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法解决问题分段计费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9588844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8.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数乘法解决问题分段计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数乘法解决问题分段计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数乘法解决问题分段计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数乘法解决问题分段计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数乘法解决问题分段计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数乘法解决问题分段计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数乘法解决问题分段计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数乘法教学设计(第7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6页例9,练习四第69题。教学目标:1.经历分段计费问题的解决过程,自主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这类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摘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3.通过回顾与反思,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初步体会函数思想。教学重点: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教学准备:将例题与相关习题制成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提出问题1. 同学们,你们都乘坐过

2、出租车吧!你知道出租车是怎样收费的吗?(PPT课件演示。)2. 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是采用分段计费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3.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提炼具体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一)阅读与理解1. 呈现情境,明确问题。(1)出示例9的问题情境。(PPT课件演示,暂不出示收费标准。)(2)提问:这一情境中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知道什么信息?(出租车的收费标准。)(3)出示收费标准(PPT课件演示)。2

3、. 读懂图文,摘录信息。(教师逐步板书或PPT课件适时演示。)(1)收费标准:3 km以内: 7元;超过3 km: 每千米1.5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2)行驶里程:6.3 km。3. 集体交流,理解标准。(PPT课件突出显示。)(1)“3 km以内7元”是什么意思?(出租车从起步到行驶3 km里程,应付的车费都是7元。)(2)你为什么认为“3 km以内7元”包括3 km呢?(因为“超过”3 km,每千米就要按1.5元收费。)(3)超过3 km后就要按每千米1.5元的标准收费,并且不足1 km按1 km计算。这里“不足1 km按1 km计算”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举例说明吗?(4)问

4、题中行驶里程是6.3 km,根据收费标准,应按多少千米收费呢?(用“进一法”取整数,按7 km收费。)4. 教师归纳,概括要点。(PPT课件演示。)(1)问题中的收费标准是分两段计费的,3 km以内是一个收费标准,为一段;超过3 km又是一个收费标准,又为一段。(2)超过3 km部分,不足1 km要按1 km计算,也就是要用“进一法”取整千米数。【设计意图】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尤其是理解计费标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收费标准,教师采用条件摘录的方式收集信息,引导学生逐条逐句地解释含义,并结合具体数据(学生的举例的和题中的6.3 km)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收费标

5、准的两个要点进行明确的归纳和概括,既促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又有效地突破了分段计费问题的教学关键和难点。(二)分析与解答1.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答。(1)教师启发引导:我们已经理解了题意,也理解了这个问题中的收费标准是分两段计费的,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答?(2)学生尝试解答。预设一:71.547613(元);预设二:1.5710.5(元),71.532.5(元),10.52.513(元)。2. 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不同的解答方法。(PPT课件适时演示解答过程。)(1)预设一(分段计算):生:我是分两段计算的,前面3 km为一段,应付车费7元;后面4 k

6、m为一段,每千米1.5元,应付车费是1.546(元);再把两段应付的车费合起来就是13元。师(质疑):后面一段里程为什么是4 km,计算后面一段车费为什么用“1.54”?生:根据收费标准,6.3 km按7 km计算,前面一段是3 km,后面一段就是4 km,所以计算后面一段的车费就应该用“1.54”。(2)预设二(先假设再调整):生:我是用“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答的,先假设总里程7 km都按每千米1.5元计算,结果是10.5元;而这样前面3 km的费用少算了71.532.5(元);再来调整,用10.5元加上少算的2.5元,所以应付车费13元。【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多数学生容

7、易想到用第一种解答方法解答。但第二种解答方法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如:如果把前面一段3 km也按每千米1.5元收费,车费是少算了还是多算了?3. 引导学生积累解决分段计费实际问题的经验。(1)变换例题条件:如果行驶里程是8.4 km,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计算出车费吗?如果行驶里程是9.8 km呢?(PPT课件演示。)(2)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巡视。(3)集体交流订正。(教师板书或PPT课件呈现解答过程。)【设计意图】沿用例题情境,变换问题条件,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解决变换后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有

8、利于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规律,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的发展。(三)回顾与反思1. 回顾。(1)我们刚才解决的实际问题都具有什么特点?(2)这些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2. 反思用“分段计算”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过程与方法。(1)呈现例题及变式题的解答过程。(PPT课件呈现。)(2)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解答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揭示规律(PPT课件演示):应付车费71.5(总里程3)。(4)质疑:为什么总是用7元去加后段里程的车费?(引导学生说出:根据收费标准,前段里程3 km的车费7元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只需要计算出后段里程的车费,再和7元相

9、加,就求出了应付的车费。)3. 反思用“先假设再调整”方法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过程与方法。(1)呈现例题及变式题的解答过程。(PPT课件呈现。)(2)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解答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揭示规律(PPT课件演示):应付车费1.5总里程2.5。(4)质疑:为什么总是用假设车费再加上2.5元?(引导学生说出:如果把所有里程都假设为每千米1.5元,那么前段里程3 km的车费就只算了4.5元,少算了2.5元。所以,算出假设车费后,再加上2.5元才是应付的车费。)4. 教师归纳。(1)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了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规律,找到了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两种一般方法。(

10、PPT课件演示。)(2)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都应该像这样对解答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从中发现所蕴含的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5. 拓展(制作、应用出租车价格表)。(1)这节课,我们用两种方法解决了乘出租车付费的实际问题。其实,我们还可以用制作价格表的方法来解决乘出租车付费的问题。(2)你能完成下面的出租车价格表吗? (PPT课件出示价格表。)(3)学生完成出租车价格表。(教材第16页。)行驶的里程/km12345678910出租车费/元(4)思考: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行驶里程与出租车费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变化情况又是怎样的?(PPT课件呈现。)(5)应

11、用出租车价格表解决问题。(PPT课件呈现。)妈妈坐出租车行驶了7.2 km,应付车费多少钱?王叔叔乘坐出租车,下车后付了16元车费,他至少乘坐了多少千米?至多呢?【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分别反思用“分段计算”和“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两种一般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出租车价格表,并观察、思考表中行驶里程与出租车费之间的关系及变化情况,感受分段计费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思想。三、实践应用,内化提升(一)基本应用练习四第7题。(1)理解题意:你怎样理解“合影价格表”中的信息?问题“一共需付多少钱”是分哪两段计费?(2)学生独立

12、完成。(3)全班集体交流: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二)拓展应用1. 练习四第8题。(1)理解题意:这道题是实际生活中的一个什么问题?它的收费标准是怎样的?(2)学生独立完成。(3)全班集体交流:通话时间8分29秒应该按几分钟计算?你是怎样解答的? 2. 练习四第9题。(1)理解题意:这道题里有几种收费标准?解答这道题除了考虑分段计费外,还要区分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3)全班集体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第(1)问的?第(2)问呢?(4)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设计意图】直接选用教材提供的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分段计费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练习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分了“基本应用”和“

13、拓展应用”两个层次,在练习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理解问题中的计费标准,这既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又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解答时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1.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1. 课堂作业:练习四第6题。2. 家庭作业。(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有哪些收获?(2)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严歌苓说,人之间的关系不一定从陌生进展为熟识,从熟识走向陌生,同样是正常进展。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远没有想

14、像中的那么牢固,也许前一秒钟还牵手一起经历风雨,后一秒就说散就散,所以,你要懂得善待和珍惜。人与人相处,讲究个真心,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给予真情,我还你真意,人心是相互的。两个人在一起,总会有人主动,但主动久了,就会累,会伤心,心伤了就暖不回来了,凡事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多一份忍耐和谦就,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怨气和误解,也少了一些擦肩而过。做人不要太苛刻,太苛无友,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重在包容。 包容是一种大度,整天笑呵呵的人并不是他没有脾气和烦恼,而是心胸开阔,两个懂得相互包容的人,才能走得越久。人与人相处,要多一份真诚,俗语说,你真我便真。常算计别人的人,总以为自己有

15、多聪明,孰不知被欺骗过的人,就会选择不再相信,千万别拿人性来试人心,否则你会输得体无完肤。人与人相处不要太较真,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一句话而争辩的面红耳赤,你声音大,我比你嗓门还大,古人说,有理不在声高,很多时候,让人臣服的不是靠嘴,而是靠真诚,无论是朋友亲人爱人都不要太较真了,好好说话,也是一种修养。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你对我好,我又岂能不知,你谦让与我,我又怎能再得寸进尺,你欣赏我,我就有可能越变越好,你尊重我,我也会用尊重来回报你,你付出爱,必会得到更多的爱。与人相处,要多一份和善,切忌恶语相向,互相伤害就有可能永远失去彼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天平,每个人心中都藏一份柔软,表面再强势的人,内心也是渴求温暖的。做人要学会谦虚,虚怀若谷。人人都喜欢和谦虚的人交往,司马懿说:“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这就是胸怀。有格局的人,心中藏有一片海,必能前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