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及答案.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581050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三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三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三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三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及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l、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粗犷(un ) 责无旁贷B挑衅(xn) 纷至踏来C静谧(m) 中流砥柱 D倏(sh)忽 明眸善睐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酒后驾车导致不可思议的交通事故不断发生,所以新刑法把“醉驾”定为犯罪。B麦田发表的人造韩寒一文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C最美司机吴斌在肝脏破裂的情况下,仍挣扎着靠边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疏导乘客安全离开,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D有一段美好的回忆,有一段蓦然回首时的甜蜜眷恋,人生才不算太遗憾。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

2、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A楚人怜之 怜:可怜 B诚以吾众 诚:果真C为天下唱 唱:同“倡”,倡导 D宜多应者 宜:应当4、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处是(3分)( )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一颗芝麻粒,但人们只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人为攀登而惊喜, 。A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B山,缄默不语冥然不觉它用自己的筋骨来证明自己的伟大。 C山,也欣喜万分它因为人的攀登做出贡献而自豪。

3、D山,却毫不在乎它相信人永远不会臣服自己。5、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目前对社会精神文化素质起引领作用的显然是媒体。媒体是一种权力,而任何权力都可能演变成暴力。在权威专制的情况下是如此,在言论自由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只不过方向不同罢了。A媒体有法制约束,才能保证方向的正确。B目前,各种媒体对我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正面的积极的作用。C媒体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权力。D群体的“暴力“在于,它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二、阅读与赏析(共49分)(一)(l2分)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

4、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攘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

5、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年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候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6、下列句中的“以”与“文侯以吴起善用兵” 中的“以”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B是以哭之 C吴广以为然 D以土砾凸者为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吴起好用兵,善用兵,攻齐、攻秦,皆取得过辉煌战功

6、。 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人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 C有人认为吴起学兵法事鲁君,善打胜仗,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D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事鲁君 事: (2)鲁人或恶吴起曰 或: (3)啮臂而盟曰 盟: (4)谢吴起 谢: 9、翻译下列句子(4分)(1)鲁卒以为将。(2分) 译:(2)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2分) 译:(二)(4分)野步宋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10、阅读

7、上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1)诗歌反映的是什么季节?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 答: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清?(2分) 答:(三)(4分) 提起台风,人们总是谈虎色变、望而生畏,没有人会对这个“海上暴徒”心存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是,台风有过亦有功。 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其能量相当于400颗2000吨级氢弹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因此气候也最为炎热。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

8、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热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气候越来越炎热,地表干旱更加严重。寒带地区正好相反,如果没有台风调节将会更冷。11、第自然段加点的“海上暴徒”有何表达效果?(2分) 答:12、第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四)(4分)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钱理群 读文学经典惟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

9、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要读经典,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经典”。 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喝“酸酒”、吃“烂肉”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要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提倡“读名作,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惟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

10、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阅读经典,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经典阅读的另一个方法,应是对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它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

11、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也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经典的阅读,说到底,是对“人”的发现与开掘。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经典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像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选自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有删改)13、阅读经典需要哪些方法?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2分)14、第段画线句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五)(15分)走近芦苇 清寒的早春,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

12、,丝丝地割人。 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砍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 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 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越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中越冬的小动物。 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

13、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但芦苇毕竟真的变得苍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是另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