭内传播预防体系,使40

10、00多名女性感染者、800多名儿童感染者及他们的家庭受益。二是改善了受艾滋病影响家庭的经济情况,减少了感染家庭和其它家庭的经济差距:在云南、广西、河南、山西、四川、新疆、贵州等省份,通过经济帮扶、生产自救项目和劳动技能培训等活动,使30000多个因艾滋病成为当地最贫困家庭的经济情况改善,重新回到一般水平,部分甚至成为村里的养殖、种植带头人。三是引进国际经验,建立自适合当地的预防及关怀模式,并形成了相关政策:在5年中,利用合作项目的资源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感染妇女自救互助小组的模式,社工及社会力量对感染儿童和艾滋病致孤和致困儿童结对帮扶的模式,孤儿多种途径安置的模式,共渡学校和羁押场所预防艾

11、滋病和毒品滥用的青少年生活技能教育,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和毒品教育的模式,校外青少年爱心大使活动模式等。项目还推动制定了全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感染儿童治疗关怀指南,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福利保障工作意见和家庭关怀指南,学校和校外青少年生活技能教育指南等。 此外,“十一五”期间,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突出的合作是2005-2010年由英国国际发展部、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和挪威政府联合资助的“中英艾滋病策略支持项目”。该项目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较大的产出,作用显著,影响深远。项目推动出台了26个国家级、279个省级政策性文件,这些政策成为指导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领导和协调多部门参与艾滋病

12、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中国艾滋病防治五年行动计划(2005-2010)、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湖北省艾滋病防治办法等。同时,项目还支持国家工商总局、中宣部、农业部、公安部等多部门建立了本部门艾滋病防治会议制度和信息沟通机制,项目省也建立或完善了多部门艾滋病防治联络员机制。此外,项目还促成了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的制定和下发,推动了项目省督导评估方案的制定,加强了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评估体系的建设。项目受益部门称赞道:“中英艾滋病策略支持项目以小搏大,推动了我国艾滋病防治政策环境的改变”,“ 经过6年的努力,中英艾滋病策略支持项目很好的实现了既定的工作目标,为中国艾滋病防治工

13、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环境保护、能源效率与气候变化 环境、能源与气候问题不仅是中国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也是目前全球的热点问题。近五年来,在我国致力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共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多双边发展援助以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为重点,在综合环境政策、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能效节约、新能源及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合作项目。 2008年启动的中国-联合国气候变化伙伴框架项目,总额1200万美元,由西班牙政府出资,联合国牵头执行,是中国与联合国之间开展的第一个气候变化合作项目。项目涉及气候变化减缓、适应和政策开发等领域,为期三年,由9个联合国机构和10个国内相关部

14、委联合执行。项目成果正通过各种形式扩大宣传,发挥其影响力。例如,“2012年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技术转让机制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散发,影响积极;“国际气候变化中心”项目2009年针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的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培训,加强了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交流,促进了气候变化领域的南南合作。 “十一五”期间,在环境政策领域利用发展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第四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国合会是一个由中外环发领域高层人士与专家组成的、非营利的国际性高级咨询机构,主要任务是交流、传播国际环发领域内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环发领域内的

15、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向中国政府领导层与各级决策者提供前瞻性、战略性、预警性的政策建议,支持促进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于2008年出任第四届国合会主席。包括加拿大、瑞典、德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合作伙伴对国合会工作提供了持续的支持。第四届国合会在继续坚持前三届国合会确立的总体目标的同时,针对中国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十一五”规划,关注中国与全球环境与发展的相互影响,关注中国应对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系统保护等全球环境问题所面临的挑战,继续为促进创造更加清洁、安全、可持续的未来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挥积极作用。 “中挪合作-中国危险废物与工业废物水泥窑共处置环境

16、无害化管理项目”是另一个“十一五”期间环境领域的合作典范。项目基于国际共处置经验,经过与水泥企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科研机构等各层面的多次讨论、修订和完善,编制完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水泥窑共处置技术指南水泥窑共处置危险废物指南,还完成了水泥窑共处置危险废物污染控制标准、水泥产品环境保护控制标准两个国家标准。项目实施迄今,国内已有多家水泥企业开展了在水泥窑中共处置危险废物的连续性和具有工业规模的示范与试验,通过这些示范企业的示范效应,大大提高了水泥生产者接纳废物的积极性和水泥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促进了该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水泥窑共处置管理体系已基本建立,确保了该技术的健康发展和安全应用。 在能源效率方面,2005年11月至2010年10月实施的中德“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充分借鉴德国既有建筑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