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说课.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9526323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环流说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气环流说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气环流说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气环流说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气环流说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气环流说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环流说课.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气热力环流说课课标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对流层大气。本节课是大气运动的其起始课程。1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2学习大气受热过程,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理由。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跌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惹到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这一节分成三部分

2、,在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说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 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

3、能力。3、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说教学重点、难点:热力环流是本课时的重点,它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因果关系、逻辑性强,教师要运用实验及电教媒体设置情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探求、大胆想象,从而得出结论,以达到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发展的目标。知识上有一点要注意使学生明确:热力环流形成中的“高压”与“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是本课时的难点。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热

4、力环流的过程分析清楚,再结合适当的练习,问题设置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点也就很容易突破了。由此也使学生对事物的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学情分析:针对学生在学科知识水平上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归纳规律的可能性,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很弱;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在这两个矛盾的基础上确定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授课,同时使用讨论法和演示法,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认可本课的

5、社会文化价值,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的目的。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现代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问题引导式教学,灵活运用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理解记忆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日常生活接触比较多,可让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并演示

6、教材中的实验,帮学生理解抽象的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验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边读图边分析;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建立新知。课堂练习法 :设置典型练习题,巩固当堂知识。说学法: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张力。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说教学媒体:采用自制课件进行教学,课堂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生动,

7、易于反馈,便于学生理解。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课程导入、系列问题探究、归纳形成新知、活动调节扩展。依据学生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各内容模块按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活动、教师辅助的思路进行。具体安排如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大家在夏季有没有经常感觉到白天和晚上的风向发生较大的变化?白天一般吹什么风,晚上吹什么风?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在我们沿海夏季的白天一般吹的是偏南风,晚上一般吹的是偏北风,风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风向在每天发生明显的变化的在我们地理学上称做海陆风,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白天和晚上的风向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学了今天的热力环流,我们就

8、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以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海陆风导入,这样做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设情境:师:1、点燃蜡烛,问:为什么点燃的火苗向上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由于受到热力作用,大气便会运动,那么造成这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又会对气压产生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同学们所做的这些实验,实际上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热力环流。有没有同学能根据这些实验说出存在这些环流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实验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细微变化,讲解时还应联系初中物理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同时设计分层次的问

9、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使抽象的热力环流形象化。【创设情境,由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入,贴近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发现问题的习惯,激趣,质疑!】二、深化理解:从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温度差异会引起空气的运动,大家回想上一单元我们学习地球运动时,知道地球表面各纬度获太阳辐射多少不同。提问:地球表面各纬度获太阳辐射多少有何不同?教师总结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提问:冷热均匀状态,等压面分布有何特点,与地面有什么关系?此时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展示图2。3热力环流的形成A图) 假设地面上有A、B、C三地,用三条线表示等压面(参考

10、本节教材中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由下往上依次是1010,1005,1000(百帕)。学生:观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冷热均匀状态,同一水平面气压相等,等压面与地面平行。此时三地的大气处于静止状态。展示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动画,边展示边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成因。A地受热,B、C两地遇冷,利用物理学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分析,A地和B、C两地空气会怎么运动?冷热不均匀状态,A地大气膨胀上升,B、C两地大气收缩下沉。提问:A、B、C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别有什么变化?等压面有什么变化?此时,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还相等吗?这种气压差异会带来什么结果?学生:观察、判断、推理、

11、回答点击画面,演示热力环流的动画。讲解: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原先的水平等压面逐渐发生弯曲。 引导学生看图观察: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还是低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高压还是低压?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高压和低压是相对而言的;即相对于同一水平面。并且,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状况正好相反。【板书】过渡:以上是我们从理论角度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现实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地球上冷热不均现象无处不在,让学生利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发现、解疑、应用的全过程,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三、问题探究:请同学们拿

12、出上节课让大家收集的有关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继续分组讨论课本P55的问题研究。引导学生读图2.29:(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创设情境:大家从气温变化、地表状态、景观等方面分析,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找出图中高温和低温各分布在哪个地区?教师小结:市中心区气温最高,郊区气温最低,城市居民区气温相对较高,城市公园气温相对较低。为什么城市内的气温会这样分布?什么是城市的热岛效应?对比图2.30和图2.31讨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除了图中提示的原因外,想想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教师小结:(1)城市建筑物和铺砌的道路、地面多半为导热性好的材料制成。它们受热传热

13、快,白天在太阳的辐射下,结构面很快升温,滚烫的路面、屋顶把高温很快传给大气;日落后,加热的地面、建筑物仍缓慢地向市区空气中播散热量,使得气温升高。(2)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有大量人为热量释放。(3)高大的建筑物造成近地表风速小且通风不良。(4)人类活动释放的废气排入大气,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与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以及气象条件有关,一般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年平均温度比周围农村约高0.51.0,如石家庄市区温度可比远郊高出2.03.0。展示城市风动画,引导学生读图2.29和图2.32: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分析热岛环流的产生原

14、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城市中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种热岛环流会对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哪些影响? 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影响?提示:治理措施可以从吸热和放热两个方面考虑。教师小结:城市热岛效应利少弊多。市区温度高,周围地区的冷气就会向市区汇流,结果把郊区工厂的烟尘和由市区扩散到郊区的污染物重又聚集到市区上空,久久不能消散。热岛气候使夏季的市区更闷热难耐,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治理措施可以从吸热和放热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植树造林可以吸收城市排放的热量,一方面应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节约能源。知识迁移:、假如你是一位城市规划者,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何处

15、? 、对城市进行环保,在什么位置植树造林最有效? 3、如果该城市为上海,建设卫星城镇应在何处? 这个问题探究设计:结合亲身体会,形成关注身边地理事物的观念;通过设置各种由浅到深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探究某一地理事物的思路与方法。问题的设计既做到知识的迁移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突出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四、知识的迁移:以上我们已经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分析了城市风的形成,你能否分析出“海陆风”和山谷风的形成呢?点击海陆风和山谷风的形成动画,演示海陆风和山谷风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并完成教材中活动部分问题。结合身边的地理,由学生亲身体会的现象出发,运用现学的原理,探究自然现象的成因。促进知识的迁移。(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进一步引申里我们分析的是一天之中由于温度的日变化,产生的冷热不均,引起海洋和陆地之间风向的变化。那么随着季节的变化,海陆之间近地面风向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从而引出“季风”。这是我们后面要探讨的问题,大家回去可以先思考一下季风是怎么形成的?为以后的课埋下伏笔。关于热力环流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如锅里烧开的热水的运动、纸堆燃烧中气流的运动、山谷风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希望大家能够发挥联想,多多联系实际。课堂练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热力环流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