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煤矿改扩建工程项目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9525681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煤矿改扩建工程项目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XX煤矿改扩建工程项目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XX煤矿改扩建工程项目实施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XX煤矿改扩建工程项目实施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XX煤矿改扩建工程项目实施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煤矿改扩建工程项目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煤矿改扩建工程项目实施方案.doc(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 矿井概况一、交通位置照金煤矿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北46km处的照金镇寺坪村。东北行政区划隶属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管辖,西部属旬邑县石门乡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832581083916,北纬350336350558。目前,矿井的外部运输条件为公路运输,旬邑县柳林耀县二级公路从本区穿过,与西同高速公路相连。梅家坪前河(焦坪)铁路运煤专线柳林站,距本矿约23km,可谓交通方便(见图11)。二、地形地貌本区地貌特征为中低山区,属子午岭的南延部分。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地势北高南低,最大落差600米。最高点为北部石门关山梁,海拔1827.60m,最低点为寺坪河谷,海拔

2、1200m,一般高差100400m之间。三、河流区内河流以寺坪河和秀房沟河为最大,均为常年流水;另有寨子沟、老君庵沟、南沟等,其水均流入寺坪河。寺坪河和秀房沟河在井田东南边界处汇合东流。根据1984年测量河水流量:秀房沟河13881.97m3/d,寺坪河1119.6m3/d,南沟180m3/d,寨子沟293.76m3/d,老君庵沟157.25m3/d。四、气象及地震1、气象本地区为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温差大,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降水多集中在79月份。据耀县气象站历年统计,年平均降水量586mm,蒸发量1492mm。年平均气温13.6左右,最低气温16(元月),最高气温38.3(七月)。

3、霜冻期为10月下旬至翠年2月中旬。最大冻结深度约0.23m左右。2、地震据耀县县志记载,自1555年至1783年,耀县地区曾发生多次地震,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发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所示,该区地震烈度为度。五、矿区经济概况本区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效益差。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果等,粮食可以自给。工业有烟草、电力、煤炭、水泥、酒、肉类及粮食加工等。近10年来煤炭工业发展迅速,先后建立了一批地方煤矿、乡镇煤矿及国有中小型矿井,煤炭工业及伴随煤炭工业发展的运输、建材、服务性行业的发展,对促进地方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煤炭工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

4、柱产业之一。目前地方煤矿大多数生产规模较小,装备简陋,经济效益差,安全性能较差。为此,当地政府为煤矿技术改进,资源配置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三材本地均有供应,石料丰富,且当地有较多的劳动富裕人员,劳动力来源充足。六、现有生产、在建矿井及小煤窑分布及开采情况照金矿业公司为耀州区最大的股份制煤矿。斜井提升,坡度20,年产量2005年0.26Mt,2006年0.24Mt,2007年达到0.2Mt。开采42号煤层。开采方法为短臂式炮采。通风方式为抽出式机械通风。现采掘范围从井口沿煤层走向约2800m,沿倾斜已到750m左右。井下采掘实际表明,42号煤层厚度稳定,底板控制与原扩建地质报告资料基本吻合。东

5、南部边沿煤层露头一带老窑较多。田玉矿因经营原因已停产;小丘煤矿处于正常关闭,两矿开拓方式均为竖井,年产量0.030.05Mt,均采掘浅部42号煤层。南部照金第二煤矿已停产关闭。照金联办煤矿,采用斜井开拓,年产量0.03Mt左右。寺坪煤矿为立井,年产量0.050.06Mt。两矿均为高瓦斯矿井。煤层顶板、底板均为泥岩,因此顶板易垮落及底板易底鼓。矿井涌水量较小。君安煤矿1号井、2号井均为耀州区潜能公司所属矿井,1号井设计年产量0.03 Mt,实际已达到0.05 Mt,1号井资源已采完关闭。2号井设计年产量0.15 Mt,实际为0.110.12 Mt,均为近年新办矿井。煤层顶、底板及矿井涌水量与寺坪

6、、联办矿相近。本次改扩建区无煤矿开采。七、现有煤炭运销和经济效益情况本区煤炭主要为地销,以汽车外运为主。42煤层是很好的动力及生活用煤。有很大的销售市场。煤炭综合销售价格400元/t左右,改扩后综合成本180元/t。因此,矿井有良好扩建的的经济效益和必要性。八、有无文物古迹旅游区及其它地面建筑等情况改扩建区上方无古迹及重要地面建筑,仅在二采区边缘有三个小村庄。九、现有水源、电源情况1、供水水源(1)、地表水:秀房沟河流流量1001150l/s,矿化度0.198g/I,属HCO3Ca.Mg型,经灭菌处理后可作为生活饮用水。(2)、老君安沟中泉1号流量0.869I/s,寺坪沟中泉28号流量1.40

7、5I/s,流量均较大,拦蓄可作为供水水源。(3)、田玉村三叠系风化裂隙水,最大泉流3.4I/s,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可作为供水水源。矿方在田玉河距原工业场地2km处建有一座1000m3蓄水池,供工业和生活用水。另外在君安沟距工业场地1km处建有拦水坝一座,储蓄君安沟上游河水和雨水,作为矿井补充水源。因此,矿井供水水源可靠,水量充足。2、供电电源照金镇现已建有35kv变电所,电源一回引自耀县110kv变电站,一回引自柳林110kv变电站。该变电所主要为该地区煤矿供电。因此,矿井供电电源可靠。第二节 地质特征一、地质构造(一)、地层旬耀矿区位于黄陇侏罗纪煤田中部,本井田位于旬耀矿区南部。据地表及钻

8、孔揭露,矿井地层从老至新依次为:三叠系上统胡家村组(T3h);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中统延安组(J2Y)、直罗组(J2z);白垩系下统宜君组(K1Y)、洛河组(K1L)及第四系(Q)。分述如下:1、三叠系上统胡本组(T3h):为含煤地层的基底,湖相沉积,全区分布,厚度不详。岩性主要由灰色、浅灰绿色粉砂岩、泥岩和灰黄色块状细粒砂岩组成。局部夹有黑灰色泥岩或煤线。2、侏罗系统富县组(J1f)为含煤地层下伏地层。属残积相沉积。厚055.9m,平均厚度13.15m,全区分布。岩性为紫灰、灰绿、黄褐色杂色泥岩、砂质泥岩(俗称花斑泥岩)。团块构造,具滑面,遇水易膨胀,含菱铁矿 粒。个别孔下部为角砾岩

9、。为K1标志层。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3、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为含煤地层。属一套河流沼泽相沉积。厚087.15m,平均厚50m左右,本区按岩性、岩相及含煤性自下而上划分为三段五个旋回。现分述如下:(1)、第一段即第旋回,始于富县组顶界,止于42号煤层老顶,为沼泽相沉积,厚029.37m,平均13.72m。该旋回底部多为灰色、灰黑色泥岩、黑色炭质泥岩,局部夹粉粒岩、细砂岩薄层,含植物根化石即碎片,滑面发育,团块状,俗称根土岩。中上部为白色细砂岩、灰黑色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及42、41号煤层,微波状水平层理。上部为泥岩、粉砂岩,小型交错层理、微波状、水平状层理。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4-2

10、煤层全区分布,厚0.1016.40m,41号煤层局部分布,厚02.38m。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2)、第二段即第、旋回。旋回始于k2标志层,止于3号煤层顶板。各旋回底部均为细中粗粒砂岩,分选中等,孔隙式接触式泥质胶结,水平层理,含黄铁矿结核和白云母片。旋回底部砂岩为k2标志层,俗称小街砂岩,广泛分布于全区。各旋回的上部均为灰黑灰色泥岩、粉砂岩,具水平、微波状层理,见植物化石及碎片。、旋回上部夹有3号和2号煤层。旋回多为细砂岩、泥岩。本段厚度5.3047.38m。(3)第三段即第旋回,局部分布。其下部为中粒砂岩,分选较差,泥质胶结。上部以泥岩、粉砂岩为主。本段厚038.24m。4、侏罗系中统直

11、罗组(J2z)为含煤地层的上覆地层。属半干旱气候下的河流相沉积。厚度11.05127.12m,平均62.31m,本区南部有出露。该组地层下部为灰白色粗粒砂岩和含砾砂岩,分选差,次棱角状,泥质、钙质胶结,厚层状,较坚硬。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上部为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和中粗粒砂岩。泥岩具滑面,水平或波状层理,夹石膏纹层。砂岩多含肉红色长石砾。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5、白垩系下统宜君组(K1Y)为一套冲积扇沉积。厚度038.32m。平均22.50m,区内分布较稳定。岩性为紫灰色或棕红色砾岩。砾石以灰岩为主,夹少量石英岩。粒径210cm不等,次园状,分选差,泥、钙质孔隙式基底式胶结,具选

12、瓦状结构,有向北西方向逐渐变薄的趋势。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6、白垩系下统洛河组(K1L)为风成砾丘和冲积扇沉积相特征,厚度0426.75m,一般厚度223.41m,其下部岩性以棕红色中粒砂岩为主,局部夹紫灰、紫红色砾岩薄层。砾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分选良好,泥质胶结,疏松易碎,具大型交错层理。上部紫灰色砾岩为主,夹棕红色中粒砂岩薄层。砾石以灰岩为主,次为石英岩,砂质充填,在地形上形成陡峭山崖。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7、第四系(Q)为积坡、冲积物和黄土、砂土。浅黄色,以亚粘土、亚砂土为主,垂直裂隙较发育,中夹钙质结核。底部含以灰岩为主的卵石。多分不于山顶地层和河谷处。厚044/97m,一般厚

13、7m左右。与下伏不整合接触。(二)、构造本区位于黄陇煤田中部,旬耀矿区南缘。从大地构造位置来看矿区处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拗褶带内。区内广泛出露中新生带地层。总体构造形为一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其上发育一系列走向向北东的宽缓褶曲。本井田为一宽缓的向斜构造。轴向近东西,长约10km,宽约2.2km,南翼倾角812,北翼25。未见断裂和岩浆活动迹象,构造属简单类。二、煤层与煤质(一)、煤层本井田含煤地层未侏罗纪系中下统延安组(J2Y),厚度087.15m。含煤3层(组)。根据区域性特征对比,自上而下依次未2、3、41、42号煤层。其中2、3号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二段,41、42号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一段。各煤层

14、分述如下:2号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二段第旋回。为零星分布的不可采煤层。3号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二段第旋回。与42号煤层最大间距25.47m,最小间距8.76m,一般20m。含夹矸一层,结构简单,属不可采煤层。4号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一段中上部,在本区东南部7、8、9、10、ZK3号钻孔一带,分为41、42号煤层。41号煤层:与42号煤层最大间距10.36m,最小3.65m,平均7.18m。煤层厚度0.302.38m,含夹矸01层,岩性为泥岩,属局部分布的不可采煤层。4-2号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一段中上部,K1和K2标志层之间,41号煤层之下。照金煤矿改扩建区范围内共见4-2号煤层可采煤点12个。煤层厚

15、度2.65(ZK3)16.4(ZK11)m,平均厚度10.06m,一般含夹矸12层,最多可达9层。夹矸岩性多为泥岩,炭质泥岩、砾质泥岩积粉砂岩。顶板岩性多为泥岩、粉砂岩。底板岩性多为泥岩、炭质泥岩积粉砂岩。4-2号煤层埋藏深度大,层位较稳定。厚度变化规律明显厚煤带赋存于向斜构造之南翼,如X23、ZK8、ZK14、X19、ZK6到ZK5连线为轴部的带状区域内(最厚达16.40m)。在向斜两侧逐渐变薄以至尖灭。煤层属较稳定的结构简单复杂的可采煤层。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1。可采煤层特征表表11煤层号煤层厚度(m)最小最大平均煤层结构顶底板岩性稳定性倾角(度)视密度(t/m3)备注夹石层数夹石总厚度(m)顶板底板422.6516.4010.0612泥岩、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粉砂岩较稳定2121.49(二)、煤质1、煤的物理性质4-2号煤为黑色,条痕为褐黑色,沥青光泽,阶梯状、参差状断口,呈条带状、线理状结构,层状、块状构造。内外生裂隙较发育,并被方解石黄铁矿薄膜充填,偶见菱铁质 粒及结核。区内4-2号煤层视密度主要与其灰分及显微煤岩组分含量有关。一般视密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