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代其他重大工程.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9605507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古代其他重大工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1、古代其他重大工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1、古代其他重大工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1、古代其他重大工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1、古代其他重大工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古代其他重大工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古代其他重大工程.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4 新编中国旅游地理 第十一章 古代其他重大工程第十一章 古代其他重大工程学习目的掌握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的设计原理和成就;了解中国古代某些天文设施的设计原理和成就。主要内容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 灵渠 大运河 坎儿井古代道路和桥梁工程道路 桥梁古代天文设施天文 地震 设施除上述有关章节所涉及的中国古代工程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曾经兴建了许多对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曾经或仍在产生重要影响的工程。它们是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其产生时代的科技的成果和发展水平的标志。其基本原理启迪着当代人和后代人,其工程曾经甚至迄今仍在发挥着作用。通过它们,旅游者不仅可增长知识,学习科学技术,了解到许多有关的美

2、丽传说,更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从中受到激励,勇于进取。故这些重大工程的旅游价值很高。此种工程的类型、数量很多,即使简单列举也非易事。这里仅对影响巨大、创造性突出,而且在旅游中占有显著地位的项目加以介绍。第一节 古代水利工程11.1古代水利工程.ppt一、都江堰11.1.1都江堰.ppt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的岷江。系战国末期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主持兴建。岷江发源于岷山。江水从高山一泻而下,夹带着泥沙流入成都平原。夏季降雨量大,兼以岷山冰雪消融,故经常泛滥成灾。而枯水季节,水量不敷需要。李冰父子带领民众,在岷江河床中修筑了“鱼嘴”分水堤,把江水分为内外二江;把岷江左岸的玉垒

3、山凿通,称为“宝瓶口”;在此二者之间则采用“笼石作堤”之法垒成“飞沙堰”(又称“飞沙埝”),既就地取材,而且在可移动的河床中随势下沉,紧固堤根。其高度恰好是在洪水季节江水可漫顶而过,枯水季节则露出水面。有此三项设施,即可有效地控制水量:当江水水位低时,内江之水只能通过宝瓶口流入灌渠,保证了灌溉需要;在洪水期,内江之水受宝瓶口约束,不能超量进入灌渠,致使水位上升,漫过飞沙堰重新流回外江。因水流改变方向而产生漩涡,同时将内江的淤沙携带而去,从而使灌渠免遭淤积。此一水利工程发挥了分洪减灾、引水灌溉、航运和流送木材等效益,遂使四川能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其“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是古代人民治水经验的总

4、结。由于李冰的功绩,历代均被追加封号。唐代起封王,并进行祭祀。二王庙专祀李冰父子。每年举行放水仪式,已成传统。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而且新中国增修了新坝,灌溉面积更加扩大。都江堰距成都和青城山较近,是川西旅游的重点项目。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灵渠11.1.2灵渠.ppt灵渠又名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系秦始皇为发兵岭南,运输兵员粮饷,命史禄主持兴建。灵渠分南渠和北渠,全长34公里。整个工程由铧嘴、分水坝(即大、水天平)、南渠、北渠、秦堤、泄水坝(即泄水天平)和陡门(又称“斗门”)组成。在兴安县城东南约3公里处的湘江上游海洋河上,首先用巨石筑成形如

5、铧嘴的分水台,将河水分成三七开,三分流入南渠,再注入漓江,七分流入北渠,再注入湘江。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其后用巨石筑起高于水面约1米、长500米的分水坝。其坝身分为两段,北坝长380米,称大天平。南坝长120米,称小天平。两段相接如“人”字,故称“人字坝”。水位低时,水受约束分别流入南、北渠。洪水时,漫过坝顶,泄入两渠中央的湘江故道溢洪。其原理与都江堰的飞沙堰基本相同。为“束水通舟”而设计了陡门,原有陡门共36处,其原理和功能与今之船闸相同,只是设施简单而已。此一工程把漓江和湘江二水连通,也即是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通,而且解决了在水程30公里、落差达32米的河道中航运的问题。足见其设

6、计之高超。灵渠地近旅游胜地桂林,为其发展旅游带来了极大便利。三、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长1794公里。南北贯穿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市,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为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在这样广大的范围内,地形复杂,海拔高度不同,因而在运河的选线上必须非常科学,尽可能利用原有河流,也大大减少了工程量。为行船设有多处简单而实用的船闸。如此则实现了河水畅流,船只往来无碍。这不能不说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大运河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尤其是从古至今一直不可缺少的南粮北运以及在相当长时期以来的北煤南运,都产生着难以估量的作用。虽然它历尽沧桑,今天有些河

7、段已经干涸,并且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及海上运输已经非常发达,但大部分河段依旧船只来往如梭,在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是“南水北调”的主要通道之一。至于“隋炀帝修运河是为了前往扬州观琼花”之说,虽非无中生有,但这绝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京杭大运河并非一蹴而就。始凿于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末期,后屡经扩展疏浚,到隋、元两代两次大规模扩展,运河才先后通达洛阳和北京。在运河上乘坐着仿古龙舟,足可吊古凭今。沿途可观览杭州、苏州、无锡、扬州、镇江等城市的风景园林及江南水乡风光,还可品尝各种湖鲜船菜。所以古运河游极受旅游者欢迎,使大运河成为中国的一条黄金水上游览路线。四、坎儿井11.1.4坎儿井.ppt坎儿井是只分

8、布于特定地区的别具一格的水利工程。新疆的吐鲁番、哈密、木垒等地区,气候极端炎热干旱,地面极端温度曾达83,年降雨量有时仅10毫米左右,托克逊更仅有3.9毫米,而蒸发量极大,地表又渗漏严重。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了坎儿井这一特殊水利形式(亦有人认为系由中原或中亚传入)。其法为在山前融雪之水的潜流带,根据预先测定之路线,首先凿若干竖井,于底部横向挖掘使其以暗渠相通,以形成蓄水暗渠。然后,每隔数十米凿一竖井,相临竖井对挖互通,即为引水暗渠。暗渠输水至适宜地点,以用于生活和生产,遂出现绿洲。故坎儿井实为绿洲产生和发展之基础。此种方法有效地避免了渗漏和蒸发,水质又好。坎儿井每条长数公里至数十公里不等。历史上其

9、总长度逾万公里。现仍存1100多条,总长度约3000余公里。以吐鲁番为最多。从观赏的角度,坎儿井并不吸引人,不过是在戈壁滩上的一行行土堆。现在为防止竖井被填掉,井口多加了盖子,连土堆也不明显了。但人们看到在荒漠的戈壁滩上那一片片绿洲时,当暑热难当、干渴难耐而得以痛饮沁人肺腑的清凉的甘泉时,谁能不对坎儿井这一创造发出由衷的感叹。第二节 古代道路和桥梁工程一、古代的道路11.2.1古代的道路.ppt中国历史上曾修筑了驰道、驿道、栈道。其规模和工程的难度不仅在当时堪称壮举,即使在具备了现代化技术与设备的今天也并非易事。史载,秦始皇时修驰道,即天子专用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10、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这是非常宽阔、平坦通达全国各地的大道,而且加以绿化,布有警卫。驿道供邮传之用,规格较低,而长度更在驰道之上。汉代驿道已通达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西汉元和年间全国共有邮亭29635个,依制每15公里为一驿,则驿道总长度当约45万余公里。唐代有驿路通北方之突厥,金代有驿路通上京(今哈尔滨市阿城区),元代已有驿路通西藏。惜或湮灭,或改观,今多已难窥当时情景。幸秦汉时所凿蜀道之格局尚存,绝危岩,度崇岭,形如鸟道,复广植松柏,称“翠云廊”,壮观而秀丽,成为沟通秦蜀的咽喉。蜀道自古闻名,李白曾有蜀道难咏之。现以剑门关为中心的蜀道已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路线。若遇

11、地形陡峭,则只能修筑栈道。其特点不在长,而在险。长江三峡的栈道与高峡湍流相映生辉。华山的栈道高悬千仞,令人望而生畏。峨眉山的黑龙江栈道则下临溪流,其上陡壁夹峙,幽曲可爱。二、古代的桥梁11.2.2古代的桥梁.ppt古代桥梁中以河北省赵州安济桥最为驰名。此桥由隋代李春所建。为“空腔式”拱桥,以并列条石砌就,其间用铁榫联结为一体。此种设计既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又减少水流阻力,外观亦轻盈美观,故历时1300余年安然无恙,乃桥梁史上的一大成就。国外最早采用此种形式建造的桥梁为14世纪法国在泰克河上建造的赛雷桥,不仅晚于赵州桥六七百年,而且仅经300余年即倒塌。相比之下更可看出赵州桥之设计与施工的科学。赵

12、州桥有精美的雕饰,还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更增加了其魅力。北京的卢沟桥、福建晋江的安平桥与泉州的洛阳桥亦著名。安平桥与洛阳桥均建于宋代,都为梁式石桥,桥上也都建有多座亭、塔,而安平桥更长,原长2255米,现长2070米,为当时世界最长的,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洛阳桥原长约1200米,现长834米。此二桥是宋代海上交通发达的见证。山西太原晋祠中的“鱼沼飞梁”石桥采用“十”字形结构,在古代桥梁中少见。都江堰口还有中国最长的竹索桥,长340米,已有数百年历史。1964年改为铁索。少数民族地区也因地制宜创造了多种桥梁形式,如索桥、溜索、藤桥等。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桥上有廊有亭,可遮风避雨

13、,也是群众贸易聚会之所,富于民族特色。第三节 古代天文设施一、古代的天文和地震观测成就中国自古即非常重视天文和地震观测。历代都设有专司天文和历法的机构,兼顾地震问题。虽然其中掺杂着一些原始崇拜和迷信成分,但其成就卓著。中国古文献中关于彗星、日食、月食、地震的记载和绘制的星图,在世界均属于年代最早、记载最准确的。古代关于日食的记载成为现代推断关键性年份的重要佐证。元代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所创制的“授时历”,定一年的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比现代测定数据仅多26秒,其精确度远远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历法。二、古代天文设施11.3.2古代天文设施.ppt几乎各个朝代都设有天文观测中心,并在不同地

14、区设有观测点,研制了精密的观测仪器。现在保存较好并成为旅游点的主要有河南登封县告成镇的周公测景台(唐建)和元代郭守敬所建的观星台、北京的古观象台等。告成镇自古被视为“地中”,因而历代多在此进行天文观测。周公定都洛阳时,曾在此以土圭测日影。唐代为纪念周公之举而建周公测景台。系在一覆斗形台上立石表,夏至日因太阳直射而石表不见影子。此处有对联曰:“石表寓精心,氤氲南北变寒暑;星台留古制,会合阴阳交风雨。”非常恰当地说明了其意义。元代在其附近建观星台,作为全国27个观测点的中心,并以观测数据创制了“授时历”。它由一覆斗式砖台和量天尺组成。砖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测量仪器。台北壁正中有凹槽,其内壁垂直高度

15、为9.46米,即表高,其顶部有一横梁。正对凹槽为由36方圭石铺成的圭表,即量天尺,长31.196米。观测横梁投射在圭表上的影子的位置,即可了解太阳与地球位置的变化,以确定季节和时间。台上当时放置有其他观星仪器和计时的“滴漏壶”。北京古观象台初建于元代,后屡经修建和扩建。保存有古代天文仪器浑仪、简仪、浑象仪、玑衡抚辰仪以及清代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奉命制造的经纬仪、天体仪等,因而成为中国和世界保存古代天文仪器最多的天文展览馆。同时,它也是世界上使用年代最久、保存资料最完整的天文和气象观测台。它是了解中国天文和气象科学历史、进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复习思考题1.以都江堰或灵渠为例,说明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成就。2.分析登封古观星台设计的科学性。1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