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汉字中的韵味.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9570754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悟汉字中的韵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感悟汉字中的韵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感悟汉字中的韵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感悟汉字中的韵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感悟汉字中的韵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悟汉字中的韵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悟汉字中的韵味.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悟汉字中的韵味文陈喆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依靠汉字记载下来的,是因为汉字具有超空间、超时间的表现功能。汉字由于其形、音、义的合一,能携带非常大的信息量,因此汉字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它本身又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正统汉字的内涵所反映的是古人“天人合一”理念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遵守。所以,去理解每个汉字,就会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景观,领悟到每个汉字所蕴含的奥秘。 例如“人”和“山”在一起,就是“仙”,意思是传说中的神仙,他们常常住在深山里。“人”和“言”在一起,就是“信”,“言”的意思是“说话”,“信”就表示人们说话要诚实,即“言必信”。每个汉字的产生,都有其丰富的文化

2、内涵,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多姿多彩的投影,反映出古人的价值取向等许多情况。以下举几个例子。“听(听)” 听从耳,从王,从十,从四,从一,从心。字形较复杂,由六个单字或笔画组成。听是人的一种重要本能,正常人都有听觉,而且听觉之发育早于视觉与触觉。其义有:用耳朵接受声音,聆听,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顺从,接受,听信,如“无稽之言勿听”(书大禹谟)、“开张圣听”(诸葛亮出师表)。 听的构成特点。先看其左半边,耳朵是听觉器官,接着出现的是王。王者,贯穿天地人者也。耳下之王意味着:耳朵可以听到天籁之声、地籁之声、人籁之声(三籁合为王);另一方面,耳朵为人的感觉之王,在各种感官中

3、首先起重要作用。再看其右半边,十四极言数目之多,分而言之,“十”表示玉之十种美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四”表示四教文、行、忠、信。下边一横为天,最下边是一个心字。右半边昭示的意思是:用心体会天所昭示的十种品德、认真实行四种教化,以成为君子。古代,王、玉相通,所以才有上述的解释。 “听”的右半边恰巧也是“德”的右半边,这样就点破了听的本质:王道的传播要借助于耳朵,内圣外王的修养也要借助于耳朵。这就与问字挂上了钩,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当然光问不成,关键是要认真听。耳力好谓之聪,眼力佳谓之明,正所谓聪明者。每一个人都长着两只耳朵,道德与智力差别却在云泥之间。究其原因,耳未尽其

4、用,难脱其咎也。听中埋藏着大学问,听什么,信什么,看人选择什么,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偏听偏信者听得越多越糊涂,还不如不听。耳不闻乱声、奸声、坏声,做到心不乱,不受谣言蛊惑,干净的耳朵才能够听到德音、善音、天籁之音、圣人之音。“诚” 诚从言,从成,意谓对待人要诚实讲信用。其义有:真实无妄曰诚,如“诚者自成也”(礼记中庸);赤心日诚,如“今臣尽忠竭诚”(狱中上梁王书);信,诚信,如“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礼记中庸);真诚的,如“开诚心,布公道”(蜀志诸葛亮传);真,确实,如“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 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之一

5、,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又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赖于“诚”。孟子也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又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认为反省自己以达到诚的境界,是非常大的快乐。荀子也把“诚”看作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大学引申中庸关于“诚”的学说,以“诚意”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北宋周敦颐以诚为人的本性,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通书)。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四书集注)。 “诚于中,必能形于外”,真诚在内

6、心就是纯净无染,表现于外就是真实不虚、率真自然;如此则自然心怀坦荡正直无私。因此,真诚的心行就象阳光雨露般,能温暖人心,净化心灵,其力量无远弗届。任何矛盾与冲突,都能在真诚的言行中化解;任何怨恨不满,都能在真诚的关怀中消融;任何困顿消沉,都能在真诚的互勉中消逝;任何猜忌误会,都能在真诚的交流中圆解。故诚能行之永久,是处事立身的根本。至诚能感通一切,使人能广结善缘,使人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勤” 勤从力,堇声,本义作“劳”解(说文解字),乃耐辛苦以奋全力任事之意,故从力。又以堇为黏土,其质耐旱耐寒,利于播种百谷,勤取能耐之意,故从堇声。其义有:劳动不怠曰勤,如“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苦曰

7、勤,如“或问民所勤”(法言先知);助曰勤,如“秦人勤我矣”(国语晋);劳曰勤,如“无勤民于远”(国语周);尽力多做,不断地做,如“文王既勤止”(诗经);勤恳,尽心尽力任事,如“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勤,需要出力,只有多出力,能尽力,才构成了勤。因此无论学习、工作、生活,都要勤于付出,才能事有所成,否则可能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谚语云:“一勤天下无难事”,勤还需要坚毅的耐性。能够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克服困难,才能风雨过后见彩虹,才能不断的上进。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纵观历史,孔子探求学问孜孜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书圣王羲之,勤于学书,在溪中洗笔,溪水尽黑,才

8、使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明朝的李时珍,勤奋三十年,几乎读遍所有医书,摘录笔记书稿几大箱,更是不辞劳苦,跋山涉水于大自然中,实际考察,才编写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勤”字所诠释的是“天行健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来自内心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量,无坚不摧,如绳勤于锯则木断,水勤于滴则石穿。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只有勤才能有所成就,这也是“天道酬勤”的道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们常感叹时光流逝是如此的迅捷。时过境迁,如果因为自己没有尽到心力,失于耐性,未能勤字当先,以致留下诸多遗憾,这就应了古人的箴言:“不勤于始,将悔于终。”所以邵雍劝勉世人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

9、,一生之计在于勤。”老子告诫人们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春” 春从草,从日,屯声。说文解字中对春字的定义为:“春,推也。”意思是阳气开始生发了,于是推动万物萌发。屯有万物盈而始生之意,万物至春而萌生,故春从屯声。其义有:四时之一,自立春至立夏间之时日为春,如“春省耕而补不足”(孟子?梁惠王);春秋,春季与秋季,如“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学记);生,春时生,如“江南杨柳春,日暖地无尘”(张籍江南春诗);春时的,如“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王勃早春野望诗)。 春下面的这个“日”,代表阳气。那么,这个“日”的位置会使人感到奇怪,太阳都是高高悬挂在草之上的,怎么在这里太阳跑到草的

10、底下去了呢?人们都知道天为阳,地为阴,虽然底下的地为阴,但阴中也是有阳气存在的,当春天阳气起来的时候,地下的阳气就要靠天的阳气把它一点点地往外带动,也就是唤醒的意思。所以太阳跑到底下的意思在于唤醒地下的阳气,草木就开始在春天这个季节里生长发芽。因此“唤醒”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希望唤醒生命能够逐渐地苏醒过来,慢慢地生发,并一点点地活跃起来。春,是生命的开始。 春天有涵容万物的雅量。春天在历经岁月的苦寒之后,无私地孕育生命,对万物的养育可谓无微不至、极尽呵护,给予无限恩惠。渴了就润泽它雨露,冷了就温暖它灿烂的阳光,饿了就用大地源源不断的养分滋养它、哺育它。春天是每棵草、每粒种子都能萌发舒展的季节。

11、当春天到来的时候,百卉芬芳、大地复苏、生机勃勃,春是万物生命与活力的源泉。 春蕴含着无限生机,春就是繁荣昌盛之意。春字的意义来自古人对天地自然的观察认识,其意义的引发都以“春生万物”为中心而展开,儒家的仁与道家的慈都来自春生之义,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主脉是秉承春的精神的。古语云:“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天人合一的文化。这些都与春主生的意义密不可分。春与仁的联系也是如此。春主生,仁也无非生。传统文化都是以生为本旨的,认为生(创造生命)就是仁,是善,天地圣人都要顺天地顺阳之道而施仁,仁者爱人,博爱万物,所到之处无不普施恩惠,“明道救时”,“止于至善”

12、。诗经?旱麓中描写万物生机勃勃的样子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使人感到万象更新、生生不息的力量,因此无论文学艺术或其他艺术,都强调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歌颂天地一体和谐之美和上天好生之德。“仁” 仁从人,从二,仁是二人合而为一,乃亲如一体也。按“二”者有两者相容的仁厚之象,即厚以待人,故能亲,二人能相容相合,故有视人如己之意。又“二”象上为天下为地,盖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仁者亲,人者仁。其义有:至大至善之道德曰仁,如“仁者无敌”(孟子);同情爱护曰仁,如“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礼记?中庸);有德者之称,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完美的道德,如 “亲而不可不广者,

13、仁也”(庄子?在宥)。 “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仁是道的一种,其核心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倡导仁义礼智信。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自孔子以来的历代思想家、教育家解释“仁”字,都强调“仁者爱人”、“天下归仁”,如北宋的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提出以天地为父母,要“体天地而仁民爱物”。 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出发,

14、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仁爱精神,要求人们替他人着想,帮助他人,珍爱生命,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提出仁者能浑然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内具圣人之德,外行王者之道。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与“地势坤”均为天地之道,天地之道的根本精神在于“无私”。君子为人之典范,应效法、顺应天地之道,自强不息地尽自己的责任,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包容万物,使万物都能够欣欣向荣。道家讲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佛家讲的“佛法无边,普度众生”等也都是仁爱精神的体现。 中国的汉字,古老而精深,历久而弥新,是一座见证中华古文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丰碑。汉字乃文之载体,文者,道之显也,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汉字有神圣的历史使命,是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留与后人参悟大道的指引,唤醒生命本性,了悟人生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