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497472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

2、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

3、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

4、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这是一种畏难心理。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

5、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 古典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语言形式。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源头,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好好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就愧对于祖先,愧对于血管里流动的中华民族的热血。但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喜欢流行歌曲,却不知有许多歌词都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来的。所以他们会觉得学古典诗词是“落

6、伍”,跟不上时代。 3、“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但是古典诗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典诗词,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案例描述: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 导入新课: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

7、,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比较鉴赏: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

8、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三、作业设置: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学习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后,播放并展示了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的歌曲和歌词,告诉同学们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和我们刚学过的作品都表现了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模仿当的歌词,把无题扩写成一篇抒情散文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

9、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案例思考: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或许在正确理解并践行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