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容与形式的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9514356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容与形式的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2容与形式的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2容与形式的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2容与形式的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2容与形式的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容与形式的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容与形式的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掌握内容与形式的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实施及反思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经整整三年了。我们正好赶在了风头浪尖上,经历了一轮高中新课程教学。一路上我们边学边做,聆听了专家的新理念,学习新教材教法,开展新课程研讨课。三年实践下来,我们深深理解了课改高中课改的必要性,摆正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走出了传统信息技术课程应用程序说明书般的机械教学误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了,课堂教学也更生动有趣了,教师们在教学相长的环境下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更有把握了。论理我们应该胸有成竹来面对新理念下的课程教学了。但实际上,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产生一些新的教学的疑难问题:教材显得很

2、高深,如何把学生领进大观园?如何让学生探究任务更有实效?教师的一扶一放把握的度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我做了一些探究。下面将我的反思中自认为较关键的几点做法提出来代供大家交流。一、理清主线课标导航从信息技术教学的全局来看,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已经将信息技术从最基础的键盘练习到各种基本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学习了一遍。高中信息技术的目标和定位又在哪里呢?我们从事过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现在又经历过一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回过头来理一下信息技术学习的主线:小学初中信息技术是在培养兴趣、学习技能、养成习惯,是在打基础。这一阶段注重信息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到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加强信息技术的培养,同时也要将着眼点放在培养

3、高中生的信息素养的高度上来。从高中信息技术体系来分析,这一阶段应该让学生也回过头来整理一下思维,洞悉信息是怎样产生、交流,信息在我们生活扮演什么角色,作为即将跨进信息时代的社会公民如何高效地获取、加工、表达、交流思想;如何理性地对生活中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以独立的社会公民的角色来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信息伦理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对于教师而言,要为学生创设基于问题的任务与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因此,不管学生使用什么版本的教材学习,教材设计内容都是紧紧

4、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来编排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同版本的教材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工具和平台。每一个平台所提供的案例和情境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种有效学习形式。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课程标准就是思想是内容,而教材是贯穿了思想和内容的具体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与教材贴得近,与课程标准离得远。趋向于教教材,完成教材安排的环节。这在这方面我们是走过弯路的。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都严格紧扣教材设计的活动和内容按部就班地设计教学的。一个学期下来,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都产生了畏难情绪。由此我在自己教学发思中发现,如果以教材为本反而失去了本,这个“本”就是学生,就是课程标准。因为我发现信息技术教材中的一些任务不适合学

5、生,也不能达到课标确定的目标,开展起来显得很低效。这时应当重温课程标准,从中把握教材在相关模块设计的意图,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这样既从根上把握了教学目标,对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二、走近学生,调整教学内容。在当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一贯的思维出发点是研究课标研究教材设计教学三维目标重难点具体教学过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学生。记得三年前刚接触高一教学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简单表格作为学习工具。要求完成后将作业交上来。课后发现有好几名学生没交作业。调查后才发现,他们信息技术基础很差,学生连键盘都用两个食指找。其效率可想而知。我才深刻感到,我真的没有认真地了解高一新生

6、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后,我的每堂课前五分钟就做一些键盘、指法、文件管理、资源共享等基础操作练习。教师操作演示时也更细致了。半学期下来,情况好转了,作业上交了,学生也不再为一些小小的操作而皱眉了。一个小问题引发我的更多反思。教学本来就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效果要以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依据。如果我们忽视了学习的主体,教学可能会与他们的实际情况越离越远。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应该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第一课。在教学必修4.1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一节时,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我用教材中的案例来剖析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下课后学生居然一头雾水。与学生交流后才发现,书

7、上的案例对他们来讲偏难了。我们为了明白剖析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可以了,何不用一个更浅显的例子呢?为什么要故意为难学生呢?在第二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下发新生信息技术基本情况的调查问卷。从结果来看,有过半的学生认为自己自信技术水平不好;当遇到信息技术的问题,会问同学,如果同学也不会就会放弃问题;他们最喜学欢多媒体作品、动画和网页,在这方面却知之甚少;有67%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和微机课是同一个概念;浏览网页、聊天、和游戏是他们电脑活动的主旋律。今年的高一新生来自吴忠市各县,信息技术基础差异更大,一些学生甚至对输入的密码符号变成了“*”号而不解。由此可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深入了解

8、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实事求是地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顺利完成每一章节的学习任务还需要哪些基础技能,并找出补救的办法和策略,关注他们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学习支持工具,给他们一个缓和的支点。现在再度反思,关注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反思和实践了三年,犯了很多错误,才一步步做了一些务实的工作,教学才开始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真正从学习主体现状和需要设计教学。内容与形式,孰重孰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信息技术教师学无止境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软硬件更新速度非常快。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信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一点在信息技术课中表现得

9、尤为明显。信息技术知识的更新可能是高中各学科中最快的。但不管技术怎么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理念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标是不变的。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处理好这变与不变的关系?我认为:(一)更新技术,学习最新的优秀信息技术成果,为我所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应该有深厚功底,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有时还应主动向学生学习,不耻下问。记得一次学生网络将文本粘贴到Word中,然后点了一下文本区的粘贴选项小图标,选中其中的“匹配目标格式”选项。文本格式就和Word原文本中的一样了。我当即向学生请教了这个技巧。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深度与广度,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习的知识技能还很多。(二)要跟

10、上时代潮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信息技术的教材更新永远赶不上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些内容显得滞后。如广教版必修1.1节信息及其特征以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为案例引出自信的传递性。这是7年前的事件,当时这些学生还上小学,他们对此事不太清楚,也不太关注。于是我引用刘翔110米栏的话题作为本节的案例,为学生设计了几个问题:刘翔奥运110米栏成绩是多少?你是从哪些渠道知道的信息?问题一下就引起学生关注,打开学习的话题。2007年的新教材居然换用了刘翔110米栏的事件作为案例,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再一次说明教师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再如2.2节获取信息的策略和技巧中设计网络搜索问题:华南虎的

11、数是多少。所有使用广教版教材的学生都会做这个搜索练习。网上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和讨论多得不计其数。这个问题已经背离了教材编排的初衷了。教材中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新的情境任务供学生练习。当然,不管如何开发,我们的依据是仍然是课程标准。(三)把握好技术与素养的度。我曾经认为,我们在DOS时代所学习的BASIC和Foxbase程序设计已经毫无用处,因为时代发展的太快的,新的语言环境功能会更加强大。而当我们再追赶新的语言时,更先进的语言又产生了,可见语言环境无止境。但是当学习一种语言再学另一种语言就比较轻松,说明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是非常相似的。这种思想和方法是解决新问

12、题的金钥匙。我们的初中开设了易语言课,也说明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重要性。这对我们教学又有什么启示呢?信息技术课完全等同于计算机课,学信息技术也不是为了精通某些应用程序。师生在任务情境中会学到某些软件和工具,只要将任务涉及的工具学会,能完成任务就可,不必将其中的工具面面倶到。其他的工具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探究就可以了。工具学得再好,如果不用,不久就会忘。我们的重心在于从信息学的角度让学生在学生技术过程中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的最佳手段和策略,注重实际应用,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许多年后,学生或许会忘记具体的操作方法,但他们只要知道哪些信息渠道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从信息

13、学技术解决某一问题的思想、算法、策略和方法,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这样,我们就让学生学到了具体的技术,又不仅局限于技术,而上升到方法、思想和素养的高度。技术是形式,素养是关键,处理好技术与素养的关系,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才是着眼于未来的成功的教学。四、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老师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高中生不喜欢积极回答问题,主体参与意识比初中生明显减弱。如果任此情况发展,学生就渐渐淡化为学习的客体,教学质量会下降。我们一般采用的办法是将学生课堂表现与学分评定挂钩,记课堂提问分数。施加这种外因是有一定效果的。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能调动学生,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我常用的策略是:(1)

14、问题情境化。如在教学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一课时老师这样引入:“老师最近看到网上有一则消息,北京有一家增高医院,声称采用高科技,绝不伤骨髓,老师先天不足,很想去,同学们建议老师应不应该去?”由此引发学生的争论,在争论中问题答案渐渐明朗。这种情境很容易将学生引入学习中。(2) 教学环节的活动化。我是从英特尔未来教育学习这个策略的好处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编排上也是将很多的案例和活动环环相扣构成的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也很适全学生做中学的形式。我们经常将一节在大课分成几个活动,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探究的问题也融于其中。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也是完成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的过

15、程。(3)给学生以理性激励。在很多课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师的评价是“好”、“很棒”之类的词。高中生更希望看到老师真正在关注他所提出的观点和问题,并对他的观点独到、合理之处进行提炼,加以理性的肯定,能由学生的问题继续进行研讨。老师能融进学生的问题中,是对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潜移默化的肯定,是对学生的理性肯定。师生在相互的交流中构建问题,完成探究。五、探究性学习要扎实有效基于情境任务的探究性学习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形式。许多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都用到小组探究的形式。有时,一堂课学生热热闹闹地讨论着,教师也忙着点拨,到总结的时候寥寥数语,并没有真知灼见和有价值的问题被提出或有创意的问题方案。这

16、样重形式轻效果的教学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是形式主义的表现。如何将探究性学习落到处呢?我认为教师需要考虑几个问题。(1) 有没有探究的必要。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探究。如果问题太简单不值得探究;如果成员的观点完全一致,起不到补充和辩驳的效果,就没有新的观点,也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没有新问题的生成也不值得探究。所以尽管形式很活跃,但探究的内容却是空洞无效的。(2) 精心设计探究问题。一但决定采用探究的形式,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的难易度。如何让问题调动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探究的载体是什么?即以活动承载、任务承载还是以实验承载?问题必须在调动学生阅读、分析、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得以解决,提出方案。是否要为学生探究提供支持工具和相关的材料。(3)调控探究过程,科学设计评价量规。实施探究活动之前应选定组长,组长和成员之间要分工明确。组长要引领、监督、协调;组员严格完成分配的探究任务。评价要落实到位才能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评价量规要为学生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