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9522668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背景: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特别是鸦片战争的刺激,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先进的中国人,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在阶级和民族危亡的形势下而萌生的救亡图存之道。就是说,从一开始,学习西方的思潮就与救亡图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向西方学习的内容,随着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和与之相应的认识的深化,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经济到政治,从器物到体制的发展变化过程。清代初年,实行闭

2、关锁国的政策,中断了明清之际已经开始兴起的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到十九世纪中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产业革命并逐渐向海外大肆扩张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却还处于腐朽的封建统治之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是最主要的经济形式,政治和思想的禁锢更是远远落伍于时代。这种情况下,地主阶级中开明的士大夫已经察觉到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即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威胁。从维护封建统治的愿望出发,他们开始抨击朝政,主张改革。鸦片战争前后的封建士大夫与知识分子龚自珍、林则徐和魏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危机,这是向西方学习的前提。这一点上,龚自珍走在前列。龚自珍思想的最大特色是

3、对清王朝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抨击。他认为十九世纪的中国已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社会,由此发出了“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的变革呼吁。正如梁启超是清代学术概论中所指:“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有功焉”,龚自珍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以后的维新派,为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一般认为,林则徐是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在禁烟的同时,组织人力翻译英国人莫瑞(Murray)的世界地理大全,定名为四洲志,并注意研究各国情况,翻译了许多外国报刊作为资料。这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人打开了眼界。在四洲志的基础上,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的关于世界史地的名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4、”的反侵略思想。他主张清迁增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能驾驶飓涛,能熟风云沙线,能枪炮有准者为行伍出身”,从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早期先驱者的功绩不仅仅在于他们打开了透视西方的文化窗口,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了当时的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开启了学习西方之风。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但是也可以看出,这些先驱者在鸦片战争中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因此他们从直观的印象出发,把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与学习西方结合起来,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武器设备,这也是最初学习西方的最主要的内容。五十年代后期太平天国

5、己未九年(1859年),总理后期太平天国农民政权朝政的洪仁秆向天王洪秀全提出资政新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在政治上,强调集中统一,重视“上下情通”,主张设立不受一般官员节制的新闻馆,仿效西方民主制度;经济上,他提倡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的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交通,开发矿山,创办金融邮政,鼓励发明创造,同时准许雇工。如果说四十年代的“师夷长技”仅仅着眼于外国的坚船利炮的话,洪仁干则是在重视外国军事技术的同时还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和生产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政治制度。这一思想在当时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封建性很浓的太平天国农民

6、政权没有条件也不可能实行这一资产阶级色彩很浓的方案。把西学真正大规模付诸社会经济和文化实践的是六十年代以后的洋务运动。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分化,出现了奕讠、李鸿章等人在自强与新政标榜下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由军事工业开始,波及科技、民族工业、文化教育等领域,它把求强与求富结合起来,成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同治元年设同文馆,重又揭开了西学输入中国的序幕,也重新开始了中国人系统地向西方学习的历史。但是洋务运动三十年的发展,作为运动宗旨的“中体西用”却逐渐为人所疑,洋务派官僚张树声即认为西方“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的“体”,清廷也必须学习。这场运动最终由于自身浓厚的封建买办性而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走向破产。 转自铁血社区 http:/ 不难看出,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这一时期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上,他们认为,西方国家的强大,只是经济、技术的原因,中国与西方相比,也只是诸般杂艺的落后,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学问、制度、文章则出于万国之上。这是其认识上的局限性,也对学习西方什么的问题产生直接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