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临床应用新进展.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9507286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临床应用新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临床应用新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临床应用新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临床应用新进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临床应用新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临床应用新进展.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临床应用新进展崔洪香邸文会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ltraviolet blood lrradiation and oxygenation,UBIO)是本世纪初即用于临床的一种疗效确切的光量子物理疗法1,2,采用紫外线光量子能量,在充氧条件下照射患者血液,能激发血液的各种成分,再回输同一患者体内,有催化、调节、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增加组织对氧和能量物质的利用,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改善血液的物质代谢和血管壁状态,以及预防输血免疫反应及其难治状态。在20年代,抗生素问世前,UBIO在美国、欧洲、前苏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自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

2、曾一度被淡忘。70年代由于抗生素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多,且对病毒无效,致使UBIO重受青睐。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又对该疗法进行了更深入地研究和临床应用。1UBIO疗法发展简史紫外线(UV)为100400nm的电磁波,属不可见光,是生命产生和演化的关键性条件之一,经过多层次进化,生物体内可能遗留了多种与UV相关的“印记”,这也许是UV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原因。用于医疗的紫外线光谱分为长波、中波和短波三段,其波长分别为400320nm、320280nm、280180nm,紫外线的主要生物作用是光化学效应。它的生物学特性早已被医学界重视并利用3,4。人类自1887年发现紫外线有杀菌作用以来并为之进行了

3、不断地探索,研究证明,紫外线波长在260nm左右,杀菌能力最强5。1928年Hancock等6首次成功地将紫外线照射血液(UB)这一方法用于一名人工流产合并溶血性链球菌败血症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从而认为少量血液经UV照射后回输体内,可以杀灭细菌、灭活毒素和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1934年knott7将血液回输简化为肌肉注射,治疗化脓性伤口和腹膜炎,获得良好效果。1948年Miley8用UIB疗法治愈了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70年代研究发现UIB疗法不仅适用于感染性疾病,而且还适用于缺血性、代谢性等多种疾病的治疗。1958年Wehril使血液受照射的同时能充入氧气,并根据血液受照射后

4、形成自由基的光谱特性,将照射波长改为265289nm,他认为自由基反应能使血浆蛋白的抗原性发生改变,刺激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机体代谢9。1987的粟秀初等10将UIB疗法引入我国,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缺氧、缺血性脑部疾病并取得较满意疗效。UBIO疗法以往多用于感染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近年来,已被用来治疗感染中毒性脑病、心脑血管病、哮喘、牛皮癣、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病症。在治疗恶性肿瘤、白血病、毒瘾等方面也出现可喜苗头。2UBIO疗法作用机制UV为高能光量子,极易被血细胞表层及血浆中的蛋白质、酶类、脂类等吸收,引起电子向高能级跃迁,使相应分子进入激发状态,回输体内后可继发一系列化

5、学反应。其主要作用机制有如下几方面。2.1UV干扰病原微生物核酸代谢,杀灭细胞、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灭活其毒素。Hancock等最早研究UBIO的杀菌作用,认为细菌受损程度取决于其光敏感性及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强弱。细菌合成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生凝固,蛋白质合成发生障碍,造成细菌死亡。正常人体细胞无光敏感性氨基酸,故血细胞虽然经紫外线照射也不会受损。2.2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迅速而有效地缓解组织缺氧状态。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和细胞自身聚集性有明显影响。UBIO能增强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红细胞内Na减少,粘度下降,红细胞变形能力加大,红细胞流变学和

6、微循环障碍改善11。血液经UV照射并充氧1分钟,相当于在空气中氧合2030小时,回输后35分钟便能提高全身血氧饱合度。30天后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仍较照射前水平高60%12,13。因此,UBIO能迅速而有效地缓解组织缺氧状态。2.3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血液在有氧条件下受UV照射,可形成超氧阴离子等多种自由基和臭氧,与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作用,形成脂质过氧化物,一方面可造成细胞的病理损伤,另一方面可催化内源性氧化酶,引发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同时还可激活或诱导产生超氧化歧化酶(SOD),清除过多的阴离子,保护组织免受损伤,UV照射还能直接激活细胞呼吸酶从而促进能量合成,改善新陈代谢14,15 。2.

7、4调整免疫功能UIB治疗期间,患者白细胞总数多升高,淋巴细胞数目增多,吞噬细胞功能明显增强,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变化,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增强,激活补体系统,对IL-1、IL-2和干扰素等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起促进或抑制作用。2.5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UBIO治疗可导致血管扩张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善2。UV照射可以降低血液粘度,增加红细胞负电荷,降低红细胞聚集性,提高血细胞膜的顺应性,加快血液流速,是矫正血液流变学性质异常的最好方法16。2.6影响凝血与抗凝血机制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度,升高血中游离肝素浓度,有利于改善微循环,防治DIC。2.7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照射可产生某

8、些刺激骨髓细胞增生的促进因子。2.8改变血细胞外表层的结构和功能红细胞外表面层存在着与气体交换、免疫粘附、凝血等重要功能有关的多种膜蛋白,照射后红细胞膜密度降低。气体能透性和抗渗透压有力增加,膜的顺应性改变。2.9调节细胞内Ca2浓度对细胞内Ca2浓度的正负调节作用与照射剂量及波长有关。2.10其他提高蛋白质和脂肪的溶解度,改善血管壁状态,稳固肝细胞溶酶体膜,兴奋枯否细胞解毒功能,起到保护或迅速恢复脏器功能的作用,对血中葡萄糖、胆固醇、乳酸、丙酮酸、尿酸、胆红素浓度也有明显降低作用。3临床应用自1928年开始应用于临床以来,未发现严重的近期副作用,也未发现远期不良反应,几乎临床各科的疾病都有适

9、应证。UBIO疗法不仅能杀灭病原微生物,同时还能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疏通微循环等方面作用,适用范围远远超越了抗感染的最初目标。其临床应用归纳如下。3.1感染性疾病在国外运用UBIO治疗脓毒血症、化脓性创伤、腹膜炎、纵隔炎、骨髓炎、肺部化脓性坏死性疾病、面部和颈部蜂窝组织炎、急性化脓性乳腺炎、胰腺炎等感染性疾病,均获得了肯定的疗效,不仅病死率和并发症明显下降,而且患者痊愈期缩短。内科、儿科、妇产科、皮肤科、泌尿外科、神经科的许多感染性疾病,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1。UBIO疗法对感染性疾病的适应证比较广泛,主要有急性化脓性感染、败血症、肺炎、肾炎、蜂

10、窝组织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肝炎、肺炎、流行性出血热、脊髓灰质炎、单纯性疱疹等。3.2缺氧、缺血性疾病UBIO对治疗各种血管病变、缺血性心脏病、肺部慢性非特异性疾病、高血压病、胎儿宫内窒息,均有令人满意的结果1。UBIO抢救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能提高血氧饱和度,有利于对机体充分供氧,提高组织对氧和能量物质的应用,加快碳氧血红蛋白的离解,迅速恢复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UBIO疗法适和于肺心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性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亚硝酸盐中毒、溃疡、和褥疮等治疗。3.3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脑外伤、脑动脉硬化性痴呆、格林巴利综合征、帕金森病、肌肉萎缩、皮质性盲、顽固性头痛

11、、顽固性失眠、抑郁状态、安眠药中毒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多种后遗症。3.4变态反应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银屑病、支气管哮喘和多发性关节炎等。3.5内分泌系统疾病UBIO对2型糖尿病、中毒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治疗,可使其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发生肯定的变化,可改善月经前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这可能与雄激素分泌的稳定及促性腺激素分泌的正常变化有关。3.6其他对男子精子过少症不育、阳萎、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银屑病、骨发育不良、妊娠缺铁性贫血、急性外源性中毒、溃疡病和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均有良好治疗效果1。也适用于糖尿病、高胆红素血症、贫血、梅尼埃病和恶性肿瘤等治疗。4禁忌证和

12、副作用UBIO没有绝对禁忌证,但对卟啉沉着病、光照性皮肤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好避免使用。凝血机制障碍有出血倾向者、着色性干皮病及极易发生晕厥的患者应列为禁忌证。个别患者可有充血、无力、眩晕、短暂性晕厥状态、嗜睡、饥饿感、兴奋欣快感。但无危险性,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UBIO疗法随着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它已成为现代医学中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作者单位:崔洪香(山东省滨州地区中心医院251700)邸文会(山东省滨州地区中心医院251700)参 考 文 献1,Make CA,.-,1992,1:442,,.- 3,1988,3:423,陈庭仁主编.紫外线治疗学,第1版,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13、社重庆分社,1988.24,邹贤华主编.物理医学与康复,第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1325,郭万学主编.理疗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514556,Hancock WK,Knott EK.Irradiated blood trans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n.Northwest medicine,1934,33:2007,Knott EK Developement of ultraviolet blood irradiation.Am J Sur,1948,76:1658,Miley GP,Christensen JA

14、.Ultraviolet blood irradiation therapy in acute viruslike infections.Review of Gastroenterology,1948,15:2719, OH, .b Par,1988,3:4210,粟秀初,吴保仁,乔长义.经紫外线照射和充氧的血液输注疗法对各种脑病疗效的初步体会.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1988,14:6811,曲伸,郭述苏,范红,等.脑梗死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与膜脂质相关性研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7:21922112,李智文,许国英,卓孝福.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脑梗死观察红细胞Na-K-ATP

15、酶的变化.中华理疗杂志,1992,22(3):13413,Miley GP.The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of auto-teansfused human blood;studies in oxygen absorption values.Am J Med Sci,1939,197:87314,张晓声.血液量子疗法的振兴.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88,2:10415,Olney SR.Treatment of hypoxemia-a preliminary report on 21 cases.Abdominal Surgery,1970,12:4516,莫简主编.医用自由基生物学导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