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35].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9513498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3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3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3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3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3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35].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2.结合积累并查找资料,解读诗文。3.赏读诗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诵读并背诵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2.根据资料和日常积累,理解诗歌大意。教学难点:赏读诗歌,体会作者别样的送别情。教学流程:一. 导入新课课前热身:猜猜诗歌的作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别董大高适 赠汪伦李白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思考:1.大家知道这些诗从内容上看有什么共同点?(送别诗)2.这些送别诗在情感上有什么共同点呢?(悲凉,伤感,惆怅)小结:正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让你黯然

2、销魂的,只有离别。那么离别是什么呢?王维说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牵挂;王昌龄说离别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落寞;李白说离别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所以“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送别诗都如此的凄凉哀婉缠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体会一种别样的送别情怀。(板书题目作者)二检查预习(一)了解作者关于作者王勃,你所了解的都有哪些情况呢?1、

3、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2、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3、曾游览南昌有名的胜地滕王阁,写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4、他擅长骈文,现流传下来文20多篇,诗90多首。明人集为王子安集。5、26岁时往交趾(今越南)看望父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在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二)了解诗的体裁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首诗,从结构形式上来看,这首诗属于什么诗呢?(五言律诗。)我们之前学习过律诗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谁能来说一说?1、律诗

4、多为五言或者七言,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2、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3,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4,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5,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三初读诗歌 了解大意1.师范读。2.同学练习朗读。3.指名读。4.齐读。5.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的积累和查找的相关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分享。四品读诗句,体会情意(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解释:少府;之;任送别的的情景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诗的首联。(二)(读)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板书:首联)解释:城阙;辅;三秦;五津(1)谁能来说一说首联交代了什么?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及友

5、人要去的地方。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2)分别和要去的地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能看出来这样的特点?长安: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辅)蜀州:千里迢迢,苍茫一片。风烟迷茫、路途遥远。(烽烟)(3)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望”的用意?1、为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恋恋不舍及对其今后生活的关心。首联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

6、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在作者心中,他对朋友的这份情感似乎能够使他看到朋友一路的风霜以及朋友日后的生活,所以,即便远在千里,也并非远别。(板书:非远别) 那么现在大家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保重身体,询问归期)那么王勃是否在与朋友惜别之时也有如此的叮咛嘱咐呢?我们一起来看诗歌的颔联。(三)(读)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板书:颔联)(1)怎样理解“同是宦游人”?指的是你我都是出外做官的人。(板书:同宦游)这两句诗把两人之

7、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意思是都是离家做官漂泊在外的人,你的感伤,我也能理解。(2)那么作者认为出外做官的人应该如何面对离别?为什么?坦然,乐观。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离别呢?我们来看下一句。(四)(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板书:颈联)(1)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板书:若比邻)(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襟?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广阔胸怀,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境界开阔,气

8、势雄浑,道出了朋友之间的感情真谛,不求朝夕相处,只求心心相印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真正的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四海之内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五)(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怎样理解最后两句的意思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板书:尾联:莫沾巾)(2)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3)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积极进取那讲到这里谁能来尝试一下这首诗的朗诵?试着体会一下这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齐读,背诵。(4)有人说,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出,所有的送别诗都随之黯然失色,那么想一想此诗受人喜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唐诗三百首选者评为“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这首诗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写得乐观开朗,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五教师寄语 探讨友情1.谈谈如何看待友情,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呢。2.教师寄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是自己烦恼时倾听的知己,是自己的患难时搀扶一把的知交。可是朋友之间也会有聚散,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天天陪伴在身边。但只要那份情意存在,我们大可不必感伤,就象诗中所说那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做朋友的最高境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不如意,这份豁达我们更值得拥有。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话“珍惜友情,笑对风雨”,我们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