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歌的传承与发展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9608113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歌的传承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吴歌的传承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吴歌的传承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吴歌的传承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吴歌的传承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吴歌的传承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歌的传承与发展(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设计(论文)报告题 目 论吴歌的传承与发展系 别 文化创意学院 专 业 文秘(企业策划) 班 级 1101 学生姓名 程 晨 学 号 100112604 指导教师 丁 婧 2014年 05 月论吴歌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吴歌是吴语文学、吴声歌曲与吴地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且兼口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身。本文从吴歌的概况出发,系统的阐释了吴歌的脉络、分类及价值。接着研究目前吴歌传承者少,歌谣缺失以及普通话对吴语的冲击等因素对吴歌发展的影响。在查阅大量的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吴歌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创作新吴歌,建立档案等相应的措施。本论文对传承和发展吴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关键词:吴歌、现状、传承、发展Wu song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Abstract:Wu Song i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Wu songs and Wu culture heritage, and oral literature and non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a body.In this paper, from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Wu Song,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theWuSong contex

3、t, classification and value.Then study the Wu Song inheritance, lack of influence and Mandarin songs of Wu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u ballads.Based on consulting a lot of literature, using field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the creation of the new songs of Wu of Wu Song of t

4、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es, establishing corresponding measures.This paper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u ballads.Key Words: Wu Song、Present situation、inheritance、development目录前 言1第一章 吴歌21.1吴歌的概况21.2吴歌的价值分析51.3吴歌传承的意义6第二章 目前吴歌的发展现状72.

5、1吴歌部分歌谣遗失72.2吴歌传承者少72.3吴歌登台机会少82.4普通话对吴歌的冲击8第三章 传承发展吴歌的对策103.1创作新吴歌103.2创造传承环境与自然语境103.3开展吴歌进校园、社区113.4抢救、挖掘、整理吴歌资料11第四章 结语14参考文献15致 谢16附 录17前 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人们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重视和全国对民间文化工程的抢救工作的全面开展,吴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口头文学的一种,它的收集整理工作也愈发得到重视。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吴歌已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吴歌经历了几千年时光,凝结了整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和精神之魂,承载着一个民族

6、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但是,随着农耕社会的瓦解,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成为公众认可的主流音乐。人们对曾广为流传的吴地山歌的重视程度逐渐淡化,以山歌休闲解闷、协同劳作、文娱消遣的文化环境已不复存在。所以,吴歌的生存状况非常严峻,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因此,对吴歌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在吴歌的传承和保护的工作中,我们要正视吴歌目前传承人少、吴歌歌谣遗失以及普通话日益普及对吴歌的冲击这些现实问题,尤其是吴歌传承人的问题更是“重中之重”。由于吴歌是以人为主要的传播载体,所以造成了目前许多老山歌手“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现象,而这些也使得吴歌

7、调查研究工作迫在眉睫,稍稍的疏忽和半点的犹豫都将致使吴歌的无形消逝。第一章 吴歌1.1吴歌的概况1.1.1吴歌的简介 吴歌是以苏州与无锡为中心的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主要指下层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而集体创作的一种代代相传的口头文学艺术形态,具有“委婉清丽、温柔敦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的特点。【1】它吴歌和历代文人编著的诗、词、歌、赋不同,是吴语地区广大下层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出来的俗文化,主要依靠在民间口口相传,代代承袭,是带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间韵文形式,主要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主。 顾颉刚先生在他写的吴歌小史中说道:“所谓吴歌,便是流传于这一带小儿女口中

8、的民间歌曲。”【2】“这一带”大致是指长江三角洲的吴语地区。这一地域从历史到现在,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大致是现在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浙江的湖州地区和嘉兴地区的一部分,以及上海地区,即原江苏的松江地区。【3】因为以上地区环绕太湖,所以郑振铎先生说:“吴地的歌谣,即太湖流域的歌谣”。【4】 苏州处于吴语地区的中心区域,是一座以“天堂”美名享誉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也是以它为中心采集吴歌的。1.1.2吴歌的脉络 一、早期吴歌的形成吴歌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吴歈之名,虽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招魂,【2】在辅叙宫廷声乐的描述中,屈原写到“吴歈,蔡讴,奏大吕些”。汉代王逸注:“吴、蔡,国名也。歈,

9、讴,皆歌也。大吕,六律名也。”“吴歈”即吴国人唱的歌曲。西晋左思吴都赋中也提及“吴歈越吟”,“荆艳、楚舞、吴愉、越吟,此皆南方之乐歌,为诗三百篇所未收者也。”唐人李善注曰:“歈,吴歌也。”战国时吴越两国“习俗同,言语通”,“同音共律”,因此吴歈越吟是基本相同的。楚破越后,吴、越之地大部分为楚所占,称为“吴楚”或“荆吴”,但“同音共律”的吴歈越吟仍继续存在,但已统称为“吴声”或“吴音”。【5】吴歈之人在夏商周时期被中原人称之为南方蛮夷,其音乐被称为是蛮夷之乐,在南方涂山氏之女所唱的“侯人兮猗”,这首只流传下一句的二言歌,古称侯人歌,是最早的“南音”民歌。刘勰文心雕龙 乐府篇将其列入最早的乐府歌曲

10、。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歈越吟,既是对夏商周时期南蛮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声歌曲”开辟了道路。 “在晋以前吴歌一词,未见诸文字。在汉魏歌谣中也没有吴歌之目。”【6】汉以前,吴歌在典籍中只有名称的记载,在历史上真正作为一种歌体的出现,是从南朝乐府的“吴声歌曲”开始的,其中大部分作品收录在宋代郭茂倩辑的乐府诗集之中。乐府诗集说:“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7】就是说吴声歌曲是产生并流传于建业及其周围地区的“徒歌”,后由乐府机关采集并配以管弦音乐演唱的。这里的吴声歌曲后来被统称为吴

11、歌。 汉唐以后,吴歌在文献中就鲜有记载。但其作为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吴口口相传,代代承袭,是很难销声匿迹的。在南宋时期就记载了一首家喻户晓的吴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至今都仍在各地流传,它的魅力穿透了历史,引起了几代人的共鸣。 二、明清时期吴歌的繁荣 由明代冯梦龙采录宋元到明中叶流传在民间的大量吴歌,辑录而成的山歌、挂枝儿堪称是吴歌集中的经典作品,与宋代郭茂倩“采歌谣,被声乐”不同的是,冯梦龙推崇文学的“真性情”,他以情来衡量品评文学,着眼于采集那些“民间性情之响”,“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的民谣。冯梦龙认为“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挂枝儿和山歌是

12、在忠实记录歌唱状态下的吴歌,在保留了它的原始形态和吴语的方言特色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清朝时期是长篇叙事吴歌的成熟繁荣时期,经书商刊刻、文人传抄和民间艺人的口传,保存了大量长篇叙事吴歌。其中就有赵胜关、五姑娘、白六姐、沈七哥、孟姜女等吴歌长篇。 三、近代吴歌的发展 民国时期,以“五四运动”前后的北大为中心,掀起了一场关于的歌谣搜集运动,其中关于搜集吴歌的工作是此次运动的重要部分。其中最为代表的人物就是顾颉刚和刘半农。其中顾颉刚所著的吴歌甲集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是第一部吴语文学的专集。刘半农所写的江阴船歌被誉为“是中国民歌学术采集上第一次的成绩”。顾颉刚还将自己广泛的历史知识运用到吴歌的

13、研究,对吴歌流传的地域,发展演变的历程、歌体的沿革等都做了详细的考证。 新中国成立后,吴地又发生了有几次大规模的吴歌搜集、整理及研究活动,之后还成立了吴歌学会,专门从事吴歌的学术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进入21世纪,人们开始注重保护和继承一些濒临灭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自然也在被保护范围之列。有关部门又编辑出版了白茆山歌集、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粹和吴歌论坛等几百万字的吴歌口述和研究资料。使大量珍贵的吴歌资料得以保存并流传于世。1.1.3吴歌的分类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歌一般讲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类;谣就是通常说的顺口溜。吴歌是下层人民创造的口头文学,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

14、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史。 吴歌传承是凭借的是口耳、口口、心口传唱形式。吴歌形式多姿,各片区歌谣既相统一又有不同。刘半农为顾颉刚的吴歌甲集作序说:吴歌的意趣不外乎语言、风土、艺术三项,而这三件事,干脆说来,就是民族的灵魂。【8】比如苏州吴歌,就会因场合、情境、环境、活动内容不同,区分独唱、对唱、齐唱、邀掼、盘答、应和等歌唱形式;根据歌唱内容和社会功能不同,区分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节令歌、风物歌、仪式歌、古人歌、田山歌、私情歌、船歌、渔歌等歌唱题材;根据吴歌音乐特点不同,区分山歌、号子、小调、童谣、叫买调等音乐体裁;根据音乐结构区分短山歌、三句头、四句头、八句头、大山歌、叙事长山歌结构体例。在所有吴歌中,被以管弦的小调因融合了人声、器乐音效而区别性自娱性山歌、劳动号子和行商叫卖调。各片区山歌都有自己的基本音调和唱腔,比如白茆山歌曲调优美,有大山歌、小山歌、吭吭歌、四句头、邀调、春调、打夯歌、搭凉棚调、划龙船调等,有鲜明的地域特色。【9】又如芦墟山歌的响山歌、呜嗨嗨嗨山歌,双凤山歌的头歌、邀歌等都有大体稳定的音调旋律和句式结构。吴歌里有“命啸”,“半折”,“六变”,“吴声”,“游曲”,“八解”六类音乐,其中“半折”,“六变”,“八解”是汉代以后有的。此外还有“神弦曲”,“神弦曲”是当地的民间祭祀乐歌。“吴声”中有一种依据旧曲而创新的编曲手法,称之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