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958559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 大自然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物候知识。 能力目标 1学会默读,快速找到中心句并准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条理性。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习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进而通过开展竞赛、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沉浸在获取知识的

2、成就感中,同时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最后自然而然地突破文章的重点。 难点 概括、分析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突破方法:通过组织“我是专家”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对文字作细致揣摩。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班级演讲、同学问质疑的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的辨析,并引申到生活实际当中。这其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鼓励并正确地导航。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语文活动式教学法:针对八年级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增强,大胆对教学难点进行突破,设计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3作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辨析,使学生自

3、然地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并生成自己的语言资料库。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启发兴趣 设计(一) 教师展示一组四季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感,然后对比科学家对物候的研究,引发学生对物候现象的探究兴趣。 设计(二) 师生问答导入课题: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你们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设计(三J 教师讲解导入课题:我们古代的诗人

4、,观察事物是十分细致的。同是春天,描写也很不相同。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草色似有若无,正是初春季节所特有的田园风光。诗人捕捉住这一处于萌芽状态的景物特征,与暮春时节满城浓烟翠柳的明丽景象相比较,歌颂了新生的有生命力的美好事物。 杜甫漫兴所描写的春天就不一样了:“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散落在小路上的杨花,像铺开的片片白毡,点缀在溪上的初生荷叶,像青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从笋根旁冒出地面的嫩笋不易被人看见,刚孵出的小水鸭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睡眠。这看似漫步中信手拈来的景

5、物,却生动地勾画出了一幅暮春的景象。 而宋代诗人王淇的春暮游小园写的已是春的尾声、夏的前奏了:“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诗人把花比喻成春天的足迹,她一路走过去,早春的梅花,新春的海棠,晚春的荼蘼,等到草莓结果、酸枣树探出丝丝叶片时,春天就已经走过去了。这些足迹美化了大地,也美化了人的心灵,在诗人的心中勾起了诗情画意。我们可知道,在艺术家们忘情地欣赏、倾情地讴歌时,科学家们却在冷静地细心观察、记录,他们在这些花草树木上读到的,却是大自然留下的宝贵信息大自然的语言。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扫清障碍。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标出你认为难以

6、认读的字词,并且思考什么是“大自然的 语言”,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目。 学生默读,并做好标记。 交流反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1)字词积累 看谁先读出下列多音字。 连翘(qi60)翘起(qiSo) 衰草连天(shu石j)鬓毛衰(CuT) 落叶(Iu6)丢三落四(Ia)落枕(160) 观测(gu石n)玄妙观(gu6n) 差异(cha)差遣(ch6i)差错(cha)参差(cT)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次第:一个接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周而复始:轮流一遍,重新开始,指循环往复,不断进行。复,又,再。 (2)解题 自然现象就是“大自然

7、的语言”。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语 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独有的。但是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 发现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大自然中的现象,是与农事安排密切相关的。好像这是大自然 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在告诉人们,要根据这些现象来安排农事。如杏花开了,要赶快耕地;布 谷鸟叫了,该割麦插禾。所以作者就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文章的标题。这样,既贴切、自 然、有趣,又富于形象生动性和吸引力。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题目就 显得呆板,乏味。 2速读课文,把握语脉。 (1)教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从中勾画出你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并整理概括出来

8、。 比比看谁的效率最高。 学生读课文,勾画概括内容,然后交流。 学生开始的收获可能较琐碎,教师应肯定学生的点滴发现,尤其要表扬学生联系生活得 出的收获。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把相近的内容合并,提炼语段的中心句,围绕主旨筛选概括有 价值的信息。 明确:一、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孛?(第1、2、3段)二、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4、5段)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10段)四、研究物候学有什z-,意 义?(第11、12段) (2)教师提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明确: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 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

9、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 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在文章的 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三、难点突破。探究展示 1语文活动设计:我是专家。 教师:讲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点因素是本文的重点,而它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同学 们理解上是有难度的。请以四人小组形成专家团,选择其中一点因素合作探究,准备上台演讲,并回答同学们的质疑。 教师提供地图、地球仪、山脉模型等道具,鼓励学生脱稿,大胆自信地演讲并解决问题。 2学生阅读,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3学生自主演讲、质疑、解惑。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以及联系身边的物候

10、现象。 学生的质疑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说明方法提问: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7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l0天。”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第8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l。,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第9段中“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

11、叫逆温层”,使用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介绍了逆温层这种特殊情况。“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使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具体说明逆温层对物候的影响。第l0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课文进行举例说明时,有举一例的,有举数例的。文章在说明纬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为什么要举两例? 明确:自然界的现象是复杂的,大的

12、规律中有时还包合有小的规律,这就需要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以使问题说得更准确。在说明纬度差异对物候影响时,第一例用来说明物候现象中纬度的南北差异。第二例用来说明这种差异中还有季节差别的影响。 (2)围绕说明语言提问:第l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3)围绕说明顺序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

13、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4教师小结:说明文以给人介绍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精读细品。探究美点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多媒体显示: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

14、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天 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仓促。 (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 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3)原文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 开始生长的状况;如“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 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