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新闻两则》.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9518691 上传时间:2023-09-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新闻两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上《新闻两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上《新闻两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上《新闻两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上《新闻两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上《新闻两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新闻两则》.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两则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 益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炼的语言。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教学过程及内容:课时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

2、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新闻知识你知道多少?做法:在学生课外自学、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上台板演。教师备案,投影展示:1、新闻的定义: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只指消息。2、新闻的特点: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不虚构不夸张。)、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性(语言简明扼要)。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3、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基本结构: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3、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主体: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和结语: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三、学法指导:我是这样读新闻事件的。(一)读“标题”。1、标题告诉我们什么内容?你认为这标题有什么特点?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 横渡 长江 (简明扼要)(说明对象) (

4、军队数量) (渡江气势) (渡江地点)质疑:标题中“百万大军”是不是虚数?文中哪些数字可以印证?(不是虚数。下文说,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合计百万,照应了标题)(二)读“导语”。2、文中哪句话是新闻的导语?(“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导语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导语揭示了: 渡江人数( 百万 );渡江区域(1000余华里,西至九江,东至江阴);渡江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体现了渡江的气势雄壮和战线之长。4、导语前面的小号字“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在新闻中叫什么?有什么作用?这小号字,叫“电头”, “电头”是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的文字。这个“电头”写明了通

5、讯社的名称(新华社)发电地点(长江前线)和发电时间(22日22时)。此“电头”表明了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三)读“主体”。5、学生朗读“主体”,了解“主体”内容。(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6、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主体”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主体部分:“ 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 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情况。 第二层:(“ 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军队时间地段人数遇敌情况进展情况中路

6、军20日夜安庆芜湖30万甚微渡至繁昌、鲁港等地。西路军21日下午五时安庆九江(不含)35万甚微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东路军21日下午五时南京江阴35万较强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7、合作探究,画画地图。 学生试一试:画画地图: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箭头标出。(可画在课本上的地图上) 教师展示地图并解说。8、把握主体部分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

7、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四、问题探究。1、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教师点拨: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

8、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2、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

9、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 “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

10、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第4小题第一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

11、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而第二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

12、“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 西(较详) 中(略) 东(详) 长_横 渡 _ 江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 课时2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整体感知: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

13、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思考品味: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2、明确: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

14、得的伟大胜利。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例:比较下面两段话: A、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B、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分析:上面两段话主要意思一样,但第1段表达较笼统。第2段中将“越过”改为“突破”,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取得胜利的。“渡至”比“到达”的意思具体确切,说明人民解放军是从水路进军的。而第2段中的“24小时内”和“即已”则比“共”字更具体、更准确了,突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时间短、进军神速。第2段是毛泽东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较,充分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和简明。 四、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找出来。 (一)相同点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