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9530171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幼儿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幼儿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幼儿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幼儿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幼儿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一、有意义的自然反应法婴幼儿的反应是多种多样的,有先天遗传的,也有后天习得的;有无秩序的,也有有规则的;有自发的,也有应答性的。其中,有些是有意义的,有些是无意义的。从婴儿有意义的反应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婴儿对外界物体的辨别与理解,同时也能看到外界事物对婴儿的作用与意义。在婴儿心理研究中,经常选用的婴儿自然反应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庞丽娟、李辉编著:婴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一)视觉追踪法婴儿对物体的注视和追踪是一种可作为婴儿心理测查指标的有意义自然反应法。例如,在婴儿面前放置一个屏幕,屏幕上左右各开了一个窗口,左边窗口放有一个好看的球,自下

2、向上运动,直至消失;几秒钟后球在右边窗口出现,并自上向下运动。反复几次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即使23个月的婴儿在看见球在左边窗口消失后,都会将视线转向右边窗口以期待球的出现。这说明婴儿已具有对物体运动轨迹的知觉能力及运动方向、位置的预测、判断能力。(二)视崖反应法视崖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吉布森(EJGibson)和沃克(RDWalk)于20世纪60年代设计的一种首先用于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如图2-4)。这是一个特制的设备,上以无色透明的钢化材料为面,底下两端在不同位置置放红白格相同的棋盘布,一端紧贴着玻璃置放,看起来没有深度,为“浅滩”,另一端则将同样的图案置于低于玻璃133米处,造成一个

3、视觉上的“悬崖”,在两端之间有一个过渡地带贴上白胶布,称为“中央板”。实验时,首先将婴儿置于中央板,然后分别在两侧诱使婴儿爬行。比如让婴儿的母亲分别在悬崖一边和浅滩一边招呼他过来,如果婴儿不能认识到不同深度,那么不论母亲在哪一边叫他,他都会爬过来。根据吉布森的研究结果,67个月已能爬行的婴儿几乎都敢于自由地爬过“浅滩”,而拒绝爬过“悬崖”。这说明这一年龄段的婴儿已具有深度知觉,并对悬崖深度表示害怕、恐惧。在我国,研究者也用同样的装置对婴儿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图2-4视崖装置在近年的研究中,研究者将视崖装置的测查与生理指标的测量结合起来,使对婴儿深度知觉的测查大为改善,发现婴儿在更小的

4、时候(两个月时)就开始具有深度知觉。实验时他们将两个月的婴儿分别置于深、浅两端,发现当将他们置于不同端时,其心跳频率不一,放在深端时婴儿心跳频率下降。研究者认为这是婴儿出现注意反应的标志,同时也说明两个月的婴儿已能够感知到不同深度,具有最初的深度知觉能力。从情绪发生发展的角度看,恐惧感则是在此基础上才发展起来。吉布森及其他研究者认为视崖反应不仅仅说明了婴儿是否具有深度知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婴儿对物体的特性具有一定的认识,他必然是认识到了紧贴棋盘格的一边是坚硬的,可支持他,而另一侧则不是。在近年来,研究者还将视崖装置用来研究婴儿与母亲(或其他成人)的社会交往,特别是婴儿与母亲间的情感交流。

5、当将婴儿置于中央板时,分别让母亲(或其他成人)在两侧做出各种不同的表情,如惊恐、害怕、无所谓,或高兴、愉快,看儿童这时的情感反应和动作反应将会怎样。研究发现,这一方式能有效地测查婴儿母亲间的情感社会性交流,婴儿的情感反应和动作反应与母亲表情的性质相同,即当母亲表现出惊恐、害怕时,阻止大多数婴儿爬过来,尽管他们想到母亲那边去;而母亲表现出高兴、愉快时,则有更多儿童爬过来(比在一般中性表情情况下多得多)。(三)回避反应法这是利用婴儿对于发生在其目前看来似乎带有威胁性的物体或情境所产生的一种回避性反应的研究方法。例如,身子往后躲闪,头向旁避开,伸手阻挡等等都属于回避反应。在利用这种反应方式时,研究者

6、经常在正对着婴儿的一定距离外,呈现一个物体或其视像,然后使它向婴儿移动,当物体或视像由远而近加速向婴儿运动时,物体或视像越来越大,给人以一种逼近的压迫感,这时婴儿就会伸出双手去抵挡物体,或者睁大眼睛,面部紧张,或者头往后仰以回避物体。近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婴儿研究者在实验室里对这种将头后仰的回避反应进行量化测定,他们在婴儿的头部后置放了一个气球,而该气球与敏感的压力传感器相联,当婴儿的头稍往后仰时,传感器就会自动地把压力的细微变化反映并记录下来,这一措施非常有助于对婴儿物体知觉、认知、情感等的定量分析。(四)抓握反应法抓握反应是有效测查婴儿知觉,包括物体知觉、运动知觉、时空知觉等,和婴儿对事

7、物理解的自然反应法之一。有人对婴儿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婴儿三个月左右时,在其目前放一个小球和一个大球,当婴儿还不会用手拿东西的时候,他就能根据球的大小及其与球之间的距离而用不同的姿势去抓;小球用手掌去抓握;大球用两只手去抱。当婴儿455个月时,研究者在婴儿坐的椅子前面呈现一个运动的物体(30厘米/秒),发现婴儿能把手伸向物体,即将运动的地方而不是他当时看到的物体所在的位置去抓住物体,这表明婴儿不仅知觉到了物体的存在、物体的运动,同时也知道了物体运动的轨迹与时空关系,以指导自己确定抓握的方向与位置。二、偏爱法偏爱法主要运用于视觉通道,因而又常被称为“视觉偏好”。它通常是在婴儿目前同时呈现两个或

8、多个物体或图形,考察婴儿对这两个或多个物体或图形的不同的注视时间(次数、每次长短)以判断婴儿对某些物体的偏好,因此,也可同时分析婴儿的注意,对物体及其形状、颜色的区分,以及对形状、颜色的喜好等等。这种方法也可用于研究婴儿视敏度的发展。在一项研究中,把两个不同密度的栅条图形分别投射到一个屏幕的左边和右边,让婴儿观看,两个主试在屏幕后面通过小孔观察婴儿的视线集中于左边还是右边。事先,观察者并不知道图形将投射到哪一边。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靠性极高,能有效地测查婴儿的视觉偏好和视敏度,同时两个观察者之间的相关高达098。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偏爱法主要用在单一感觉通道(主要是视觉通道)上。近年,研究者

9、突破这一定势发展了新的研究变式,将偏爱法用在听觉和触觉、味觉、嗅觉等通道上,并用此考察婴儿知觉的多通道问题。例如,在婴儿前面同时、并列地放映两个电影,其中只有一个电影是有配音的。结果表明,4个月的婴儿明显地偏好带有声音的电影,他们对有声电影给予了更多的朝向和倾听,注意专注程度更高,注视时间更长。三、习惯化法给婴儿反复呈现同一刺激,若干次后,婴儿就不会再注意该刺激,或者其注视时间明显变短,乃至最后消失。这表明婴儿对该刺激在注意一段时间后已不愿再注意了,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如果这时再用另一新的刺激呈现给婴儿,则其注视时间又会立即回到最初水平,即重新又引起婴儿的注意,这一过程称为去习惯化。因此,习惯

10、化法实际上包括两个程序,一是习惯化,一是去习惯化。这是人类反射学习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当一个刺激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多次出现时,反射的强度就会下降,甚至反应全部消失,这就是习惯化。它在研究婴儿感知分辨、注意、记忆等发展上是极为有效的。例如,向婴儿反复地呈现一定结构的图形或一定色调的颜色块,时间久了婴儿就不会再注视它了,即出现习惯化。此时,改换出现另一图形或颜色块,如果婴儿对新刺激重新表现出注视,则表明他具备了感知分辨能力;如果婴儿对新呈现的刺激并不注视,则表明他并不能分辨前后两种图形或颜色块间的差别,并将其感知为两个系统的图形或颜色块,所以不具备知觉分辨能力。研究表明,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研

11、究婴儿的图形知觉、深度知觉及颜色知觉等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同时可以研究婴儿的保持、再认等记忆能力。四、列联强化法在婴儿的研究中,把常与婴儿的自然探索行为结合在一起的反应法称为列联强化法。例如婴儿的“转头”和“吸吮”行为,是列联强化法通常采用的两种反应。每当婴儿产生这两种反应时,就用他感兴趣的事物(食物、玩具、情境、动作、游戏等)给予强化。鲍尔(TBower)曾用这种方法对年龄为3个月婴儿的大小知觉恒常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鲍尔:婴儿的视觉世界,载科学美国人1966年第215期。每当1米远处边长为30厘米的立方体出现时,如果婴儿出现转头反应,就给予强化:母亲跟他玩藏猫猫。当婴儿完全学会后(即只要一出现

12、那立方体就转头),开始变换物体或物体放置的距离。如果婴儿具有大小恒常性,那么把原来边长为30厘米的立方体放置于3米远处时,这一立方体的出现仍然能引起他的转头反应。实验结果表明,3个月大的婴儿具有大小知觉恒常性,这与研究者采用习惯化方法取得的结果一致。伴随操作行为的另一种反应方式是吸吮。研究者常用这种反应方式与习惯化方法结合起来考察婴儿对声音的辨别。具体的方法是,将空奶嘴与压力传感器相联,以便记录婴儿吸吮的强度和频率。当强度、频率达到一定水平时,给儿童音乐以强化。婴儿为了保持能够听到音乐就不断使劲吸吮奶嘴。但因总是吸不到奶,便可能产生厌烦情绪,吸吮的强度和频率下降,即出现习惯化。此时,再给以新的

13、刺激(另一种声音),如果婴儿能区分这两种声音,那么他就会产生去习惯化行为,又开始用劲吸吮奶嘴。研究者还常使用这种方法以考察婴儿对声音、图形及图形清晰度的辨别。例如,只有婴儿保持一定吸吮频率、强度时,才使所呈现的图形清晰或呈现一定的图形、声音,否则图形不清晰或呈现不喜欢的图形、声音。五、陌生情境研究法陌生情境研究法是安斯沃思(MAinsworth)创造的,这也是目前最流行、通用的测查婴儿依恋性质的方法。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在研究中,安斯沃思将一个婴儿与其母亲和一个陌生人安排在实验室中,由于实验室环境和陌生人对婴儿来说都是陌生的,所以

14、称为“陌生情境”。在实验室中,婴儿与母亲和陌生人共有七种不同情境下的组合方式,分别组成七个情节,并以特定的程序排列、进行(见表2-1) 表2-1陌生情境实验程序情节在场人物持续时间情境变化1母亲、婴儿3分钟母亲和婴儿进入房间2母亲、婴儿、陌生人3分钟陌生人进来,加入母婴之中3婴儿、陌生人3分钟或少母亲离开4母亲、婴儿3分钟或少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5只有婴儿3分钟或少母亲再次离开6婴儿、陌生人3分钟或少陌生人回来7母亲、婴儿3分钟或多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表中情节3和5、6是关键性的。在情节3中,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看到陌生人后,母亲再离开,婴儿才与陌生人在一起;在情节5、6中,母亲是第二次离开,且

15、婴儿单独一人时陌生人又第二次出现,这是前一情节的递进与强化。情节4、7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是母亲与婴儿在一起,但实质上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情节4是与母亲的第一次重聚,且只有在陌生人出现一次后,而情节7则是与母亲的第二次重聚,且是在与母亲分离两次又在单独与陌生人呆了一段之后。该程序的关键即是要考察婴儿分别与母亲在一起,与陌生人在一起,与母亲和陌生人在一起,独自一人时,母亲离开、回来时及陌生人出现、离开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以作为判断婴儿依恋性质的指标。六、皮亚杰的研究方法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领域内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大大增进了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解。尽管目前看来,他的方法中有某些缺陷与局限,但仍对现在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进一步发展和改善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临床法,它是皮亚杰研究儿童认知能力的最重要的方法。临床法实际上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合并运用,包括对儿童的观察、谈话与儿童的实物操作三个部分。例如,在考察幼儿的思维是否具有可逆性时,皮亚杰问一个4岁男孩:“你有兄弟吗?”答:“有。”问:“他叫什么名字?”答:“吉姆。”问:“吉姆有兄弟吗?”答:“没有。”这说明该儿童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它的实质在于灵活性,即研究者可以自由改变预定的程序,从而灵活运用各种未经预先规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