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理篇_人物老克拉吃出上海味道_部落第6期20080208.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9605416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哲理篇_人物老克拉吃出上海味道_部落第6期2008020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生活哲理篇_人物老克拉吃出上海味道_部落第6期2008020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生活哲理篇_人物老克拉吃出上海味道_部落第6期2008020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哲理篇_人物老克拉吃出上海味道_部落第6期2008020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哲理篇_人物老克拉吃出上海味道_部落第6期20080208.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在此处之”人物 ” 老克拉吃出上海味道老克拉这个词,是英文“Old Class”的音译。一般用来称呼那些曾经赶上旧上海“贵族化”生活末班车的人,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版本。这些人大多出身于名门世家,受过当时的“洋化”教育,目睹或亲历了十里洋场上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生活方式。后来又因社会与周围生活环境的种种变故而被迫生活于狭小空间,昔日风光不在,因而总是感到郁郁若有所失。如今的老克拉在时间的磨砺之下,大多已经从当初那种失落情怀中走了出来,在越来越现代化的上海都市生活中找到了感觉。他们过着平凡的日子,时而三五知己相约,在充满怀旧情调的“上海1931”喝杯咖啡叙叙旧,或者组织一场网球赛,着装不一定是名

2、牌但肯定搭配得当,讲话喜欢夹两个发音绝对正宗的英文单词,举手投足都似乎透着一股旧日的经典。也有少数闲不下来的,总想折腾点事,Uncle姚就是这样的人。“落魄家族”的“吃讲究” Uncle姚的人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做过各行各业,在国内当过工厂技术工人,经营过毛纺厂,在美国卖过大闸蟹,也卖过保险。1986年又杀回国内,主业改为餐饮,现在在老锦江、瑞金大厦和光大会展中心分别经营着三家“老夜上海”餐馆。老克拉的各项条件,Uncle姚条条符合。姚先生的父亲解放前曾是英美烟草公司华东四省的总代理,母亲是娇弱的宁波美女,还有一个妹妹。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地住在如今五原路上的一栋大洋房里。家

3、中有私家轿车,还有好几个佣人。“属于落魄的贵族”,Uncle姚自己评价说。虽然后来“日子一天不如一天”,但好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少年的生活还是相当惬意的。小时候,Uncle姚家里有两个佣人专门负责做饭。那时上海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菜式,姚家也是中西菜式、各色点心一应俱全。后来不能用保姆了,只能亲自动手。别的不能讲究了,吃的还是可以的。母亲是宁波人,天生心灵手巧,制作菜肴时讲究精雕细琢,再加上妹妹在一旁当帮手,家中菜肴很是丰富多样。再加上姚耀东天性好客,经常带朋友回家蹭饭,让家中掌勺人厨艺日见精进,姚耀东自己也成了品评菜肴的行家,常常出谋划策,搞“菜式创新”。“一辈子最大的讲究就是吃的东

4、西。”红光满面、保养极好的Uncle姚说,年轻时的“培养”对他现在经营自己的餐厅帮助极大。 石头缝中蹦出的上海人Uncle姚评价自我“天生不是个省事的人”,几十年来,从上海到洛杉矶再回到上海,经过几番起起落落,一直都在风口浪尖上摸爬滚打。虽然出生富贵,但Uncle姚今天的事业也是白手起家辛苦创建的。“我的性格暇气(老上海话,意思是非常)strong。”驾着他的Lexus400,Uncle姚准时赴约。坐在自己装修精致的瑞金大厦“老夜上海”里,娓娓道来。“文革”结束后,人们被禁锢已久的思想逐渐开禁,闲不住的姚耀东写了不少文章表述自己的经济观点,前瞻性的论述受到包括于光远在内的许多经济学界人士的赞赏

5、。香港的“太平绅士”任家祥也十分看中他的才华,给了他一个“国内联络处主任”的职位,聘请姚去管理设在广东高鹤县的毛纺厂,“当时,南方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方”,姚耀东也急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于是二话不说,打点行李就走马上任了。半年不到,在姚的调配下,工厂的总产值就达到了全县的一半以上。他也从任老板那里赚到了第一桶金:2万美金。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个天文数字了。“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给别人打工。”揣着鼓鼓囊囊的腰包,1981年,姚耀东远赴美国。“那时,像我这样带着巨款到国外去的大陆人凤毛麟角。”那时在美国的华人圈中,许多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华人,“都瞧不起大陆来的”,姚偏偏不信邪

6、,“美国人是生长在沙土中的,社会环境宽松,只要有点本事,一下子就冒出来了;港台的中国人是生长在淤泥里的,对于细菌和病毒天生就有免疫力,是天生的生意人;而上海人是从石头缝中蹦出来的,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善大恶,生命力最顽强。”Uncle姚跟香港人打赌:5年之后我们会迎头赶上,15年后我们一定会领导发展潮流。靠着中国人的聪明智慧,Uncle姚的腰包越来越鼓,他还同时兼任了一些社会职务,包括洛杉矶中国联谊会秘书长,接待了不少国内来访的头面人物和考察团,也一直关注着中国国内、以及家乡上海的情况。1986年,姚决定回上海发展。他觉得“中国的希望在上海”。而自己的优势就是“将外面先进的东西带进来”。回到上海

7、之后,当时担任卢湾区商业服务公司总经理的竺伟章正头痛如何重组盘活境况日下的人民餐厅,两人一谈,十分投缘。姚耀东下定决心大干一番。1988年,他投资150万将国泰电影院马路对面的这家地下室餐馆整修一新,挂上了“夜上海”的牌子。他把在国外经商学来的许多新理念用在自己的餐厅上,创出了当时餐饮业的许多第一:第一个装上玻璃地板、第一个采用电脑系统管理、第一个配备大屏幕电视和卡拉ok、第一个利用在道路两旁的树上挂灯的方式招揽生意、第一个将夜市开到凌晨2点。“夜上海”一炮而红。接下来Uncle姚便在申城餐饮业大展拳脚,思南路上的“兰村”、人民大道上的夜上海明珠大酒店、友谊酒家、夜上海西郊园、古北园,还有开在

8、徐家汇和人民广场的两家深受小朋友欢迎的迪斯尼风格快餐店,Uncle姚终于在故乡打出了一片新天地,这当中也尝到不少酸甜苦辣。2000年,Uncle姚又扯起了“老夜上海”的旗子帜,全力打造新“海派菜”。 打造新旧“海派菜” Uncle姚坦言自己不会做菜,可是一道菜端上桌,是多放了一撮盐还是少了几分火候,一尝便知。这时他会把大师傅叫过来,端回去稍加颠簸,再端上桌的时候,往往举座叫好。 而最让Uncle姚得意的是,“夜上海”为海派菜的概念打造了一个清晰轮廓。姚认为一家餐馆经营的灵魂还是菜式。他与当时锦江集团的总经理任百尊有一番关于何为“海派菜”的讨论。姚对海派菜下的定义是:海上海及周边的菜系(本帮、淮

9、扬、苏锡等);派集国内各派菜系之所长。姚认为,海派菜其实是融汇中国各种菜系的“集大成”者,而非仅指上海本地菜。“上海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和移民城市,她的文化,包括餐饮文化,都是外来的。”海派从更广的意义来说,是指一种海纳百川的兼容并包。于是,Uncle姚根据上海人求精求细的口味,将各派菜系的色、香、味进行改造,风格独创一派。当时,“夜上海”的海派菜名气很大,而做海派菜的餐馆队伍也迅速扩大了。 如今,他又做起了新海派菜的概念。新,即取世界各国餐饮文化之精粹融入海派菜,进一步扩展海派菜涵盖的范围。虽然是“老克拉”,Uncle姚也不缺乏“与时俱进”的气魄。“餐饮业也应该与时代同步发展。”他自创了很多结合中西的菜式,例如“鲍汁鹅肝”,将中式的佐料与西式的原料相结合;又如“蟹粉芝士”,中西两种原料调出了全新的美味。虽然现在日子过得很轻松,几处生意都不用他操心具体事务,但Uncle姚有他自己愿意操心的事,“上海的经济、城市规划、文化娱乐等各方面都进步很快,但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硬件变化了,但软件还没有跟上,特别是含金量高的软件。”Uncle姚看好上海今后几年的发展,他相信上海的城市综合实力将有“本质的提高”。问到将来有何打算,Uncle姚卖了个关子,“还在寻找新的idea。” 来源: 东方企业家 本文档在 Visionsoft 源天软件 文档控制范围之内,在得到许可后方可使用.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