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验证明刚下课的教室内.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959321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实验证明刚下课的教室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用实验证明刚下课的教室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用实验证明刚下课的教室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用实验证明刚下课的教室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用实验证明刚下课的教室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实验证明刚下课的教室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实验证明刚下课的教室内.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案例 1 用实验证明刚下课的教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要高于室外 一、问题情景 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要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教室内人多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逐渐升高吗?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呢? 二、提出假设 假设教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那么这种空气可能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燃烧的木条不如在教室外空气中燃烧剧烈。 三、实验探究 1设计实验探究的方案:用集气瓶搜集刚下课的教室内的空气一瓶和教室外的空气一瓶。(如何搜集教室内的空气?)分别向集满教室内和教室外空气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不能过多)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谁先变浑浊。记录现象、搜集证据。 2用火柴点燃木条

2、,观察木条在室外空气中燃烧的情况,然后将烧着的木条伸入集满教室内空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记录现象。 3用两支针筒分别在教室内和教室外吸入空气,然后再吸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谁先变浑浊。记录现象。 4用两支针筒分别装满澄清石灰水,在教室内和教室外分别推出石灰水,然后再吸入空气,观察附在针筒内壁的石灰水谁先变浑浊(或形成白膜)。记录现象。 四、结论 教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教室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五、反思与评价 1探究否取得成功,关键是如何搜集教室内的空气和控制澄清石灰水的用量。 2由于室内外二氧化碳的浓度差别不会很大,很难观察到现象的明显差别。 3用针筒能

3、很好地保证取样和控制药品的用量,实用性强,是较好的实验探究方案。 案例2你能将同体积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和10的稀硫酸区分开吗? 一、问题情景教师将同学分为3人一组,每组同学面前都放有两个相同的小烧杯,分别盛有同体积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8和10的两种硫酸溶液,请同学们讨论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来,并用简单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方法(实验用品可由教师提供),看哪组同学想出的方法又多又正确。 二、提出假设 学生们热烈地讨论,可能提出如下的假设: 1两者质量不同,质量小的是稀硫酸,反之是浓硫酸。 2两者密度不同,密度小的是稀硫酸,反之是浓硫酸。 3浓硫酸有脱水性,稀硫酸无脱水性。 4浓硫酸有吸水性,稀

4、硫酸无吸水性。 5同体积的两者相比,浓硫酸所含的溶质要多一些。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分别用天平称不同硫酸的质量,记录并作出判断。质量大的是浓H2S04吗? 2学生再用密度计测不同硫酸的密度,相互探讨、判断。密度大的是浓H2SO4吗? 3再指导学生轻微振荡、观察不同的硫酸,让学生判断油状、较粘稠的一瓶可能是浓H2S04。 4指导学生分别稀释两种酸,再用手摸杯壁,得出较热的一杯可能是浓H2S04的结论。 5再引导学生用火柴梗分别蘸取两种酸,观察发生的变化,分析判断能使火柴梗变黑的可能是浓H2S04的结论(或者用白纸条分别蘸取两种酸,得出纸条变黑的是浓H2S04的结论)。 四、形成探究方法 通过实验

5、探究和分析推理,学生就可以得出“可根据浓硫酸和稀硫酸不同的物理变化和化学性质来加以区分”的实验方法。 案例3 怎样把生活垃圾变美丽 一、提出探究目标 探讨生活垃圾的种类、处理方式和进行实践探究。 二、形成探究课题 生活垃圾的危害、分类回收及再利用的前景 三、制订研究方案 1确定探讨“生活垃圾”问题的调查内容、方式和途径。 2查阅相关资料并开展实践调查和研究性学习。 3展示生活垃圾的现状、提出再利用的各种建议。 四、实践活动 1调查研究家庭、社区中的生活垃圾现状。2采样、搜集并分类生活垃圾。 五、实施探究 1学生根据探究计划,分工合作,开展活动。如某些探究小组可增加对市民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知识的问

6、卷调查,或者采访有关人士的看法,或者组织到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活动。 2学生根据调查研究、垃圾分类回收的实践,整理资料,进行课堂探讨、交流。六、课堂探讨、交流 1教师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垃圾称量、分类并填好标签。 2根据搜集的有关垃圾产生与危害问题的资料进行实证性的计算、讨论我国处理垃圾的主要方法是什么?是否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让学生根据资料举例、发表看法。 3探讨运用化学技术进行垃圾处理、减少环境污染的途径及其利弊,如用垃圾做堆肥的价值、方法和不足,国内外处理生活垃圾的法律规定、垃圾处理回收方法等。 4让学生以自由辩论的方式来讨论垃圾是否应分类堆放? 七、探究实践 将搜集到的垃圾进行分类堆

7、放,如:塑料橡胶;金属类;剩饭菜类;玻璃瓶及罐;木质纸张;其他八、得出结论科学处理生活垃圾的价值。案例4 灼烧后的“石灰石”为什么易碎? 一、问题情景 教师演示实验:1取一小块片状石灰石,让学生用手捏一捏,发现硬,不易捏碎。2用坩埚钳夹住石灰石,在酒精喷灯上灼烧几分钟,冷却,再让学生捏一捏,发现易碎。上述现象,说明什么?请解释。 二、提出假设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假设:1石灰石受热膨胀,体积变大,造成易碎。2石灰石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易碎的物质三、实验探究1取一小块石灰石,用天平称其质量为m1,用盛水的量筒测其体积为V1。2将上述石灰石置于硬质试管中灼烧,并将产生的气体导入石灰水中,冷却试管。观

8、察现象。 3称量冷却后物质质量,记录为m2,。 4用盛水的量筒测上述物质的体积。观察。结果发现异常现象,记录。教师指导改为用无水乙醇测体积记为V2。 四、获得结论 学生查阅资料、讨论与交流后,达成如下共识: 1石灰石较硬,对热不稳定,分解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石灰石不_溶解于水,灼烧后的产物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4科学探究主题的教学方法分析案例5 用实验证明纸中含有碳、氢元素一、提出问题用实验证明纸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提出假设 纸可以燃烧,若纸中含有碳、氢元素,则燃烧的产物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三、实验探究 实验用品:一张卷成筒状的白纸、火柴,其他用品自选。 1实验方案

9、设计 学生可能设计出如下实验方案: 用火柴点燃白纸,在白纸燃烧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观察烧杯壁上有无水雾出现,记录现象。 把烧杯转过来,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或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或在火焰上方放一块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记录现象。 2搜集证据 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纸燃烧有水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纸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四、结论上述实验证明纸中含有碳、氢元素。 案例 6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一、 情景创设。请同学们用手按住鼻子,闭气默数30下。评析:情景创设得简单而有新意,很易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探究

10、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 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空气的重要性,生命离不开空气,人人都要“吐故纳新”。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你认为有哪些不同? 三、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作出猜想或假设后,在相邻同学间先互相交流、讨论。哪位同学把你们交流、讨论的结果向同学们谈谈? 学生1:人们常说“吸收新鲜空气,吐出二氧化碳”,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学生2:冬天人们呼出的气体像雾一样,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四、设计方案 同学们刚才的猜想和假设都有道理,但是否正确,就需要用实验来证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想一想,用什么实验才能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 在学生

11、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后,让相邻同学问互相交流、讨论和评价。 五、查阅资料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有关“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的内容,看一看课本上实验的安排与你所设计的方案有什么不同? 六、调整方案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课本的实验安排,改进一下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 评析:让学生设计一阅读一设计,符合九年级上学期学生的能力实际。当学生具备一定实验能力后,就应创造实验条件鼓励学生创意,做学生想做的实验。 七、进行实验 学生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八、反思与评价 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后,让相邻同学间先互相交流、讨论和评价。 九、表达与交流 哪位同学把你探究的结论向同学们谈谈? 同学1 同学2

12、: 再让其他同学给予补充和评价,在同学兴高采烈之中结束交流和评价。案例7 让我们感受精彩的微观世界一、 教学目标(略)二、 教学过程设计请大家自愿组合为4人5人一组,每一组选一名组长I(组织本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讨论活动)、一名中心发言人(记录本组讨论的要点,并在全班进行交流)、一名控时员(监控组内成员发言的时间和全组讨论的总时间)、一名噪音控制员监控本组成员讨论时的声音不要影响其他组的讨论)。 ( 一)老师实验1“纸上谈兵” (边说边做)请同学们观察,我这里有一张白纸,我先用水把它湿润。再把它放到这大烧杯口上。(过一段时间后,向学生展示)现在怎么样?(学生惊奇!) (该试验的做法是在一张滤纸上

13、用酚酞先画好一副“战斗场面”,课堂上先湿润后,再用氨气熏,显示出画面) 2“探雷”。该试验的做法是在点滴板的凹槽中先滴入少量浓盐酸(间隔一定距离),用蘸有浓氨水的玻棒在点滴板的上方慢慢移动,有的地方产生白烟有“地雷”。 (边说边做)我这里有一支探雷器(向学生展示一蘸有浓氨水的玻棒)(学生奇怪?)我要用它探测一下这块“地面”(点滴板)上是否有“地雷”。(慢慢移动玻棒,不时出现白烟)(学生惊奇!) (二)思考 像这种有趣的现象在我们周围比比皆是,它们有的色彩斑斓,有的美丽迷人,有的使人心旷神怡,有的却会催人泪下。你们仔细观察和体验过吗? (三)分组实验 现在,在你们的桌面上放了五个玻璃瓶(准备好白

14、酒、食醋、大蒜、香水、汽油),每个瓶内装有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请你们每组的同学闻一闻它们的气味,说出它们各是什么物质。 ( 四)学生交流 每一小组由中心发言人发言。(五)思考与交流 为什么你们能通过闻气味辨别出这些物质?(六)师生交流 (学生交流,老师搜集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导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看不见、摸不到的许许多多微粒构成的。(七)分组活动 请大家列举出能说明物质是由一些基本微粒构成的实例,请每个小组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举例最多。 (八)师生交流搜集每个小组做的记录,进行展示(使用实物展示台),由该组中心发言人回答其余组同学的质疑(同学们有许多新奇的想法,如:人体也是由微粒构成的)。 请同学们观看屏幕。 1这些实例都反映了物质的微粒性实例油库附近严禁烟火植物吸收肥料空气清新剂的使用农作物开花、受粉、结籽布料的染色 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2电子显微镜及其拍摄的苯分子、病毒蛋白质分子的照片 3扫描隧道显微镜及其拍摄的用硅原子组成的汉字中国 4一些微粒的质量数据,大小数据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