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的安全态势.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956304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周边的安全态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周边的安全态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周边的安全态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周边的安全态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周边的安全态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周边的安全态势.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周边的安全态势学院:交通学院 班级:交运1002班 姓名:李阳 学号:0121002910403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 地缘方向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 稳、南和、东紧、西动”。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 动、陆缓海紧”。即陆地环境明显趋于和缓,而海洋环境则趋于紧张和严峻。进入21世纪后,我国周边 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特别是“钓鱼岛事件”、“南海争端”和“天安号事件”

2、。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 兴。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周边外交要以“大周边战略”为方针,远近结合、稳步拓展。关键词:周边环境 紧张严峻 中国外交 大周边战略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安全态势一、 中国与日本的安全态势 中日关系因钓鱼岛撞船事件受到了极大冲击。2010年9月7日,中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受到日方巡逻船冲撞,渔船及船员被日方非法扣留。虽然最后日方放船放人,但该事件直接导致了中日关系的急剧恶化。中日政治上和双方民间的不信任感进一步加剧,随后美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针对中国的联合军事演习,美日安全同盟进一步强化。这一切不仅对中日关系,更对东亚安全格局造成直接的冲击。南海问题

3、进一步复杂化。二、 中国与韩朝两国的安全态势 中国周边局势恶化,朝鲜半岛最甚。朝鲜半岛安全形势恶化的标志性事件是“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交火事件”。2010年3月,“天安号事件”发生后,韩国认为中国有意偏袒朝鲜,中韩关系在政治层面和民间层面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随后举行的美韩联合军演以及美国派遣航空母舰进入黄海海域演习的举动也让中美关系受到影响。接着发生在11月的“延坪岛交火事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和冲击更为直接和明显。 此次事件使得中,朝、韩三方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事件发生后,中韩关系受到进一步的冲击,韩国政府和民间对中国的表态和处理方式颇有微词,尤其是韩国民间舆论对华态度进一步恶化。美

4、韩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美国航母顺利地进入黄海海域,这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三、 中国与俄罗斯的安全态势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 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举行300多项活 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 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我国北部地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邻国。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和安全 隐患。同时,我国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动摇。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

5、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 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俄在对外政策上,其作为欧亚大 国的地缘政治决定其外交政策的平衡性,实施欧亚并举的双头鹰外交。西部,把外交重点放在独联体地区,对欧盟签署“通往未来路线 图协议”。对美,虽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分歧,但短期之内不会发生直接的冲突与对抗。在东方,则加强与我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 的全方位关系,同时积极参与朝鲜核问题。两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也表明两国的军事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两国政治走向合作的体现,为地区的

6、安全和稳定奠定 了基础。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 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四、 中国与印度的安全态势 在周边国家中,印度是惟一没有同我国最后划定陆地边界的国家。印度的一些政要不断鼓吹“中国威胁论”,并以此为借口,大肆扩军备战,发展核武器和远程打击力量,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近年来,中印关系虽然总体上是平稳的,但是边界问题的解决难度非常大,更重要的是双方没有建立起必要的战略互信。随着中国崛起,两国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不仅在边境地区

7、,而且在印度洋也会产生新的矛盾。印度还希望加强同美日等国的关系,联合对抗中国,而美日等西方国家也妄图同印度结盟,从南部“遏制”、“围堵”中国。它们还鼓吹印度的民主模式,贬低,丑化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民主、人权状况,把中印矛盾变成两种政治制度的对抗。巴基斯坦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但国内恐怖势力猖獗,不断漫延,难免与我国境内外分裂势力勾结,影响中巴边界的稳定。中方工程人员不断遭绑架、爆炸袭击,影响了中巴合作。五、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安全态势 东南亚诸国的对外战略对于大国关系的重要性,首先 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依托于一个地区性的同盟。受到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东盟各

8、国的经济受到打击,海外市场 缩小,外资流入减少,旅游业衰退,如何实现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成了东盟国家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东盟可以说是我国崛起的一个战略支点,我国在金融危 机中的负责任的表现,促进了东盟国家与我国关系的新进展。但是我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也存在主权争端,自近现代 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 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 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

9、中国国土安全。但总体形势是平稳和可控的。双方在经济上有竞争,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两方的关系必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 一步深化和密切,无论是合作的内容还是合作的层次,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国对待各国的外交政策对当前周边地区动荡加剧的态势,进行密切关注与持续跟踪。对周边乱局既要分门别类,又要统筹应对,积极促进周边总体和平稳定与发展,切实维护自身地缘战略利益。一是大力强化“周边是首要”与“维稳”、“维权”并举的意识,集中精力。加大投入、专注周边,科学研判。及时反应、积极引导。要树立“和平发展、重在周边”与“和谐世界、始自周边”的战略意识,整合处理周边事务的体制机制、形成合力,对周边重点国家政局演变

10、前景及其原因深入调研、突出预警性。二是适时制定“大周边战略”,拓展中国周边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做实”周边工作。在坚持“四片经营”的基础上。统筹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南太“六大块”,打破不同区块之间的分割。形成联动机制。稳步推进区域经济与安全合作,整合与创新周边地区多边合作机制,建构和谐、有序、安全、繁荣的周边新秩序。三是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妥善兼顾地缘“西线”与“东线”,同步开拓“陆权”与“海权”。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四是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机管控,维护正当权益。针对所谓“成熟民主国家

11、”的政局突变,防止其冲击与中国的双边关系;针对所谓“转型国家”的政局异动,防止其对华政策出现严重倒退;针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局“混沌”。妥善维护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有效防范海外利益重大风险。五是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与主要大国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对其对华渗透、挤压与围堵,致力于共同促进有关国家与周边稳定。在反恐、防扩散、抢险救灾、发展援助、“维和”行动等方面自主承担力所能及的“大国责任”,维护中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展望 展望2011年中国周边外交形势的发展,真可谓挑战与机遇共存,困难和希望同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上升,东亚各周边国家

12、对中国的经济和贸易的依存度持续加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东亚地区在经贸领域已形成命运共同体,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高度相互依赖的经贸格局。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是利益关系,国家利益永远是主导一国对外行为的最高准则。 而且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周 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 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才能 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

13、。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 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贺晓玲,姜波. 浅析中美博弈之南海问题. 新西部:下旬理论 2011(11)杨勉,周慎. 以“理”为本,构建“和谐崛起”的中国新范式.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11,24(4)郭秀清,杨学慧. 中国外交理念的传承与创新由和平到和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5)李景治. 周边安全新态势与中国和平发展新考验. 新视野,2010(6) 钟飞腾.“周边”概念与中国的对外战略. 外交评论,2011,28(4)张键. 2010年中国周边形势解读. 老年教育(长者家园版),2011(3)敖广. 朝韩冲突与中国周边安全. 人才资源开发,2011(3)陈向阳. 当前国际形势特征与中国外交.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陈向阳. 当前中国在周边安全环境中面临的挑战.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8(2)李青. 和平共处到和平发展的优越性探析.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6)马耀邦著. 中美关系透视大国隐形战争M.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