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粮食物流和加工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960183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粮食物流和加工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山西省粮食物流和加工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山西省粮食物流和加工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山西省粮食物流和加工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山西省粮食物流和加工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粮食物流和加工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粮食物流和加工十二五规划(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粮食物流和加工“十二五”规划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物流和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的支柱产业,是促进粮食流通、保障供应的重要环节,是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综改区先行先试政策平台,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延长粮食产业链,引导粮食物流有序、健康、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粮食物流和加工业对粮食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综合效益和转化增值,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消费需求,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制订本规划。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发展现状。1.粮食产销。山西属于品种结构不平衡的产销平衡区,玉米产大于

2、销,小麦、稻谷产量不足需。从2006-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连续六年稳定在4500万亩左右,玉米播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8年起已经达到2000万亩,小麦播种面积则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起基本维持在1000万亩。“十一五”期间,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其中:玉米产量逐年上升,2007-2010年连续四年达到650万吨以上,小麦产量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200-250万吨之间。正常年景全省粮食产量在1000万吨左右,其中小麦250万吨,玉米450万吨。年均消费粮食1100万吨,其中小麦消费量500万吨,缺口300万吨,玉米消费量300万吨,有200万吨需调出或出口,稻谷年消费量100万吨左右,基

3、本从省外调入。近年来,随着全省经济的发展和粮食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粮食加工转化用粮和外来人口口粮需求量逐年加大,粮食的消费量特别是玉米的消费量呈稳步上升趋势,正在由粮食产销平衡区向粮食缺口省转变。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预计2015年我省粮食消费量将达到1250万吨。2.粮食流量流向。根据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我省粮食的商品率在50%左右,商品量大体在500万吨。2006-2010年省外粮油流入量为1900万吨,其中小麦1305万吨,主要从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流入;稻谷430万吨,主要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省流入;食用油165万吨,主要从天津、山东省(市)流入。2006年-2010年省内玉米流出量为

4、1406万吨,主要流向为四川、广西、广东、河北、河南等省;杂粮40万吨,主要流向为河北、江苏等省。省内市、县间粮食流量大体每年在300-350万吨左右,运城、临汾主要为小麦流出区,大同、朔州、忻州、晋中、长治主要为玉米流出区;忻州、吕梁为杂粮流出区,太原、大同、阳泉、吕梁、忻州、朔州、长治为小麦、稻谷流入区。全省年平均粮食总流量为1080万吨左右。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省粮食流通量将稳步增长。3.粮食物流基础设施。(1)粮食仓储设施情况。截至2010年,全省有国有粮食库站617个,有效仓容710万吨,其中平房仓627万吨,占有效仓容的87.47%;浅圆仓3.7万吨,占有效仓容

5、的0.52%;立筒仓9.3万吨,占有效仓容的1.31%;地下仓76万吨,占有效仓容的10.7%;分规模仓容构成:2.5万吨以下仓容281万吨,占有效仓容的39.58%;2.5-5万吨仓容101.47万吨,占有效仓容的14.29%;5-10万吨仓容193.8万吨,占有效仓容的27.2%;10万吨以上仓容133.76万吨,占有效仓容的18.84%。(2)粮食流通设施情况。全省有铁路专用线的粮食企业38个,专用线总长44千米,其中有效长度19.38千米。有移动式设备1984台,运粮汽车130辆,火车皮22节。散粮接收能力8176吨/时,其中:火车4060吨/时,汽车4116吨/时;散粮发放能力666

6、2吨/时,其中:火车3179吨/时,汽车3603吨/时。4.粮食运输。近年来,我省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和货运量的增长为粮食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我省粮食运输方式主要为铁路、公路运输,据调查,铁路粮食运输与公路粮食运输所占比例基本相当,各占50%。省际间粮食运输铁路运输占70%,公路运输占30%。省内市、县间公路粮食运输最为普遍。但是,散粮运输比例很低,铁路运输基本没有,公路散运仅占10%。5.粮食加工。2010年,全省报送粮油加工业统计报表的粮油加工企业(以下简称入统企业)171个,2010年度工业总产值61.83亿元,产品销售收入60.37亿元,2010年末从业人员11974人。(1)

7、大米加工企业。全省入统大米加工企业2个,其中:国有企业1个,民营企业1个。日处理原粮在100-200吨的企业1个,日处理原粮在200-400吨的企业1个。年加工能力5.9万吨,占全国0.03%,年产量1.2万吨,占全国0.02%。(2)小麦粉加工企业。全省入统小麦粉加工企业136个,其中:国有企业38个,民营企业98个。日处理原粮在30吨以下的企业17个,日处理原粮在30-50吨的企业29个,日处理原粮在50-100吨的企业48个,日处理原粮在100-200吨的企业32个,日处理原粮在200-400吨的企业7个,日处理原粮在400-1000吨的企业3个。年加工能力214.7万吨,占全国1.76

8、%,年产量35.1万吨,占全国0.6%。(3)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全省入统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6个,其中:国有企业1个,民营企业5个。日处理原料在30吨以下的企业1个,日处理原料在50-100吨的企业2个,日处理原料在100-200吨的企业1个,日处理原料在1000吨以上的企业2个。年加工能力29万吨,占全国0.2%,年产量3.4万吨,占全国0.1%。(4)玉米加工企业。全省入统玉米加工企业8个,其中:国有企业1个,民营企业7个。日处理原粮在30吨以下的企业2个,日处理原粮在50-100吨的企业2个,日处理原粮在200-400吨的企业3个,日处理原粮在1000吨以上的企业1个。年加工能力73.6

9、万吨,占全国1.6%,年产量64万吨,占全国1.8%。(5)粮食食品加工企业。全省入统粮食食品加工企业1个,企业性质为民营,日处理原料100-200吨。年加工能力2.6万吨,占全国0.3%,年产量0.6万吨,占全国0.05%。 (6)杂粮及薯类加工企业。全省入统杂粮加工企业4个,企业性质均为民营,日处理原料在30吨以下的企业3个,日处理原料在50-100吨的企业1个。年加工能力0.7万吨,占全国0.1%,年产量0.3万吨,占全国0.2%。(7)饲料生产企业。全省入统饲料加工企业14个,其中:国有企业1个,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个,民营企业9个。日处理原料在30吨以下的企业1个,日处理原料在3

10、0-50吨的企业2个,日处理原料在50-100吨的企业3个,日处理原料在100-200吨的企业2个,日处理原料在200-400吨的企业1个,日处理原料在400-1000吨的企业4个,日处理原料在1000吨以上的企业1个。年加工能力72.7万吨,占全国0.9%,年产量25.8万吨,占全国0.4%。(二)存在的问题。1.缺乏宏观总体规划,物流和加工业发展带有盲目性。长期以来,我省的粮食物流和加工业一直没有规范的发展规划,在区域性、结构性、功能性、带动性等方面缺乏研究,政府指导,政策性支持不到位,各地各自为政,各企业盲目上项目,低效能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物流成本高、效率低、损耗大的问题仍很

11、突出。2.粮食物流和加工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一是体制不顺,流通不畅,部门、行业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沟通。粮食物流业的发展与铁路、交通部门联系密切,但由于我省铁路运力紧张,粮食、铁路分属于不同部门和行业,很难协调统一,运输效率低、成本高。二是全省粮食企业大多属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缺乏大型粮食产业化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构成粮食物流链条的各个环节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粮食物流链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对接。粮食物流发展的市场体系不健全。三是我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2家。多数中小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开工不足,经营也较分散,难以形成带动区域粮食生产和流通的龙头。3.粮食“四散化

12、”程度低,物流成本高,效率低。虽然全省粮食散存比例达到了91%,但散装、散卸、散运程度还很低。全省粮食运输以包装为主,从物流全过程看,原粮主要以人工拆包入库、灌包出库、人工装卸车为特征的“散存包运”作业模式为主,不仅粮食损耗高达5%-7%(散粮运输损耗不足1%),作业费用高,还增加了包装、灌包、检斤、装卸等环节费用。因此,大力发展粮食“四散化”运输成为提高粮食流通速度、减少流通损失、提高资金效率的主要途径。制约我省粮食散储、散运、散装、散卸(以下简称“四散化”)流通除了缺乏政策扶持外,还有体制、观念等因素。4.物流设施薄弱,配套性、兼容性较差。由于粮食流通环节多,费用高,效率低,现有的粮食流通

13、基础设施规模、布局、质量已无法与现代化粮食流通和要求相适应。一是仓库老化严重。全省1980年前建设的粮库有200万吨仓容,仓房结构比较简陋,坚固性较差,功能不配套,现代化程度低;二是科技化、现代化水平低。一批仓容规模在2.5万吨以上骨干粮库的机械通风、粮情检测、环流熏蒸、计算机信息系统、检化验等设备配置较少,大部分粮库通风和密闭性能差,粮食搬倒、装卸、清理、整晒、测温、熏蒸等仍靠体力劳动,且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费用高,已不适应购销市场化后粮食大流通的需要;三是机械设备拥有量明显不足。目前,粮食进出仓主要依靠肩挑肩扛的“包粮”作业;四是仓库规模与仓型结构不尽合理。全省现有库站617个,仓容在2.

14、5万吨以上的70个,2.5万吨以下的547个,全省粮食需求量大,流动性强,机械化作业能力较强的立筒仓、浅园仓较少,适合中转作业的立筒浅园仓的仓容不超过3%,其他大部分均为老式的平房仓,不能满足机械化作业的需要。5.粮食物流信息化程度低。主要设施设备缺乏,没有形成物流、商流、资金流等纵横基础网络和信息资源、应用软件、多层次、多功能的信息管理平台,渠道不通畅,信息处理水平低,反应不及时,缺少科学的超前分析预测,企业无法掌握最佳时机;交易方式传统落后,结算、配送、检验等功能不健全,以电子化交易为主的新型交易发展缓慢,透明度低,市场交易不活跃,供需产需难以有效对接,粮食流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造

15、成人力物力浪费,交易成本增加。6.技术创新能力和深加工水平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我省粮油加工企业大多数产品仍然以米、面、油等初加工产品为主,饲料、淀粉企业产品主要为畜牧养殖以及工业和民用淀粉,产品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条短,粮食加工转化总体仍处于低水平。7.缺乏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低。我省每年消费面粉70亿斤,大米20亿斤,但是由于省内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设备陈旧,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没有创出全国知名的品牌,影响了省内粮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据统计,我省市场上销售的面粉70%以上、大米95%以上是省外产品,严重影响了我省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在市场粮价不稳,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极不利于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确保我省粮食安全。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从粮食产业化整体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带动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产业集群,促进粮食产业链延伸和粮食资源转化增值,建立我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实现我省粮食流通现代化,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提高应对粮食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