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9537574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为全省统一组织的公开性选拔考试,是落实“省考、县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把好教师“入口关”。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结果将作为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同时纳入考试总成绩。招聘考试从教师相应岗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2、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1235号)等文件精神为依据,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中小学补充合格师资,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教学所需的背景性知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有基本认知和应用能力,考核考生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从事教师职业具备的基本素养。三、考试范围与内容教育综合知识主要考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新课程理论和教师道德修养等5个模块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一)教育学1.教育(1)教育的概念(3)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

3、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2)教育的本质(10)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35)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和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一、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

4、的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体制。(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三、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内容。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

5、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四、教育与科学技术(一)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的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二)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五、教育与人口(一)教育对人口的影响1、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2、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3、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4、

6、有助于人口迁移。(2)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人口功能(3)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现代化、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3.教育与人的发展(42)(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教育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2、个体社会化(遵守社会规范、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几本技能)4.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教育

7、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点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教育目的的功能: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3、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2)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61)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3)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59)目的:教育方针:5.课程(107)(1)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课程概念: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

8、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哟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5、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6、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课程的特征:(2)布卢姆、加涅的目标分类理论(3)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6.教学(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137)教学的意义:1、教学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

9、标的几本途径,为个人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几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2)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139)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3、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

10、结合(间接性规律)(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4)贯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统一和相互促进的。(3)要是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4)贯彻掌握知识和

11、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3、贯彻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问题。(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几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实施要求:(4)小学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管理组织形式: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2、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3、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4、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道尔顿制、特朗普制)课堂管理:(5)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

12、的教学方法(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联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6)教学评价的作用、类型、原则和方法(164)作用:(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式4、体验教学效果)类型: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3、按照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13、、指导性原则方法:(7)教学模式的概念、国内外主要教学模式(167)概念: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一、当前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1、探究式教学2、抛锚式教学3、范例教学模式)二、当前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1、自学-指导式2、目标-导控式3、传递-接受式4、问题-探究式)7.德育(1)德育及其意义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

14、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3)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目标:是(4)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8.班主任工作(1)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2)小学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3)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4)小学班级队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管理(5)学校与课外教育活动、家庭联系及协调9.学生(1)小学生的年龄特征(2)小学生认知发展、学习方式的特点与教育(3)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4)特殊儿童的概念、类型及其特殊儿童的教育10.教师(1)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2)小教师专业要求、专业发展的阶段与途径(3)良好师生关系及其构建(二)心理学1.小学生认知发展(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2)感知觉的概念、感知觉规律的应用、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