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匾额辨伪.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9506607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滕王阁匾额辨伪.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滕王阁匾额辨伪.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滕王阁匾额辨伪.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滕王阁匾额辨伪.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滕王阁匾额辨伪.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滕王阁匾额辨伪.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滕王阁匾额辨伪.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滕王阁匾额辨伪 何春华某年某月某日,通过黄秋生先生的一篇文章,我被引向一位赣州奇人,网名野山闲人,言行书画,不同俗人。其中一篇博文,名字为书法小议。所议之小,只有寥寥数语;然所议实不可谓之小:南昌滕王阁,名闻四海,声传千古,正楼匾额,传为东坡笔法,官家论定,俗世所从,大家都不愿认真。我等粗鄙之人,不懂书法,苏轼行书只知道寒食诗帖等数种,大字楷书只知道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一看此匾,也断然认为是伪作,而即便是作为伪作,也显得格调低下。原匾如图:在野山闲人的博客我做了评论,如右:滕王阁现在匾额确实是伪字。“己巳重阳立”数字有严重的“工艺美术化”倾向,应该是印刷术普及之后的人才能有的字。宋朝大部分名家

2、书法都取侧锋,常常字体倾斜,轻重多变,显得跌宕多姿,甚至楷书也这样,所以宋人总的来说行书很高。“滕王阁”三字应该是苏东坡小楷滕王阁诗序(我不知道真伪)中放大,外加修饰而来。从体势上看了无差别,但是作伪者为了抹去小字和大字的用笔区别,对笔画尤其是起止转折处进行了修整,却恰恰是这给人留下了把柄。现在回头来看,我当时真是无知者无畏,天干地支纪年方法一概不知。“己巳重阳立”居然是指重建揭幕的时间1989年10月8日,适逢重阳节。在笑我自己的同时,我也不由得笑当时挂匾的有权人,你做一个假的匾,也没有必要把伪作的公示时间写上去吧,都说我很蠢,却有比我更蠢的人,蠢得那样明目张胆不知所谓。自从看了书法小议这篇

3、博文之后,不能释然数日,朝思夜想,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但是不知道怎么证明。我于是求助度娘。尽力搜罗苏东坡书法、滕王阁匾额来历旬又数日数夜。首先我找到所谓的苏东坡写的滕王阁序小楷(从风格上我看不出苏东坡的特色,不能确定出处,也就不能确定真伪),其中的“滕王阁”三个字截取出来,跟匾额上面的“滕王阁”三个字一一比对,如下:果然结字方面完全雷同(我不会用绘图的软件,如果可以,完全可以将所谓苏书滕王阁序和匾额中三个字一一重叠起来比对,有兴趣和有技术的朋友可以试一试)。更可恶的是,今人伪作的匾额对笔画进行了“艺术加工”,一者显露出今人低俗的审美情趣(前文所说的“留下把柄”),二者透露出对艺术缺乏起码的尊

4、重古人论书,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或“盖结字因时而传,用笔千古不易”,书法上结字不一样情有可原,改人用笔,尤其你认为是方家圣手的书法用笔,则显得鲁莽、不知天高地厚。当然,在这个世道,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少,我有权力在手我说了算。再看落款印章上面: 左边为匾额落款章,右边为所谓苏书滕王阁序落款章。同样的照套体势和笔画“艺术加工”。在收集苏帖的过程中,我渐渐的发现这三个字的来源所谓苏书滕王阁序大有可疑,于是大胆的做一个猜测:所谓苏轼手书滕王阁序的拓本本身就是好事者伪作,形神俱失,似是而非。我可以用惯常的语言来说,比如苏字“左伸右缩、内紧外松”“用笔丰盈、结字扁平”“横轻竖重、笔画舒展”

5、“纯绵裹铁”之类,但是这些评语往往绝对正确却很难辨别。中国审美体系的形容词、譬喻,需要丰富的审美经验作为辅助,才能发挥正常功能的。在过往读苏帖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强烈的印象,就是“一”很长,大部分是又细又长,一般的长度都能够达到上下文的横向宽度甚至还要长,有时候达到很夸张的地步,通观我所能看到有名的资料,几乎没有例外滕王阁匾额的来源苏帖中滕王阁序就是唯一的例外。滕王阁序中两个“一”字,都是比较精短的那种,如下: 而在其他的苏帖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苏轼书法中那个长长的“一”字(往往又细又长,未必全细,但总是长)。如: (注:传为苏手书的金刚经工整有余,骨力不足,我不敢断然说真伪。即使是真的,传抄千

6、百遍,已不能完全辨识苏轼鲜明的个人特色。虽然形迹可疑,但“一”字仍然很长)。下又附一些苏帖滕王阁序中“王”、“阁”、“今”等与其他苏帖中相同字的比较:“王”大字中间一横重心偏上,而行书大部分时候居中,偶尔偏下,滕王阁序中偏下。所谓苏帖滕王阁序中“今”字最后一笔一律做点,与上横脱离,向右收笔,而他帖中往往向下行,有回锋,不与上横脱离,也有少数列外。又有,所谓苏帖滕王阁序中的“之”字,第一笔与第二笔之间多有游丝勾连,可鲜明看出第二笔即横画起笔承接上笔的点,重落然后收起,而大部分苏帖中的“之”字第二笔都是独立起笔。但“之”字从来就千变万化,不足为据,不表。因对所谓苏帖滕王阁序的真伪困惑,我一直还在搜

7、寻这个帖子的由来。网上旧书店看看问了,都是南昌出版或者出版方不详的。按道理来讲,既然是“帖学”的一部分,除了拓本行世,像宋代这样不远不近的年代,也应当有墨迹本行世,可是度娘就是不答应我。于是我对那三个字和这个拓本的来历有了兴趣。在文山帖海之间辗转数夜,发现一个报道最后一个民间藏书楼处境艰难 主人守着传家宝受穷中有这么一段:“滕王阁题字出自新风楼80年代中期,江南名楼滕王阁重修,但当时没有任何关于滕王阁的资料。后来滕王阁工程筹建处找到了王令策的父亲,王令策的父亲把有苏东坡墨迹滕王阁诗序的晚香堂法帖免费借出,如今滕王阁最高一层的阁檐下,悬挂的一块高达5米的匾额,上面的苏体“滕王阁”三个字,就是源自

8、新风楼。” 根据后续查阅的资料,报道中所谓晚香堂法帖为晚香堂苏帖,而晚香堂苏帖为拓本,不是墨迹。当然给人树碑立传的,宣扬人家的人品学识,不妨自己显得无知一点,就不知道王令策自己知道不知道。又经过多方搜寻,终于发现,丛帖目中引用张伯英的话说:“晚香堂苏帖十二卷,清姚学经撰。学经有因宜堂帖、唐宋八家帖、白云居米帖,并此为四种也。陈眉公晚香堂苏帖二十八卷,乃近代著名之刻,姚袭其名而内容各异,帖肆呼为小晚香堂,以别于陈氏之帖。其前四卷帖尾皆有崇祯某年月刻石,学经谓其曾祖继韬得杨氏所藏旧版,而形式与后数卷无异,选帖之谬相同,盖同为雍正间刻,崇祯年款,不可信也。帖中唯烟江叠嶂图诗、题伯时画、与毕君札、次韵

9、送梅诗四种为苏书,大书七绝为集苏书,其他殆无东坡一字。虽习见之帖如黄州寒食诗、养生论、海市诗等,皆弃原本不取,而用不知何人之书,妄称东坡,良不可解。至花蕊词、滕王阁序、怪石供、渊明诗跋,尤属毫无影响,奈何以此为苏书哉?帖首五篆字即摹陈眉公本,是其有意影射。旧版云云,纯为虚语,以恶刻冒充名帖,学者每为所欺,不可不详辨之矣。”看来,滕王阁序非苏书早就已经是定论了;同时也可见,伪晚香堂苏帖即使不是流布甚广,也不是什么珍奇;所谓免费借出,只能说江西地处偏鄙,文化不兴。丛帖目作者容庚,古文字学家、金文专家,民国即以金文、铜器研究成大名,80年代前中期,耄耋之年研究方向由碑转帖,出了丛贴目,当在滕王阁重建

10、(1989年)之前。所引张伯英,清末民初书家,书兼碑帖,学艺俱佳,与齐白石多有过从,市面有二人同画的国画不少,年少于白石老人,或云其为白石师,不知实际情况。人各有专擅,以学养论张为高,应该可以。前文之王令策,目前在南昌大学赣文化研究所搞研究,令策父即王咨臣。咨臣好藏书,早年师从目录学家姚名达。名达毕业于清华研究院,初攻章学诚史学,其时清华诸导师尚在,学人多有创建,姚由史学而目录学,战时任教国立中正大学,携学子赴国难,捐躯。名达至于咨臣,咨臣至于令策,文章境界,有如世道。江西诸学府均上追国立中正大学,包括我曾求学的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有一栋楼,命名为名达楼,以纪念为国捐躯的姚名达教授。那是另一个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