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955768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花雨》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桂花雨》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桂花雨》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桂花雨》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花雨》教学案例.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花雨教学案例广雅小学 魏常青 【背 景】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是阅读的灵魂,凝聚着作者生命情致的作品需要读者主体情感的积极投入才能映射出它璀璨的光芒。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桂花雨,是一篇情感浓郁、意蕴丰厚的散文。因此,培养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是我本节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如何利用好课文的作者介绍使学生深入理解散文情感,而不仅仅是学生死记硬背的文学常识,是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所思考的。【案例描述】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在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

2、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导入课文时只粗略地介绍了作者琦君是浙江温州人,借以引起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下面是课堂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幻灯片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师:难道杭州一山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能理解母亲吗?生1:杭州的桂花也很香,但是因为母亲离开了家乡,却仍然忘不了家乡的桂花树。生2:桂花树是自己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树,是从小的乐趣所在。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 )。这里的生活再好,也( )。生1: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里的环境和生活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生活那样让人怀念。师:你

3、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生1:有过,家乡的水特别甜。生2:这里的桔子再好吃,也比不上我们安徽老家的桔子甜。师:有没有一些诗人也表达过这样的情感?生2:我想起了杜甫的一首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师:月是故乡明,人呢?生1:人是故乡美。生2:人是故乡亲。师: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为什么会如此思念故乡吗?幻灯出示:琦君(1916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1916年生于浙江温州。现当代台湾女作家。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琦君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小说作品中有比较著名的橘子红了。师介绍:我们的课文桂花雨写于1976年,也就是琦君到台湾的十

4、七年后回忆起家乡的桂花写作而成的。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第一单元所学的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江南,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示并配乐朗读:烟愁中写到:“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

5、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移植”一词,用得何等精妙),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琦君去台旅欧访美,喝过各种各样的水,也爱喝矿泉水,但又怀疑外国的矿泉水不是天然的,而且,“说实在的,即使是真正天然的矿泉水,饮啜起来,在感觉上,在心灵上,比起大陆故乡的山泉来,能一样的清洌甘美吗?”(水是故乡甜)乡思里,作者写 到:“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