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赤壁怀古1 .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9529554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念奴娇 赤壁怀古1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念奴娇 赤壁怀古1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念奴娇 赤壁怀古1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念奴娇 赤壁怀古1 .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念奴娇 赤壁怀古1 .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念奴娇 赤壁怀古1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念奴娇 赤壁怀古1 .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连八中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型:新授 授课日期:2019年 5月 21 日 授课教师:王天一一、 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及怀古词的创作特点2. 通过情景诵读把握诗中情感,加强背诵3. 通过关键字词,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的表达能力4. 体会词人寄托的情感,感悟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二、教学重点:通过字词对比的方法,把握词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对比周瑜后的旷达情感四、 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视频制作(林语堂苏东坡传重点内容呈现,激发学生课堂兴趣)提出疑问:这位文人是谁:明确:苏东坡2.诵读诗词,把握词牌通过多媒体再现诗词描写画面,披文入情。再用王国维人

2、间词话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谱加以分析明确:其实与这首词的词牌是有一定关系的。好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的词牌,是念奴娇,在龙榆生的词学十讲中讲到这首词调的由来取决于唐明皇时女高音歌唱家念奴,说他足以压倒一切噪音的高调,整个词牌中所用的韵脚,一般选用短促的入声韵部,可使感情尽情发泄,不带含蓄意味。好我们看一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书中标有念奴娇的词谱。而向满江红、等都是隔句短促仄声韵收脚,读出诗人慷慨雄壮的效果。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在下面读一读这首词,然后我找同学来读一下。3.小组合作整首词就其体裁呢、怀古词是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苏轼是如何来谱写这首怀古词的呢、好的课前让同学们完成作业在

3、不考虑词谱的平仄情况下,和苏轼pk填词更好地体现这首怀古词的特点。根据大家的作业结果,把修改的集合体打在大屏幕上。可以谈谈你为什么这么修改,其他同学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逝古汉语字典里第一个词条是往,离开的意思,让我想到孔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是不是更加高端一些。逝更带有一种悲伤的情感去字逝来字更显气势,更有一泻千里、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的悲壮感。明确:大江东去,浪淘尽可见空间之阔大,千古可见时间之浩远,千古风流人物可见人物之众多。这是何其壮观的画面啊,这种景象,本身就是一种昂扬于天地之间的雄壮,还用什么去刻意修饰呢、有很多东西,因其最朴素而最动人,因其最伟大而最平凡;越是如实的描

4、写,就越是触动人心。明确:这是惟有苏轼能驾驭的大开大阖之典型。空间之阔大只聚焦于“赤壁”,时间之悠远只聚焦于“三国”,人物之众多只聚焦于“周郎”。没有这么一层铺垫,下面的景物就是空中楼阁,水中花,镜中月。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石崩云,似乎是以石击卵,哪有不崩之理?如果是要用这种柔情衬阳刚的话,那么,“空”比“云”要来的柔情得多啊。乱石一出,天地皆空。明确:再有,“惊涛裂岸”,破坏和谐美,带有一些“水石相搏”的争斗意味在其中,并且岸的一边在水的威视下,便只有悲情,而少了状观,哪有一个拍字用得巧妙。明确: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诗人将水石相搏激出的浪花,比喻成“千堆雪”。一面是以

5、“千堆”之多,写出了水势之大,“拍之有力”;一面又以“雪之轻柔,写出石之心胸,水之柔情”。这才是刚柔并济的山水,这才是侠骨柔情的山水,这才是称得上:(视听结合,俯仰深结合)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明确:公瑾和周郎的调换,周郎是青少年男子的通称。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突出其年龄)认为年纪轻轻就可以做东吴的主帅,一生戎马,指挥赤壁大战。后面的写景也需要年轻潇洒的周瑜来创造。称字则是男子成年后对其的敬称,这里带有尊敬的色彩来写。周瑜当时已经34岁,二谁也不好和前面名字重复明确:小乔初家了译为刚刚出嫁,而“出嫁”没有刚刚出家那么明确的意思。可是在赤壁大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

6、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他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不是小乔了,是老乔了,那么苏轼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嫁给周瑜十年了吗?那么为什么苏轼还要那么写呢?说明周瑜10年依然沉浸在热恋之中,情感如火,十年依旧,十年不减。我们自然而然能感受到以为情场得意,一位懂得情感懂得爱情之人。明确:“羽扇纶巾”,完全是苏东坡自我期许的同化。从诗意的营造上看,光是斩将拔旗的武夫,是谈不上“风流”的,带上儒生智者的从容,甚至漫不经心,才具备“风流”的属性。苏东坡不是范仲淹,他没有亲率铁骑克敌制胜的实践,他理想中的英雄,只能是充满谋士、军师气质的英才。故题是怀古,意谓谈自我,在这里苏轼

7、把豪杰风流和智者的风流统一了起来。 明确:“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首先讨论,“樯橹”好,还是“强虏”好。) 觉得“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 用“强虏”好,直接写了人的强大,并且“樯橹”这个词太不自然,太小了,“樯橹”不是代指舰船吗?让人想不到人,想不到全副武装,想不到铠甲,想不到精锐武器之类的。 “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樯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

8、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樯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 反正看到“樯橹”二字,更含蓄,更让我们想到水军,想到曹操的舰艇等各种全副武装的武器。 明确:(接下来,讨论“神游者”和“多情者”。请发言) “故国”二字就是“旧战场”的意思。苏轼故国神游。如果当成“曾经的故土”讲呢,那么,这里显然不是苏轼的“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地方。 苏轼是假设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苏轼在怀想他,那么苏轼就想,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景

9、物的壮阔,丰富如画,情感内涵表达也应是丰富,体现是内涵的丰富性 继续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人物周瑜苏轼年龄34岁47岁生活幸福美满(小乔初嫁)贫困潦倒(妻子早死)外表英俊潇洒早生华发职位东吴大都督黄州团练副使成就功成名就一事无成关键在“一樽还酹江月”。“一樽还酹江月”,酾酒奠古,和题目“赤壁怀古”是首尾呼应。 开头是“大江东去”,结尾回到“江”字上来。所要祭奠的古人,开头已经表明,不管是曹操还是周瑜,都被大江的浪花“淘尽”了,看到的只有江月 “江”是在不

10、断消逝的,可是月亮,“江”中的“月”,却是不变的,当年的“月”超越了时间,今天仍然可见。“江”之变与“月”之不变,是消逝与永恒的统一,逝者已逝,月亮未逝。所以才有“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明月是“长终”不朽的象征。但是,这一切,并不能解决“哀吾生之须叟,羡长江之无穷”的矛盾。水中的月亮,虽然是可见的,不变的,但是,毕竟不同于直接可捉摸的实体。江上的明月,山间的清风虽然是无穷的,但仍然要有耳和目去得它。但是,耳和目却不是永恒的,如果耳和目不存在了,这个无穷就变成有限了。、他说“人间如梦”,不过是强调,人生是暂短的,强调五官开放,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和历史文化的美好,艺术的美好。就是在人生如梦的阴影下,也还是可以潇洒风流起来的。4.教师总结 通过炼字的方法,学生往往挖掘到词中句里行间的深刻内涵,无论怎样的答案,只要是符合当时苏轼的心情,分析到位都是值得鼓励的,这也正是符合的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贯彻与落实。也一样同学们能够从细微处能够看出诗词的“千里烟波”,能有跟好的思维去鉴赏美丽的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