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拓展测试题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948932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拓展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拓展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拓展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拓展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拓展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拓展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拓展测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关爱生命一、积累与运用 请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 )成的海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膀收lin( )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sh( )了那烦人的聒聒!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 )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根据词义填上相应的词语。举起天,摇动地,形容力量很大。 ( )比喻稀奇少见的美味。 ( )3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下面这些引自课文中的语句给你什么启示? 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

2、握。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4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开展这项活动的意义。(说出两点即可)图书漂流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欧洲的一种好书共享方式。不用借书证,不用付押金,也没有借阅期限,书友在自己书的扉页上贴上“漂流”的特定标签,然后投放到公共场所,拾取的人阅读后按标签提示,再把该书自动投放到公共场所,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一本书以随机的方式被素不相识的人传阅,让志趣相投者可能因此结为好友。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

3、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鞭数十,驱之别院( ) 方出神 ( ) 6翻译句子“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二)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

4、成教也!”遂烹彘也。【注释】彘(zh):猪。特:只是。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曾子之妻之市之:_顾反为汝杀彘反:_9用现代汉语翻译“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一)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

5、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10文中有一句话点出了“一大株紫藤萝”的命运是特别年代造成的,这句话是: 11“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的含义是什么? 12试说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言外之意”。 13写出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二) 心泉 张佐香初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寻找“清泉

6、石上流”的意境,凝神倾听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从此,这一涧清泉,便在我生命的最深处。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冷冷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冽鲜洁的清泉,以及观泉、听泉者的身影。这身影,杂夹着青石、鸟影、梅枝,掺和些月光、清风、松色。我曾许多次在旅途中邂逅泉,泉水像那些绿色透明的藤蔓,不时地从脚下的石缝里爬出,从头顶的峭壁上挂下来,或滴珠,或一线,或几绺,或成瀑。它在大地上漫步行走时,随时随地会把不同形状的山体的不同情态,用水质的声音演奏出来,像琴,像笛,像钟,像磐。发出的铮铮泉水声是人间最美的音乐。立于澄澈的泉边,让泉水映

7、照着身影,我掬泉浣面,饮泉入腹,以泉为镜,发现微涩的 一张脸已“水色”丰足。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人生的生存秩序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等等淹没了它的身影。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好,失也好,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清泉从地层深处喷涌而出,历尽了脱胎换骨的磨砺,只剩下一身的清白。它是尘世间最纯净的东西。从古到今,它不间断地流淌着,阅尽世间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它何曾因风霜雨雪而萎缩移易,又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适自得。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心中有泉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不变心性;

8、也才能有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用心泉浇灌真善美之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夹着热血带着体温的生机勃勃的精神的清泉,屈子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东坡闳肆奔放的散文;司马迁的传记,黑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钢琴曲,梵高的绘画这些历尽磨难的艺术家以精神的清泉赋予人类文明以尊严与高贵。也有一些心中有“圣泉”的人,以其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一个民族的精神,譬如孔子,释加牟尼,还有圣雄甘地。这些源于高贵的心灵的精神清泉,汩汩流进我的心灵,源源不断地渗入我的肌肤与内脏,在我的血管里流淌。它洗去我肺腑中的浑浊,还我以洁净;它冲刷我骨子里的怯懦,还我以刚健;它扑灭我脾脏里的

9、躁火,还我以平和。它疏通血脉,打通经络,以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大地与天宇的生命潮汐。我呼吸天地的湛然清气与浩然正气。清泉流入我的身体,我会从心灵深处听到絮絮低语的泉声。每逢在 人生的旷野上迷失,我会观照着流泉的走向,寻找前进的方向。奔波于万丈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心中都有一汪清泉。只因尘世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遮掩了它的清碧透明。生命不能承受无泉之痛,真正优秀的人生更是如此。现代人的心灵缺少清泉。这种清泉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就像爱。我等凡俗之人,当用淡泊宁静的心怀澄清心泉,用心泉冲刷人欲物欲,用心泉涤尽如尘的烦扰。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更重要的是创造

10、心泉,创造精神的心泉。人生之美,正在于此。(选自思维与智慧)14.作者阅读了王维的山居秋暝后,对“泉”的感知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15.第自然段中,作者说:“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字的妙处。16. 那些“源于高贵心灵的精神清泉”给了作者怎样的帮助和影响?17. 如何理解“人生之美,正在于此”这句话?18.阅读第段自然段,联系自己阅读或欣赏过的某一文学艺术作品,谈谈它是如何给你以精神的洗礼的。四、作文19走进 提示:你曾走进、正在走进和将来可能走进的领域十分广阔,如山水名胜,影视书刊,物质世界,情感天地等等,选择自己体验多、感受深、最有话可说的来写。先把题目补

11、充完整,然后按照要求作文。 第一单元1.nng 敛 恕 bi擎天撼地 仙露琼浆 3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人生更为精彩。 一时的不幸不足敬畏,人生应该是敬畏的、乐观的、奋发进取的。4示例:传递知识,让书香远播。以书为媒,广交朋友。传递文明,传递诚信,传递和谐。好书共享,经济实惠。(答出2点,意思对即可)5鞭打 正 6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齐,定睛仔细地看。7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8往、到回来9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会不相信母亲,这样做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10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11时代变了,时代前进了。12句:美好向上的生命激情浸到了人们

12、的心中。 句:由每一个努力向上的人,组成了充满活力的繁荣昌盛的社会。13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14在阅读中品味泉(原文有“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在生活中追寻泉(原文有“我曾在旅途中邂逅泉”):从心灵中感受泉(原文有“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用原文语句或自己组织语言作答均可,意思对即可) 15“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陶醉之感。意对即可) 16.还我以洁净、刚健、平和;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生命;指引我人生前进的方向。(意思对即可)17.人生之美,美在心泉。通过对心泉的创造、观照、倾听,人们的思想、精神更加深刻纯净,生命更加鲜活丰盈,人生更加充实美丽。(意对即可)18点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名称;简单概括其内容或主旨;说出作品对自己精神上的正面影响,体现“洗礼”的效果。 19.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