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市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奖课详案.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9577499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里山纪行》市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奖课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阿里山纪行》市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奖课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阿里山纪行》市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奖课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阿里山纪行》市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奖课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阿里山纪行》市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奖课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里山纪行》市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奖课详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阿里山纪行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欣赏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首动听的高山青,让我们感受到了阿里山姑娘的美丽,一组醉人的图片,让我们领略到了阿里山景物的秀丽。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养育了美丽姑娘的阿里山究竟是怎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神游一

2、番?这节课,我们就随同中国当代作家吴功正,一起去欣赏阿里山的山山水水,一起去领略阿里山神奇秀美的风光。二、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捕捉有关作者行踪的语句,用笔划出来。 3.阿里山给人的整体印象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 过渡: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在读的过程中,捕捉有关作者行踪的语句,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笔划出关键词句;并思考阿里山留给人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1.同学们很快地浏览了文章,这些词你会读了吗?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应该能够捕捉到作者行踪的语句,下面我们来理一理作者的行踪,完善下面这段导游词。 大家顺利地把行踪

3、理出来了,像作者这样边走边看,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的这种写法叫做(学生回答:移步换景)写游记或者参观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运用这种写法时,要注意两点:要把立足点的变换交代清楚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不能写成流水帐。) 3.随着作者的行踪,我们也一起领略了阿里山的风光,你能用文中的原句来告诉老师,阿里山的风光给人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吗?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三、合作探究,美景推荐讨论好的请坐好,下面请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来向同学们推荐阿里山的美景。 过渡:风景如画的阿里山令我们也不禁心驰神往,伴着作者的行踪,我们眼前浮现出阿里山的不少富有鲜明特征的景点,下面请同学们欣赏美景,然后结合课文的

4、相关段落,运用“我向大家推荐的是 ,理由是 ”的句式向同学们推荐最钟情的美景,先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在说理由的时候,要抓住风景的特征,可以从表现手法等角度说。1.森林小火车:醒目、古式 车头和车厢均着红色,分外醒目;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引发我们的思古幽情。追问:作者在写森林小火车时,通过什么感觉角度来写的呢?如:“红色-醒目”“咣当咣当” 角度:视觉、听觉2. 姊妹潭:清澈透亮追问:姊妹潭有一段凄美的传说,在此引用这个传说有何作用?传说的作用:1.交代了潭名的由来; 2.增添了神秘感; 3.激起读者的兴趣。3. 原始森林:静谧、净洁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

5、的世界。 追问1.:作者是如何突出原始森林的静谧、宁静的? 提示:既然很寂静,为何又说“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 侧面烘托、以动衬静 追问2:你所学过的诗歌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追问3:作者对这样的宁静的坏境是怎样的情感? 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浓浓的爱意。 追问4:这种手法叫做 融情于景4.你觉得神木神在何处呢?除了外形高大、历史悠久外,你觉得神木还神在何处呢?生:还神在虽遭巨创,却仍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距山间,无可匹敌。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品质?生:坚强不屈,不屈不挠,昂扬向上

6、。师:作者对他的感情?生:敬仰之情。师:请大家带着这种敬仰之情再来读这段。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分两段来写神木呢?(其他景点都是一段文字) 分两段写“神木”的作用: 1.从外在和内在两个角度写,有递进关系; 2.第9小节单独成段,强调突出神木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由神木所遭受的创伤联想到台湾所遭受的风风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数中巨子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几千年文化积淀,孕育出不折不挠、威武向上的精神品格。神木昂扬向上、生机勃勃、不折不挠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然历经磨难,却不折不挠,昂然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之所在,是中华

7、民族的精髓之所在。说到这儿,我们心中油然生出一股豪气,一种民族自豪感。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民族自豪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读出来。请大家再来读,读出神木的参天雄姿,读出神木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品质,读出这种民族自豪感。它不愧是树中巨子,不愧为万树之神,不愧为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四、合作探究,揣摩语言 过渡: 作者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阿里山的风光美,而且他也向我们展示了语言美,本文的语言美,美在运用修辞,美在节奏声韵,美在用词精准,还美在字里行间透露的感情,下面请我们的同学任选你感兴趣的段落,从以上这四个角度来赏析,注意体会语言美,美美的读一下。赏析角度:语言美,美在运用修辞; 语言美,美在节奏

8、声韵;语言美,美在用词精准;语言美,美在感情浓厚。1.姊妹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潭的清澈透亮。2.我们品的是“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一段。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3.青苔:运用叠词突出了青苔的特征,增强了节奏感。“染”:给人一种动态感,仿佛青苔有了灵性,触入了对青苔、对森林的喜爱之情。“绿地毯”的比喻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青苔的厚密的特

9、征。“贴”“依附”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青苔的厚密。4.我们品的是“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一段,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姿态各异,颇有古典风味。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那么,我想我们同学应该知道怎样让我们的文章更具美感

10、了吧。通过品读,我们虽然没有去阿里山,但透过充满着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分明感受到了阿里山的无穷魅力,更勾起了我们对阿里山的向往。五、巩固小结,问题探究1.一路陶醉在阿里山的怀抱中,沉醉于作者的字里行间,不知不觉,我们神游阿里山也到了尾声。作者下山的路上,又听到高山青这首歌。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末提起这首歌呢?高山青这首歌是一条内在线索,不仅串起了全文,使之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而且让两岸学者的心融会在了一起,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2.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

11、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六、拓展延伸,学以致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瑰丽的阿里山风光令我们陶醉。其实,我们的祖国、家乡又何尝不是江山多娇、风景如画呢?模仿课文的写法,选取家乡或者学校的某一处美景运用恰当的比喻,试着写几句话。(如果能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那就更好了)七、总结:阿里山如一首含蓄的诗,一杯醇香的酒。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仰望高山,我们能积蓄和锤炼自己的感情,望水而思,我们能洗濯自己的理智,品读阿里山纪行,我们的心弦被阿里山的美,被作者语言的美,被作者情感的美轻轻地拨动。最后,让我们大声的赞叹: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让我们共同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