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960965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谭载喜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四大学派:1布拉格学派;2伦敦派;3美国结构派;4交际理论派。而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1.语言学派;2交际学派;3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4文学-文化学派;5结构学派;6社会符号学派。下文将一一介绍。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S.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Jakobson)。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

2、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LinguisticAspectsof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自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

3、intersemiotictranslation)。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所谓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对于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他认为,在语言学习和语言理解过程中,翻译起着决定性作用。()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

4、法对语言进行处理。()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二、伦敦学派伦敦学派是具有英国特色的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thesocialcontextofsituation)所决定的。在翻译研究领域,译文的用词与原文等同与否取决于其是否用于相同的语言环境之中。伦敦学派的创始人为福斯(J.R.Firth)。有两篇文章集中反映出他的翻译理论,一篇为语言学与翻译(LinguisticsandTranslation),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AnalysisandTranslation)。弗斯着重谈到三个方面:

5、()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一种语言的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另一种语言。卡特福德(JohnCatford)是该学派中比较系统提出翻译理论的学者。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的卡特福德年发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LinguisticTheoryofTranslation)一书,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新的途径,引起巨大反响。卡特福德称其理论为“描写性”翻译理论。他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阐述“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翻译的性质。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对等的文字材料。”()翻译的类别

6、。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全文翻译”(full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rtialtranslation);就其语言层次而论,可分为“完全翻译”(totaltranslation)和“有限翻译”(restrictedtranslation);就语言结构的登记来说,可分为“级受限”翻译和“级无限”翻译,即传统意义上的“逐字译”和“意译”,而“直译”介于两者之间。()翻译的对等问题。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基于对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另一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译文和原文是否具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翻译转换,是指把原文变成译文时偏离形式对应。翻译

7、转换主要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又可分为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四种。()翻译的限度,是指不可译性问题。翻译中有两类不可译。一是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意语法结构;二是文化方面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风俗、不同的时代背境等非语言因素引起的。3美国结构派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提出一种行为主义的语义分析法,认为意思就是刺激物和语言反应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布龙菲尔德理论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所取代。乔氏理论有三个观点:()人类先天具有语言能力;()语言是由规则支配的;()语言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该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8、主要在于其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论述。语言的不同主要在于各自的表层结构不同,而深层结构则具有共同特点。在上述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以沃哲林(C.F.Voegelin)、博灵格(D.Bolinger)、卡兹(J.J.Katz)、奎恩(W.V.Quine)和奈达(E.U.Nida)为代表的美国翻译理论界的结构学派,而以奈达最为杰出。四、交际理论学派奈达是交际翻译理论的代表。他的翻译理论可归纳为六个方面:()理论原则。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而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读者看译文可一目了然。()翻译的性质。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

9、语的信息”。其中三点是关键:一是“顺乎自然”,译文不能有翻译腔;二是“最切近”,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三是“对等”,这是核心。所以,翻译必须达到四个标准:()达意;()传神;()措词通顺自然;()读者反应相似。()翻译的功能。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奈达认为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对象。()正确的翻译。翻译正确与否取决于译文读者能在什么程度上正确理解译文。()语义分析。翻译的重要过程之一就是对原文进行语义分析。语义可分为三种:语法意义、所指意义和内涵意义。()翻译的程序和方法。他认为,整个翻译程序分为四步:分析、传译、重组(按译语规则重新组织译文)和检验。

10、现代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派开始的,该派兴起于五、六十年代,它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所作的严密分析为基础,研究原语和译语之间在词法与句法上的一系列对应和转换规则,追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卡特福德(1965)、早年的奈达(1964)和前联邦德国的威尔斯(WolframWilss,1982)。由于翻译总是牵涉到至少两种语言,因此人们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是十分自然的;对于初习翻译者来说,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可能是最切近于他们的学习经验、因而也是最能够对他们提供启发与实际帮助的。但是正如人们正愈益深刻地认识到的那样,翻译活动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操作,它在本质上是

11、一种特殊的语际交流活动,涉及到一系列的超语言范畴,涉及到语言外其他的文化系统。语言学派的弱点就在于它只注重原文和译文在语言上的对等,而忽视了话语的交际功能以及翻译活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有见树不见林之虞。(近二十年来语言学派开始注重研究话语层面上的等值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研究的缺陷。)六交际学派交际学派出现于七、八十年代(以Nida&Reyburn,1981为代表),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又称通讯理论或交际理论)和社会语言学。该派认为:人类语言是一种复杂的信息系统;翻译则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活动,它同其他种类的信息传递一样,遵循着信息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在信道接受力给定(亦即译语读

12、者的接受能力一定)的情况下,为了降低信息的难度(高度),就必须用明显的形式表示出其中暗示的部分,因而增加信息的长度(宽度),故而译文常常会长于原文。社会语言学对于交际学派理论的贡献是区分了语言的不同功能。根据这种区分,判断译文有效性的标准便是它实现原文中相应功能的程度。交际学派深刻地分析了翻译中信息传递的种种困难,突出了接受者的重要性;它所提出的“翻译即交际”的命题已经广为人们所接受。它的欠缺在于没有研究不同话语层面上语言符号的特点,也没有很好地分析语言和文化间的深层关系。语言学派和交际学派有时被统称为翻译中的科学派,因为它们采用了信息论和被认为是一门科学的语言学的描写与分析方法来解释翻译的过

13、程以及处理翻译中的问题。七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六十年代初,美国爱奥瓦大学首次开设翻译培训班,在其主任、诗人安格尔(PaulAngel)的积极倡导与推动下,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得克萨斯、扬伯瀚大学以及纽约州立大学等著名高校都先后设立了翻译培训班以及各种层次的翻译专业。美国文学翻译协会也于七十年代后期成立,并出版了题为翻译的学术杂志。一个围绕着翻译培训班的学派随之形成,其代表人物有诗人兼翻译家庞德(EzraPound)等。该派以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兹(I.A.Richards,1929)的理论为依归,注重文学翻译实践,以及通过翻译研究来理解文学作品,其研究重点和方法与古代时期的语文学派比较相象。八

14、文学文化学派包括两个有相似地理与文化背景的学派,即七十年代初发祥于低地国家(荷兰与比利时)的“翻译研究”派和七十年代末兴起于以色列的多元体系派。它们都起源于地处当代世界主流文化边缘的小国家,且其理论渊源都是本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翻译研究”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翻译教授霍姆斯(JamesHolmes,1972)、比利时学者、后移居美国并任教于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勒费维尔(AndrLefevere,1978a)和英国学者、沃里克大学教授巴斯内特(SusanBassnett,1980)。该派认为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和主要方法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无助于增进人们对于文学翻译的了解,因

15、而沿用了近代翻译时期的阐释学方法,从意义的传递开始,研究翻译的过程以及这种过程如何既影响到译文及其文化(如美学规范)的发展,又影响到原文及其文化的延续,试图以此将各种文学翻译的理论统一起来,建立一种能够指导产生译本的理论。近年来该派更加重视考察译作与政治、历史、经济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九解构学派解构学派产生于六十年代后期处于政治与社会动荡之中的法国,其思想积大成者为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Derrida,1978,1985b)。严格说来,解构学派并未提出具体的翻译理论,但是由于它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哲学,认为古往今来所有哲学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就是翻译这个概念,并且站在与西方思想传统完全相反的立场上,借助对翻译的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语言和哲学的重大问题,所以它在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解构学派认为认为原文并不存在,文本中并没有什么深层结构或预先决定的意义。它拒绝任何类似于“原文”与“译文”、“语言”与“意义”的划分,指出:在翻译中,可以看到语言并不指向任何外在的事物,而是指向它自身,因此,原文和译文之间存在的符号指意链是一条可以无穷无尽地向后追溯的链子,即译文是更早的译文的译文(Gentzle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