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反思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960432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步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散步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散步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步教学反思(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散步教学案例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涵丰富的精美散文。美文要美读,这是我习惯的作法。因此在这堂课中,我让一位学生美读文章中精彩的第七自然段,正当他全神贯注地读着读着,突然被冒出的一声“弦外之音”给打断了,师生的思想的火花由此而发生了碰撞教学片断师:对于这篇优美的散文,特别是第七自然段写得非常精彩,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谁来?学生:我来读。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于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

2、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被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所打断)生1:这个作者真笨!师:哦?(感到吃惊,犹豫了一下,心想这小子要么吃了豹子胆,竟敢怀疑一个大作家,要么就是在存心捣乱,要么是在胡说。不过我这一次没有责骂他而是打破常规,尊重他的意见,给他一次机会,不妨听听他的意见。)生2:老师,我也是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办法他都想不出。(于是教师顺水推舟)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作者解决这个难题吗?说来给大伙听听。生1:太简单了,我可以让他们一家子既不拆散又可以满足母亲和儿子的要求。(故作停顿片刻,吊人胃口)学生们:你快说呀!师:请说。生1:那就是,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

3、愿望。回来的时候也是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全班鼓掌)生3: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去的时候大家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大家再一起走大路。生1:那还不是一样的吗?生3:不,因为去的时候大家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欣赏小路的风景,所以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走累了,考虑到照顾年迈的母亲,因此再走大路,这样才比较安全。师:想得还真周到,我相信在家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儿子。生2:我完全同意他们两个的办法,因为它们既可以使一家人在一起散步,又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也不用走重复的路和看重复的风景,那不是很好吗?师:你们的想法真是好,从刚才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

4、人。其他同学还要什么想法吗?生4: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同学都想得到了,他一个大作家真的想不到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师:嗯,说得有道理,你们大家认为呢?(把绣球再一次抛给学生)生5:我不同意以上同学的看法,你们考虑的是大路与小路相通的情况,可事实上那两条路是不相通的。学生:哦?师:说得好,你何以见得两路是不相通的?生5:我是从作者对两条路的选择上,他表现得很难做出决定。为什么呢?因为选择走大路就满足不了儿子愿望,选择小路也就委屈了老母亲,作者左右为难因此大路与小路是不相通的。(学生们个个若有所思,似乎都理解作者选择走大路的原因。)生1:老师,这么说来我们前面所讲的不都是没有用了,不都是废话

5、了吗?师:不能这么说,辩论出真知嘛!课后反思:课后,我反复琢磨着这个教学片断。这个教学片断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师生进行了一场无谓的对话但从这个片断中更反映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它之所以得以展现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我在这堂课中收起了师德的尊严,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身分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勾通。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学生那可能是刚刚萌发的创新火花。学生的那一句:“这个作者真笨”引起了教师的重视,并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如果当时为了赶任务,而面对学生的“不逊之言”横加否定和指责。对于文中的作者“走大路还是小路”想不出一个两全的办法,学生也不理解而教师马上

6、给出现成的标准答案,同时由于学生也出于对老师所谓的“尊重”,因而他们想不出好办法也不敢去想。这样的话我们完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可贵的是学生把问题提出来了,这是一种不迷信文本,积极思考的表现。对于他们敢于、勇于质疑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教师都给予赏识,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及时地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说实在的,作为一名有若干年教龄的教师,已经形成了太多的思维定势,以至于难以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这些主观、僵化、权威的条条框框,不仅约束着教师自己,还约束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摒弃僵化的、唯上、唯师、唯本的观念。在课堂上多动脑想想,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重视学生那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的闪现,如果每一堂课都能这样做,你会惊奇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多么巨大。这时的课堂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问题和“弦外之音”而变得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