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9602164 上传时间:2024-03-08 格式:DOC 页数:94 大小:4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会计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基础会计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基础会计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基础会计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基础会计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会计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会计教案.doc(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会计教案模块一 总论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一)会计的产生的必要性:会计是适应人类生产实践和经营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因:会计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基于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做到所得在于所费,提高经济效益而产生的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比较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历史极其久远。会计的发展和完善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紧密相关。从“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在原始社会),到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出现了私人占有财产后,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而近代会计

2、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现代会计是适应了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并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引进会计领域和现代数学,现代管理学与会计的结合而形成的。(二)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的进程:A:我国:1原始社会末期,有“结绳记事”,“刻木记数”等原始计算记录的方法,这是会计的萌芽阶段。2西周时期:出现了“月计岁会”,也是所有学科的,有了“会计”的命名和较为严格的会计机构,设立了专管钱粮赋税的官员,并建立“日成”、“月要”、“岁会”等报告文书,初步具备了旬报、月报、年报等会计报表的作用。对账簿的设置,从单一流水账发展成为“草流”(也叫底账),“细流”、“总清”三账。一直使用到明清时期。3西汉时期:出现了名为“计簿”或“

3、簿书”的账册,用以登记会计事项。4宋代时期:对会计的结算方法,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的“盘点结算法”发展到“三柱结算法(入 支 = 余),再发展到“四柱清册”结算法。通过“旧管 + 新收 = 开除 + 实在”的平衡公式进行结账,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为我国遵行的收付记账法奠定了基础。是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成为系统反映王朝经济活动或私家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科学方法,成为中式会计方法的精髓。唐宋时期,生产力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记账、算账的古代会计结算法,即“四柱结算法”,亦称“四柱清册”。所谓“四柱”是指旧管(相当于“上期结存”)、新收(相当于“本期收入”)、开除(相当于“本期支

4、出”)、实在(相当于“本期结存”)四个部分。“四柱结算法”把一定时期内财物收支记录,通过“旧管十新收=开除十实在”(即上期结存十本期收人=本期支出十本期结存)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总结,既可检查日常记账的正确性,又可系统、全面和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这是我国古代会计的一个杰出成就,即使在现代会计中,仍然运用这一平衡关系。5明末清初: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账”,用以计算盈亏。把全部账目分为“进”(相当于各项收入)、“缴”(相当各项支出)、“存”(相当于各项资产)、“该”(相当于资本、各项负债)四大类,运用“进缴=存一该”的平衡公式计算盈亏,分别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在两表中计算求出的盈亏数应

5、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勾稽全部账目的正误。6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天地合账”,在这种方法下,账簿采用垂直书写,直行分为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下格记付,称为“地”,上下两格所登记的数额必须相等,即所谓“天地合”。后又产生了“四脚账”(天地合账)流记下,对每一笔账项既登“来账”,又登记“去账”,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龙门账”与“四脚账”都是我国固有的复式记账方法。“四柱结算法”、“龙门账”和“天地合账”充分显示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传统中式簿记的特点。7清朝后期:引进借贷复式记账法。820世纪三十年代,产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会计从实物计量到货币综合反映,经历了一个较长的

6、过渡时期。19世纪中叶以后,以借贷复式记账法为主要内容的“英式会计”、“美式会计”传入我国,我国会计学者也致力于“西式会计”的传播。这对改革中式簿记,推行近代会计,促进我国会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在财政部设置了主管全国会计事务的会计司。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引进了与此相适应的苏联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对旧中国会计制度与方法进行改造与革新。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先后制定了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强化了对会计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1993年对会计法进行第一次修订。 目前执行的是第二次修订并自2000年7月1

7、日施行会计法。 财政部于1992年11月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自1993年7月1日起执行;2000年12月和2001年11月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先后于2001年1月1日和2002年1月1日暂时在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制金融企业范围内执行,继而逐步扩大。B:国际上:1原始社会后期,“结绳记事”等为会计的萌芽阶段。会计在外国也有很长久的历史。据马克思的考察,在“原始的规模小的印度公社”里,已经有了“一个记账员,登记农业账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无论在中国和外国,会计的起源都很早。2奴隶社会的繁盛时期:产生了真正的会计行为。出现了单式簿记法。3封建社会:单

8、式簿记得到了充分发展。这由会计核算项目、账簿设置、记录方法、会计凭证、结算方法以及会计报告等具体方法组成。它的目的不是讲师而是为了进行控制,内部控制是所有古代簿记的重要特征。在世界各国,单式簿记是逐步发展的,先是设置流水账,再逐步进化为设置“三账”,相当于现在的日记账,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它为复式账簿组织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5世纪:复式簿记产生,于意大利北部佛罗伦斯,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所著的一本专著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出版,此是由两条件所促成:一是表达能力:书写艺术与数学的发展及统一货币单位的广泛使用等。二是机构的发展:如私人财产概念,信用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等等

9、。以上是古代会计。以下是近代会计:在12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复式簿记。15世纪末,即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o)所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在威尼斯出版,书中专设“簿记论”篇。簿记论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卢卡帕乔利被称为“现代会计之父“。5从上面专著出版到20世纪三十年代:以会计运用的技术方法看,主要集中在复式簿记法的演进和运用上。美国会计学家井尻雄士提出了三式记账方法,我国学者黄宏辉也提出了三维记账方法,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程序,但都没有在会计实务中得到广泛采用,现行实务中仍采用复式簿记法。近代会计阶段:6从1933年以后的历史时期:是现代会计的发展

10、阶段,产生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先后研究和制定了会计准则,把会计理论和方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并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国际会计准则。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产业革命,股份有限公司这种新的经济组织应运而生。社会上出现了以查账为职业的特许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簿记逐渐成长为会计,成本计算、会计报表分析和审计等新的内容也相继出台。 综上所述,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会计的发展。 会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环境对会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不仅决定着会计过去的发展状况、现在的发展水平,

11、也决定着会计未来的发展前景。会计也反过来影响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它将会计信息反馈给有关方面,为经济服务,推动社会的发展。 会计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管理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愈发展,会计愈重要”。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越来越依赖会计信息,促进了会计理论、方法和技术的进步;会计方法、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程,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是经营管理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身又是经营管理的组成部分,因此,任何社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管理越要加强,会计就越重要二、会计的概念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

12、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目前会计学界主要有“会计管理活动论”与“会计信息系统论”两大学派,对会计的内涵(会计本质)进行争辩)。对会计本质的主要观点有:1管理工具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浒,现已被大多数会计学者所否定。它强调会计是一种文字与数字相结合,为管理提供情况的应用技术,或者说会计是一种处理数据的技术方法。它降低了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职能和作用,阻碍了会计功能的发展。2会计艺术论:把会计的本质视为“描述性艺术”而得名,艺术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艺术家通过个人的技巧和经验表现出来的,对于会计而言,其“艺术”性就在于强调会计人员运用自己的会计学识,在解决特定问题时表现出

13、来的创造性技巧和能力。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19521953年)在1953年8月发表的第一号:“会计名词公报”中认为。西方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很少有人提及,目前西方会计学界也已不多见。3会计信息系统论:是把会计的本质理解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指在企业或其他组织范围内,旨在反映和控制各种企业和组织的经济活动,而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程序、方法和技术组成的,由会计人员加以管理,用以处理经济数据,提供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经济信息的有机整体。最早起源于美国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在1953年写的会计理论结构。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美国

14、会计学界和会计职业界开始倾向此观点,后广为流传。我国余绪缨教授在1980年“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学的科学属性。后葛家澍、唐予华于1983年提出此观点,裘宗舜也于1984年提出。4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杨纪琬、阎达五教授于1980年提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报告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提出。5会计控制系统论:杨时展、郭道扬教授等提出,侧重于对企业的决策和控制。(会计属性:一重性:技术性;二重性:技术性、阶段性;技术性、社会性;对会计阶级性批判。)第二节 会计的对象一、会计对象的一般概念:会计对象是指会计的客体,也就是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内容,即企业

15、、事业、行政单位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现象。二、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就是把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按照“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构成要素,划分为相应的若干类别,称之为“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其特征划分的类别,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三、会计对象要素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六项:(一)资产:1概念: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待价物的潜力。(或单独产生净现金流入,或与其他资产结合起来才产生净现金流入)。2特点: 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是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是企业在过去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中获得的。3分类:按有无实物形态分,分有形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广义:货币资金、应收账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专利权、商标权);按流动性分,分流动资产,长期(非流动)资产。按流动性分,具体分为以下几类:流动资产:是指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短期投资等。长期投资:是指除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包括特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阶段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