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史简表.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9530422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学史简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物理学史简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物理学史简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物理学史简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学史简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学史简表.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物理物理学史简表科学家国籍主要贡献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在对待“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错误的认为:“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重的物体比轻的下落的快”。伽利略意大利1638年,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必修1第48页)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结合)(17世纪)伽利略在教堂做礼拜时发现摆的等时性。伽利略在1683年出版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地研究了抛体运动。在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

2、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牛顿英国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另外牛顿还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创立了微积分、发明了二项式定理;研究光的本性并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其最有影响的著作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物理学从此成为了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开普勒德国17世纪提出开普勒三定律;卡文迪许英国1798年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必修2第

3、71页)库仑法国借助卡文迪许扭秤装置并类比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选修31第8页)密立根美国1913年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e=1.61019C(选修31第4页);测量光电效应中重要的几个物理量(35第33页)欧姆德国1826年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焦耳英国与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3-2第11)奥斯特丹麦1820年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选修31第80页)洛仑兹荷兰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选修31第95页)安培法国18201827

4、年对电磁作用的研究提出分子环形电流假说(原子内部有环形电流);发现了安培定则;发现了电流相互作用规律,在研究磁场与电流相互作用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电流计。法拉第英国1831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使人类的文明跨进了电气化时代。(选修32第4页)在1821年,法拉第在重复奥斯特“电生磁”实验时,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最原始的电动机。楞次俄国与焦耳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1834年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3-2第11)亨利美国最大的贡献是在1832年发现自感现象麦克斯韦英国1864年总结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同时指出光就是一种看得

5、见的电磁波。赫兹德国1888年用莱顿瓶所做的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并率先发现“光电效应现象”汤姆生英国1897年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葡萄干布丁模型),从而敲开了原子的大门普朗克德国量子论的奠基人。为了解释黑体辐射,1900年提出了能量量子假说,(选修35第28页)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即能量子E=h,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爱因斯坦德国1905年提出光子说(科学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总结出质能方

6、程:Emc2(2005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物理年”,以表彰他对科学的贡献)康普顿美国借助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解释了散射光的波长改变的现象(选修35第35页)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时适用于微观粒子)德布罗意法国1924年提出了实物粒子的波动性物质波 ( p为动量 p=mv)普里克德国德国科学家发现了阴极射线。(选修35第47页)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卢瑟福英国1909年进行了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

7、数量级为10 -15 m ;1909年-1911年用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该实验表明了原子内质量和电量的分布,并没有揭示原子核的组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42He+147N178O+11H(实验用放射源放出射线)玻尔丹麦量子力学的先驱。吸取普朗克、爱恩斯坦的量子概念,提出原子结构的玻尔理论,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选修35第54页)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贝克勒尔法国1896年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查德威克英国1932年在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的组成42He+94Be126C+10n居里夫

8、妇法国发现了放射性更强的钋和镭。约里奥居里夫妇法国1934年用粒子轰击铝箔时观察到正电子。正电子是由磷30衰变发射出来的。像磷30这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之为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机械探伤、消菌杀毒、作为示踪原子等42He+2713Al3015P+10n 3015P3014Si+ 0+1e伦琴德国1895年发现比紫外线频率还要高的电磁波X射线(伦琴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本领,能使荧光物质发出荧光,还能使照相底片感光。高速电子流射到任何固体上都能产生这种射线。单位制1971年国际计量大会规定的7个基本单位:力学(3个)长度:米(m ),质量:千克(Kg),时间:秒(s);电学(1个)

9、电流:安培(A);热学(1个)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光学(1个)发光强度:坎德拉(cd);原子(1个)物质的量:摩尔(mol), 四大核变1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包括衰变和衰变);2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包括质子、中子的发现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3重核的裂变(以23592U的链式反应为代表,可用于核能发电和原子弹);4轻核的聚变(以21H和31H的热核反应为代表,存在于太阳内部,可用于氢弹)小知识1 比值法定义物理量2 传感器(选修32第51-63页)3光谱分析及应用(选修35第54页)4考古钟利用碳14的半衰期进行考古。(选修35第72页)5射线的应用及危害。(选修35第76页)6粒子物理学简

10、介。(选修35第92页)重要的发现过程1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必修1第48页)2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必修1第72页)3追寻守恒量(必修2第2页)4天体运动规律的发现过程(必修2第6271页)519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伦琴)、电子的发现(汤姆生)和放射性的发现(贝克勒尔)6相对论的两个原理?(必修2第79页)7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8人类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惠更斯光是一种波;牛顿光是一种微粒;麦克斯韦预言光是一种电磁波。(3-5第41-45页)十大人物及九发现1汤姆生发现电子,建立了原子的“枣糕模型”;2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3卢瑟福通过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42He+147N178O+11H(实验用放射源放出射线)4玻尔提出了氢原子模型;5贝克勒耳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证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6玛丽居里和玻埃尔居里(大居里)通过天然放射现象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及其衰变规律;7查德威克用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了中子;42He+94Be126C+10n8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小居里)用粒子轰击铝箔,探测到中子和正电子,发现了放射性同位素;42He+2713Al3015P+10n 3015P3014Si+ 0+1e9爱因斯坦发现了核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的联系:质能方程Emc2。第 1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