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串架桥长文短教.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9602415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串架桥长文短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组串架桥长文短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组串架桥长文短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组串架桥长文短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组串架桥长文短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串架桥长文短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串架桥长文短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串搭桥 长文短教小英雄雨来教学片断及反思孟强(特级教师) 小英雄雨来是一部影响教育激励了几代中国人的中篇小说,也是小学语文高段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北师大版将其选作六年级上册的精读课文。教学中,贯彻“用教材,教语文”的理念,从文体、文本、阅读、表达等多个维度,将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形成由词语、句子、片段乃至篇章组成的多个“组串”,连串成组、以组促学,突出重点、长文短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关注称呼组串,揣摩言语之微妙【片段回放】师:同学们,小说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学形式。还记得这些经典篇目吗?(依次出示相关插图。)生:“诺曼底号”遇难记凡卡穷人。师:主要人物是谁?生:哈尔威、凡卡、桑娜。师:非

2、常巧合,三篇小说都是外国作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咱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少年。(齐读课题。)显然,这也是一篇以主人公命名的小说。先来看这组词语(出示“雨来、十二岁的儿童雨来、十二岁的雨来、我们的小英雄雨来”。指名读。)师: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生:都带有“雨来”,后三个都是“怎样的雨来”。师:没错。这组词语都跟雨来有关,都是对雨来的称呼。有直呼其名的“雨来”,也有前面加上修饰语的“雨来”。课文中使用最多的是哪个称呼,一起说生:雨来。师:多么亲切直白的称呼呀!据统计,这个称呼在小说中出现了69次。其余的称呼各有1次(依次出示“十二岁的儿童雨来就是这个村的。”“十二岁的雨来拿出吃奶的力气

3、,才把缸搬回原来的地方。”“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却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学生齐读。)师:古人讲,惜墨如金。为什么不统一成“雨来”?又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把称呼拉长呢?让我们联系语境做一思考。(依次在上述三句话后面注明“开篇首段”“75页,第24段”“结尾末段”。)师:第一句话出自小说开篇第一自然段,为什么要使用“十二岁的儿童雨来”这个称呼呢?目的是什么?生:这是雨来第一次露面,要把年龄交代清楚,还要强调他的身份儿童,说明他还是个孩子。师:真会读书!首次亮相,要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印象。那么,既然文章开头已经交代年龄,为什么还要在“第二句话”中,再次强调“十二岁的雨来呢”?有什么作用吗?生:这里强调

4、年龄,是为了说明尽管雨来还是个孩子,但极其勇敢、懂事。师:说的好,你读懂了称呼背后的含义。强调年龄,与行为对比,更能表现人物品质。最后一句也是全文的最后一句。“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如此称呼的作用是什么?生:这叫“结尾点题,升华主旨”。师:说得好,懂得真多!这个称呼,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集中表达了对雨来的赞美和喜爱。师:看似寻常的称呼,耐人寻味的用法。今后,我们在读书、写作,乃至于日常会话的时候,都应当有所用心。【教学反思】 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小说这一文体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即从唤醒认知经验、激活阅读期待入手,顺势切入课题,引出主要人物,不失时机地出示“称呼组串”,首先从形式上感知相似

5、点,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语境,品味称呼在表情达意上的细微差别。人物称呼,是日常会话和书面表达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语汇。唯其用的多,故而常常熟视无睹。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称呼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而是更重要的 “怎么用”的程序性知识。其它学科可以视而不见,但语文学科不能不管不问。此段教学,借助“称呼组串”触及了教学“盲点”,使学生在揣摩称呼用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知了言语的微妙、细腻、敏感和谨严。二、运用标题组串,习得概括之方法【片段回放】师: 回到课文。这篇小说由几个章节组成?(六个。)交流一下课前拟定的小标题。生: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爸爸夜归、掩护李大叔、宁死不屈、雨来没有

6、死。师:好的。语言比较简练,概括比较准确。不过,学无止境。既然主人公是雨来,小标题能否都从雨来的角度进行概括的?如此说来,哪个需要调整?生:爸爸夜归。师:我们这样思考,爸爸归来,雨来知道了什么信息?生:雨来知道鬼子又扫荡了。师:能否简练一点?生:知敌情。师:真棒!标题恰当与否,以言简意赅,整齐统一为原则。继续开动脑筋,看看能否都统一成三个字?生(逐一改进):擅游泳、上夜校、知敌情、救同志、不屈服、巧脱险。师:借助小标题,我们把长达3694个字的小说,浓缩成了言简意赅的18个字。这种长文短读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整篇文章,也可以运用到具体内容的学习当中。请问,哪一章节具体描写了雨来与鬼子的斗争?生:

7、第五章节,不屈服。师:那么,阴险狡诈的鬼子究竟采取了哪些卑鄙的手段呢?我们同样可以使用小标题进行归纳,不过归纳的对象由雨来变成了鬼子。让我们借助学习卡片,结合相关的段落,从描写鬼子的语句中抓取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关键词,从中归纳小标题。(小组合作,班内交流,讨论确定鬼子软硬兼施的五种手段“训斥、哄骗、利诱、威胁、毒打”。)师:具体描写毒打的是哪个自然段?生:第37自然段。(出示:啊!这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个耳朵,向两边拉。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师:我们可以把这段动作描写分解开来,逐层梳理。(教师逐步标红相关语句,依次指名读,相机指导归纳小标题“扭耳朵、打巴掌、揪腮帮、

8、打胸脯”。)师:这组动作描写,把鬼子的暴行刻画的入木三分。读到这些语句,看到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想?有什么话要说?生:鬼子凶狠、残暴、没有人性。师:把胸中的怒火、仇恨、憎恶带进去,读出来。(生读,声情并茂。)师:读得好,读出了心中的愤怒。这段描写除了准确传神的动作之外,还及时运用了对比手法。男女生合作读这段话,男生读鬼子的动作,要读出痛恨!女生读雨来的反应,要读出痛惜!(生接读。读出了对比,读出了反差,读出了情感。)【教学反思】“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五六年级阅读教学的年段要求。概括小标题,是长文短读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小英雄雨来的常用方法。然而,日常教学

9、中,常常把概括小标题作为教学手段,而非教学目的或能力培养目标,搭桥过河、过河拆桥而已。此段教学,借助举一反三的“标题组串”,在“实践迁移”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首先,从小说篇章结构出发,借助各章节标题的调整改进,使学生习得方法,掌握言简意赅、整齐统一的概括技巧。然后,结合第五章节“不屈服”的学习,及时安排了两次概括小标题的实践机会,实现了能力的迁移和强化,完成了从“教过”到“学会”的对接。上述教学,较好地落实了吴忠豪教授所倡导的“要从追求教过到追求学会”的理念。真的,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不在于教师“教过”多少知识或方法,而在于学生究竟学会了多少知识或方法。三、聚焦反复组串,领悟布局之匠心【

10、片段回放】师:鬼子不择手段,软硬兼施,雨来是怎样回应的呢?我们来看。(教师逐条出示,与鬼子的训斥、哄骗、利诱、威胁、毒打相对应的语句,生默读。雨来说:“捡来的!”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雨来仍是咬着牙说:“没看见!”)师:雨来说的最多的是什么?生:没看见!师:前后出现了3次。我们把这三句话抽取出来,逐一比较。当鬼子摆出一副假慈悲的样子,企图哄骗雨来的时候,雨来将计就计,齐读第一句生: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师:关注细节,什么动作?(抹了

11、一下鼻子)什么语气?(嘟嘟囔囔)雨来为什么要这样做?由此可见,雨来是个怎样的孩子?生:聪明机智。师:鬼子软硬兼施,可是雨来诱惑面前不动心,威胁面前不变色。齐读第二句生: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师: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雨来?生:沉着冷静。师:鬼子恼羞成怒,原形毕露,雨来面对毒打,毫不畏惧,齐读第三句生:雨来仍是咬着牙说:“没看见!”师:这又说明了什么?生:坚强不屈。师:三句相同的“没看见”,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恰好从三个层面,印证了同一个主旨雨来的确是名符其实的小英雄!让我们带着由衷的敬意,再读这组句子,我读提示语,同学们读雨来的话。(师生合作读,读出了语气变化。)师:相同的词

12、语或句子,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这种手法叫做反复。反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能使意思表达更充分,情感抒发更强烈。在这一章节中,还有一处非常感人的细节描写。(出示:血珠掉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联系全文想一想,哪句话运用了反复的手法?齐读。生: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师:声音要洪亮,要读出气势,读出真挚的感情。再读。生: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师:读出了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前两处出现在什么地方?生:第二章,上夜校。(出示:女老师闪在一边,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

13、:“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师:同学们,上夜校会有很多学习场景,为什么要反复写这两句话?生:这个场景最能说明雨来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日后雨来能够成为英雄的思想基础。师:聪明,读懂了语言背后的情感。我们一起合作朗读,再现这个场景。女生读老师的话,男生读同学们的话。(师生合作,教师旁白,学生分角色朗读。)师:同学们注意这两个细节。第一处,大家为什么要轻轻地念,大声读出来岂不更能表达对祖国的一片深情?生:战争年代,鬼子活动猖獗,上夜校是秘密活动,不能声张。师:说的好。第二处是语句之间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生:声音的延续,更能抒发情感。(再读,入情入境。)师:热爱祖国,歌颂英雄,是这篇小

14、说的思想主旨和情感主线。三次反复,把前后两部分(“上夜校”“不屈服”)串联起来,互相照应,浑然一体。【教学反思】 在语文课程标准“语法修辞要点”中,把“反复”列为与比喻、拟人并列的八种常见修辞格之一,然而,现实情况是“比喻拟人”老生常谈,“反复”无人问津。就小英雄雨来而言,两处反复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能不闻不问。雨来的三次“没看见”,出现在同一章节中,形式上整齐统一,情感上层层递进,从聪明机智、沉着冷静、坚强不屈三个角度,三位一体地解读了“英雄”的内涵。教学中,先把三句话抽取组合起来,整体感知,再联系语境进行对比,深化理解,最后通过朗读体验,得到升华。随后,相

15、机交代“反复”的特点和作用,顺势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找到下一个“反复”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三句话出自不同章节,但彼此联系、相互照应。教学时,重点通过场景再现,使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最后点明“反复”在布局谋篇上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 “反复组串”的教学,并非生硬的概念传递和机械训练,而是有机嵌入阅读理解过程中,顺手拈来,跳转自然,好似一记漂亮的组合拳,看似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实则辗转腾挪,样样不落。四、赏读环境组串,品味传情之魅力【片段回放】师:我们知道,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对照一下,我们重点学习的第五章,应当是小说的什么部分?生:高潮。师:如此说来,第六章就应当是小说的生:结局。师:从内容上看,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雨来脱险,我们已然知晓。那么,换个角度,从写法上看,第六章有什么特色呢?除了写人叙事之外,还有什么描写?生:环境描写。师:这样的描写有两处。(出示,生默读: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河水里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的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