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国内数学教育的论争及其启示.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9547000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两国国内数学教育的论争及其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美两国国内数学教育的论争及其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美两国国内数学教育的论争及其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美两国国内数学教育的论争及其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美两国国内数学教育的论争及其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美两国国内数学教育的论争及其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两国国内数学教育的论争及其启示.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美两国国内数学教育的论争及其启示来源: 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2期 作者: 刑红军张九铎陈清梅 摘 要:中美两国的数学教育改革都在国内引发了争议。深入分析美国“数学战争”的缘起、争论和不同观点,并与我国数学界、数学教育界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争论对比,有助于了解中美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正确认识学生的自主探究、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认识学科的传统体系。这在一定意义上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关键词:数学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美国“数学战争”的爆发美国国内将肇始于1962年的有关数学教育的论争称为“数学战争”。其时,美国“新数

2、学运动”正处于高潮。75位美国和加拿大的著名数学家联名在美国数学月刊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指责“新数学运动”做得太过分,旗帜鲜明地反对空洞抽象的理论和僵化的形式主义,呼吁学生应当学习“初等代数、平面与立体几何、三角、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等传统基础数学,同时还强调学生应当能够相当熟练地应用数学语言去找出证明,在具体实践中认识数学概念或得出数学概念。1996年冬,美国“数学战争”再次爆发。在第三次“数学和科学国际测试”中,美国学生表现不佳。在3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数学测试中,美国名列第21名,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处于末尾。199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的数学教授伍鸿熙首先发难,他认为美国的数学课程标准

3、存在忽视基本训练,甚至包含错误。他举的例子是加州的课程标准中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一节。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 “二者间没有一般的关系”。一些科学家抱怨美国数学教育界推行的课程“一英里宽、一英寸深”,没有深度,造成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美国乔治亚大学(伯克莱)的数学教育教授K开伯屈克(KKilpatrik)则持相反观点。他认为美国的数学教育正在逐步改善,SAT测验的成绩也在提高。数学教育改革的口号“问题解决”“小组学习”“强调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是对的。美国优秀学生的数学成绩不错,在创造性思维方面有优势。数学教育不能退回到旧时代去。两派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激烈的辩论。1998年1月8日,美国教育部长

4、R赖利(Riley)发表演说,要求双方“停火”。R赖利在分析美国数学教育的状况时承认问题很多,但认为在两种不同观点之间存在着“中间地带”。他在演说中要求停止这场混战,否则“真正受损失的是美国学生”。R赖利的呼吁收到一定的效果。美国数学教师协会(NCTN)组织一些优秀的数学教育专家重新修订了原来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制定标准的原则、教学的内容等诸多方面做了修改,尤其注意加强基本训练。数学课程标准的初稿在1998年底公布并征求意见,预计2000年定稿发表。但事情在1999年又发生变故。1999年10月初,一个专家小组向教育部推荐了10种教科书和参考书作为 “示范的”或“有希望的”教学方案。美国教育部批

5、准了这一建议,并将这些教学材料下发到全国15000多个学区。11月8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了给教育部长R赖利的一封公开信,签名的有近200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L莱德曼(LLedermall)和朱棣文,他们要求R赖利撤消对10种数学教学读物的推荐。公开信批评的焦点是小学四则运算忽视了“算法”。文章还引用了以下观点:1)美国数学学会(AMS)组织的一个委员会明确指出,算术的算法不仅是找到答案的方法,它与后来的多项式代数运算有着天然的联系。2)加州大学(圣他巴巴拉)数学系主任的文章认为:教育部推荐的数学园地读物竟然没有提及“乘法的标准方法”。3)美国科学院院士、威斯康星大学教授

6、R阿斯克(RAskey)批评另一种推荐的数学读物“完全忽视了分数除法”的课题。公开信发表之后,许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美国 “数学战争”又死灰复燃。NCTM立即做出反映,认为10种数学教学材料的推荐是郑重的、负责任的,欢迎数学家和科学家参加讨论,但是教育部长没有必要撤回这一推荐。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数学教授H巴斯 (HBath)撰文表示,数学家参与数学教育应该受到鼓励,也可以做出贡献。但发表公开信的做法不好,它使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的合作难以进行。12月10日,13名从事数学教育的大学教授发表声明,表示“专家小组”应该有数学家参加,对“公开信”提出的“提高算术计算能力的唯一甚至

7、是最好的方法是用纸和笔的运算”的观点不赞同,认为这一观点“没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支持”。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刻,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进行计算是必然的事。最后,教育部长R赖利回答了公开信。他欢迎数学家参与数学教育的研究和决策。但认为撤回对10种数学教学读物的推荐则没有必要。因为决定权在各州和各个学区,相信他们会很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对于美国的“数学战争”,我国数学教育家的观点是:1)数学教育的决策应当邀请活跃的数学家参加,但是数学家采取“轻视数学教育工作”的态度是不好的;2)美国数学家关注“数学基本能力”的诉求值得注意;3)采用“公开信”的手段进行学术讨论,效果不好;4)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之间

8、的沟通需要加强;5)中国和美国的数学教育恰恰在东西方差别的两端,我们应当找到平衡点,保持合理的均衡。二、我国数学教学论争的缘起我国国内有关数学教学的论争缘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制定。2000年8月,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举行座谈会,专门邀请部分院士、数学家对当时的新课标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会上,一些数学家对新课标提出了尖锐的批评。2001年7月新课标正式推出后,这些批评意见也没有停止。批评的焦点之一是新课标对欧氏几何(平面几何)等注重推理证明的数学内容的处理。新课标用“空间与图形”替代了“平面几何”,但不少数学家认为,作为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主要内容,平面几

9、何在新课标中应该得到加强。但新课标里平面几何“几乎消失了”。著名数学家陈省身2002年接受采访时曾强调,中学一定要讲欧氏几何,几何推理的部分不能取消,整个数学就是建立在推理之上的。批评的焦点之二是新课标的“体系创新论”。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代数、几何、三角的分科,代之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大版块。这种创新,实际上打破了千百年来形成的数学科学体系。湖南师范大学匡继昌教授认为“教学体系不一定完全照搬科学体系,但也不能完全脱离科学体系另搞一套。新课标打乱了传统的科学体系,结构松散、跳跃,给教和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批评的焦点之三是新课标的“学生自主探索论”。数

10、学家们认为: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这本身并不错,但绝不能代替数学上的严格证明。数学与物理、化学等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数学证明的逻辑严格性。丢掉了数学证明,就丢掉了数学的核心。批评的焦点之四是新课标的“数学应用论”。对于新课标强调加强应用数学的观点,中山大学徐远通教授认为“数学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必引入太多的应用内容,以免让学生眼花缭乱而掌握不到数学的科学实质。数学应由它的简洁、明确和强烈的规律性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而不是用繁杂的事例来灌输知识。”数学新课标再次坐上“火山口”,缘于2005年1月22日中国数学会召开的迎春茶话会,许多院士、数学家对当前的数学教育改革发表了比

11、较“集中”的意见。2005年2月23日,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召开了扩大会议,邀请姜伯驹、王梓坤等院士以及部分中学教师与会,以“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回顾与讨论”为议题进行讨论,交流思想,交换看法。会上,数学家们普遍认为,这次数学教育改革“有点革命的味道”。事实上,数学教育只能改革,不能革命,否则社会、教师、学生都无法接受。2005年3月16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义务教育新课标让数学课失去了什么?”的访谈文章。姜伯驹院士认为“新课标全面否定了过去的数学体系,全面否定了我国中等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大淡化了数学中的推理证明。”他指出: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改革的方向有重大偏差”“方向是错误的”。2

12、005年6月1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对话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的访谈文章,新课标有关负责人认为:“数学新课标的大方向应当肯定”。文章还阐述了以下观点:1)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数学的抽象、简洁、规律性和论证功能要慢慢地逐步渗透。因此新课标首先考虑的是数学学习内容是不是现实的,是不是有意义,是否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相适应,把数学在哪里、数学是什么、数学有什么用的问题突出出来。所以,新课标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数学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关,要重视学生已经积累的数学经验,要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引出数学问题,要让学生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并重视这个过程。在这方面,新课标的理念与传统数学课程之

13、间确有很大不同。2)新课标的体系结构可能会导致“新课标的结构体系有问题”的看法:一个是新课标强调重视学生的经验,强调数学内容要通过问题情景引入,强调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使得数学的应用从传统上数学考察内容的终端一下子置换到了起点。以前是把知识学完了再应用,现在是通过用来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个“另起炉灶”的问题。第二个是新课标对内容结构的设置。新课标中数学知识内容一共有4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前3个领域都不可能按照自己的学科体系从头至尾地发展,都将被实践与综合运用这个领域多次打断,总是要阶段性地交织在一起解决问题。这些对学生的成长

14、和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启示作用。3)新课标在安排几何内容时采取了首先是直观和经验,接着是说理与抽象,最后是演绎的方案。这个思路我们认为是对头的,弱化的部分也还会在高中继续出现。让直观几何与推理几何并重,把发现与证明绑在一起,与传统的几何课程体系确有不同。新课标负责人认为:“数学新课标确定的基本理念是正确的,最值得肯定的是这个大的方向。这个方向不能否定,要努力坚持。”对于上述观点,数学家们并不认同。2005年8月,姜伯驹院士在数学通报上发表了“关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文章。文章认为:1)基础教育既要提高国民素质,又要保证人才辈出。“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不是对立的。精英来自大众,包含

15、在大众之中。社会的发展呼唤人才,需要千万精英。西方的教育体制是多元的,精英的基础教育另有讲究,课程标准所规范的是面上的大众教育,这是国外时髦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我国教育体制上的矛盾使我们更应该高度警惕“理论陷阱”,学术上无伤大雅的理论,一旦以政府的名义铺天盖地清一色的生搬硬套,往往会误国误民。2)课标研制组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旗号,据说是“mathematics for all”的中国版。最初听到的表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人人都能掌握的数学”,其余的应该放到义务教育之后,突出了平等、公平、民主的诉求。另一个版本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亮出了实用主义

16、的旗帜。正式的说法又改成:“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吞吞吐吐、躲躲闪闪、讳莫如深的“基本理念”应该删去。3)课标针对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通病,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创造,然而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避而不谈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是如果缺少了教师的正确主导作用,学生的活动就会失去方向。对于我国的这场数学教学论争,我们的观点是:1)数学家关注“数学课程标准”的诉求应当重视。数学教育的决策一定要请数学家参加,数学家对于数学的本质、数学的美、数学的力量肯定有更高的认识,不能因为数学家对教育理论是外行就不听取他们的意见。2)“数学课程标准”的争论从学术殿堂走向民间,能够在大众媒体上公开进行讨论并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效果较好。3)数学教育家采取“轻视数学家”的态度是不好的。姜伯驹院士在课标酝酿过程中提了相当尖锐的意见,“被人家嗤之以鼻,说是这个地方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